![]() 如果大家不了解迈克尔·桑德尔,你可能对这个问题熟悉: 设想你是一位电车司机,你发现,在车轨的尽头有5位工人,而你的手刹失灵了。 在这样的绝望时刻,你突然发现,在车轨的一条分岔路上,只有1位工人,而你还可以控制你的方向盘转向——你该怎么做?” 你会拐到岔路口,朝那1个人开去,救5个人,还是不拐弯? 对,这个问题就是他提出来的。 最新一期《十三邀》,许知远对话的嘉宾就是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哈佛大学教授、哲学家桑德尔。 2009年,桑德尔就将他在哈佛的课向全球免费开放,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所以,应该有不少人听过他的公开课。 许知远和桑德尔在正义、公平等一些公共美德以及市场和科技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了对谈。桑德尔对精英的傲慢以及优绩制度依然质疑…… # 看过节目后,我特地到网上搜了一下他。 ![]() 迈克尔·桑德儿,是1953年出生的,也就是说,他已经71岁了。但他状态太好了,浑身散发着一种活力,从他的身上看不到疲惫,他目光如炬,炯炯有神,散发着一种力量。 这种眼神我见过一些,这些人一般信念坚定、精神自由。 我猜他一定是有很强的职业幸福感。这样的人一般很认可他自己从事的事业,同时,他的工作又能得到社会的肯定和关注。一个人在别人的迫使下做事和无意义感时,会产生疲惫感,很难散发活力。 而他散发出的魅力在他的访谈中就可见一斑:他思想笃定,语速缓慢,态度谦和而真诚,但他的回答又能深入浅出,问题一针见血。 状态外松而内紧。 相比之下,许知远的问题有点大也只有紧。 在采访过程中,许知远露出了久违的羞涩和局促感,有时甚至还有点小迷惑。这几年,已经几乎见不到许知远在采访中出现慌乱的现象了,但在桑德尔问题的步步紧逼下,他还是出现了久违的紧张感。 桑德尔认为市场和科技可以是手段用来改善生活,但反对以此为终极目标。他觉得移民到火星并不是一个解决人类问题的方案,他向许知远提出了是否可以用机器人陪伴祖母代替真人陪伴的假设。 那一段,他和许知远的辩论尤为精彩。许知远认为可以接受,他觉得机器人就是像书一样的玩具,而桑德尔认为那是有损失的,机器人无法代替人的陪伴。毕竟,那并不是与人之间的对话,少了一方的参与。 桑德尔真的是思维敏捷,一环套一环步步紧逼,以至于许知远有点招架不住了。最后,举了白旗。 ![]() # 节目最后,许知远坦诚了在桑德尔的追问下他的紧张,他直言自己遇到问题时,有时拐弯抹角。 这场对谈对许知远的触动似乎还蛮大的。 极端和单一是危险性,桑德尔提倡多元化思维。所以,这也是多交流、讨论,多读哲学的意义吧。 许知远说采访陈嘉映时,陈老让他多读哲学,他没有读。他之所以不读,是觉得哲学没用吧。 这场访谈桑德尔应该在许知远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采访完桑德儿,许知远就去了书店,哈哈。 或许,通过这场对谈,许知远意识到哲学远比他想的重要吧。 比如桑德尔关注的不平等、精英的傲慢等。 桑德尔讲了一个例子,他说疫情期间,大家都居家办公,觉得那些外卖员、送货员、清洁工等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们本可以讨论如何提高他们的收入状况,但这并没有发生。” 疫情结束后,便没有人再去关注这个事情,他们的境遇还是回到了以前的状态。 桑德尔认为社会上普遍存在精英的傲慢。大家觉得成功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不成功的人是因为不努力,而忽略了如家庭背景、运气、性别、种族甚至出生顺序等其它元素的影响。所以,成功的人总是理直气壮地享受成功带来的一切,对不成功的人充满了傲慢。 优绩制度的不公性越来越明显。所以,减少不平等,就要重塑劳动的价值。只要是为公共利益做出贡献的劳动者,都应该获得工作的尊严。 # 这一期的确精彩,但观看的时候感觉稍不留神就需要倒回来重看,这可能跟这期时间匆忙有些话题没有详细展开有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自己的知识面还是太窄了,可能也跟平常看综艺和电视剧这些不大用思考的东西看多了有关系。 所以,还是要多读书。 访谈过程中有一个小惊喜:在哈佛访学的刘擎教授也出现在了节目中。没看过的,推荐去看一看,访谈除了涉及一些哲学问题,还有一个桑德尔成长的精彩小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