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原创 2017-07-19 07:33 已关注 前往"关注频道"查看更多 作者简介 药王 · 药戏(第九集) 知行 晋南史称平阳,地处黄河东岸,汾水之畔,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社会经济十分发达,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晋南不仅有以文明始祖尧庙、黄河壶口瀑布、洪洞大槐树等为代表的根祖文化,而且还有着以关公文化为代表的晋商文化。 晋南之人自古善于经商,这在史书中屡有记载。晋南商人就是生活在运城解州盐池周边的盐商。 盐不仅是黎民百姓的生活必需品,而且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利润丰厚的商品,因而也一直是由政府控制的专卖品。据史料记载,到宋朝仅一个解州盐池的收入,竟占到宋王室总收入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 盐商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拉开了晋商的序幕。 蒲剧是产生于较早的梆子声腔剧种,民间习称"乱弹",清朝称"梆子腔"或"山陕梆子",民国初年称蒲州梆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简称蒲剧。主要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和豫西、陕北各地区。自形成到现在,蒲剧一直是跟着时代的变迁而演进着的。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主动的、多层面的推进作用;对中国戏曲梆子声腔家族的繁衍,产生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药会图》又名《草木春秋》,这样一部“药性戏”,曾经在两百多年前广泛流传于 山西各地。后渐洇没,鲜为人知。 《药会图》,是 清代中晚期一个叫郭秀升的人所创,此人是 山西 壶关人,壶关是晋东南的一个地方,也算是晋商的老巢之一。 其编者自叙:余尝留心于医道者非一日矣。余不禁有感于药性,择其紧要,正其错误,不必整襟而谈,但从戏言而出,或寄情于草木,或 托兴于昆虫,无口而使之言,无知识情欲而使之悲欢离合。名士见之固可喷饭,俗人见之亦可消遣,乃吾之意不在此。合本草一大部,煅炼成书,欲起 死人而活之,先活草木金石之腐且朽者。如 甘草金石斛之属,尽使着优孟衣冠,歌舞笑啼于纸上,以活药药 死人,未有不霍然而起者。纵不日用乎活药,亦岂肯忘情于活药,鼓舞欢诵,则人人知其药,亦即人人知其性。用药者不至有错误之遗憾,服药者不至有屈死之冤魂。而吾之心已足矣。然自好高之流多,药活而人则未必尽活也。故即有呼我为迂者,我即应之以为迂;呼我为狂者,我即应之以为狂。但求不愧吾心,庶于医道不无小补焉,是则吾之志也矣。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谁人不是生命的过客,谁人不是路上的景色!你看风景,也有人在看风景中的你。世人看戏,世人演戏,戏里戏外,演出真实的自己。 晋商如此,店铺里的掌柜、学徒、相公、伙计们也如此。还有那些来往跋涉在山道上驮队里的边鞭手及脚夫们更是如此。 自明成化年间,豫西地区,那些晋南的盐商们,凭借食盐之厚利,已积累了相当的财富。他们在灵宝县城、虢略镇、川口镇,以及卢氏县的官道口镇,杜关镇、卢氏县城,沿途开没店铺商号,以及专门负责运输杂货、药材、山货的骡马店及干店。既方便了沿途百姓的生产、生活所需,也极大地带动了沿途的经济发展。 经济的飞速发展,也提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晋商们旗下的药行,药铺,以及那些负责运输药材的鞭手、伙计和脚夫们。也在与之相关联的劳动、生产之中,在他们的休息和娱乐之中,哼唱着故乡的梆子腔。有意或无意之中,填词创作出了诸如劳动号子一般的药戏来。又经过了知识分子的加工和提纯,并将之搬上舞台,在庙会上,在商旅中,以戏曲的形式把药王的功德和草药的作用千古传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