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片广袤无垠的文化海洋中,成语宛如一颗颗耀眼的星辰,闪耀着迷人的智慧光芒。“诠才末学”这一谦逊的表达,恰似一位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款款而来,彰显了中华民族谦逊守礼的高尚品德。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诠才末学”这个成语,也顺便涨涨知识。 “诠才末学”读作[quáncáimòxué],意思是说自己的才能平庸,学问浅薄,是典型的自谦说法,我们中国人讲究“谦受益满招损”,越是有点儿本事的人,越喜欢藏着,生怕露了锋芒。 这成语打哪儿来的呢?还得从清朝的纳兰性德说起《上座主徐健庵先生书》:"某以诠才末学,年未弱冠,出应科举之试。"。这位纳兰性德可是出了名的才子,词写得那叫一个凄美婉约,感动了多少痴男怨女。可人家在给老师徐乾学的信里,却偏偏用了“诠才末学”来自称说自己“年未弱冠,出应科举之试”,实在是不敢在老师面前班门弄斧。 连纳兰性德这样的才子都自谦“诠才末学”,可见这个成语的分量。其实古人用词讲究,尤其是写信作文,那都得仔细斟酌,生怕用词不当,显得失礼。 这“诠才末学”,好像是贬低自己,实际上却蕴含着大学问。你想一个人如果真觉得自己没本事,那还谦虚啥?正因为心里有货,才更懂得谦卑,这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修养。 就好比我们现在,碰上个棘手的事儿,有人毛遂自荐,夸下海口,结果却搞砸了,多尴尬。反倒是那些说自己“不行不行,还得再学习”的人往往能把事情办得妥妥帖帖,让人刮目相看。 当然诠才末学也不能乱用,用错了场合,就显得虚伪做作了。比如你去面试,总不能跟面试官说自己“诠才末学”吧?人家还以为你没信心呢。 成语得用得恰到好处,才能显得真诚不做作。平时跟朋友聊天,或者写点儿东西,偶尔用用“诠才末学”来自谦一下,既显得有文化,又能拉近距离。 说到底,“诠才末学”这成语体现的是一种谦逊的态度,一种虚怀若谷的胸襟。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我们更应该学习古人的智慧,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下面就来看看“诠才末学”这成语,在不同的语境下,都有哪些妙用: 1老张您这幅字写得真是龙飞凤舞,我哪敢班门弄斧,不过是“诠才末学”,随便涂鸦罢了。 2小李虽然年轻,但工作起来却一点儿也不含糊,每次遇到难题,他总是谦虚地说自己“诠才末学”,需要向各位前辈学习。 3面对如此复杂的项目,我深感“诠才末学”,但我会尽我所能,努力完成任务。 4我只不过是“诠才末学”,对古代文化略知一二,今天就班门弄斧,跟大家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5在座的各位都是业界精英,我不过是“诠才末学”,今天有幸聆听各位的教诲,真是受益匪浅。 上面例句“诠才末学”用得多巧妙,既表达了谦虚,又不会显得刻意贬低自己。学习成语,不能只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活学活用,让语言更有魅力。 实际上语言它不但承载着漫长的历史,而且可以蕴育深厚的内涵,并展现出人们在交流过程中的智慧及其才华。借助一个简短的四字成语,我们就能领会古人的思维模式,感受到文化的承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