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理论】明·笪重光《书筏》(全录本)及概述

 率我真 2024-11-09

笪重光行草《七言绝句》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书筏》作者笪重光相关情况

一、笪重光的基本信息

笪重光(1623年 - 1692年),字在辛,号江上外史,自称郁冈扫叶道人,晚年居茅山学道改名传光、蟾光,亦署逸光,号奉真、始青道人,江苏省句容人(一江苏丹徒人作),有印文曰铁瓮城西逸叟,句容人。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官御史。其风骨棱棱,虽权贵亦惮之。他亦能诗,诗风清刚隽秀,还善画山水兰竹,山水得南徐气象,其高情逸趣,横溢毫端。在画图上从“有”和“无”,“虚”和“实”的角度深入探讨了意境的构造,认为绘画意境的创造必须重视“有”和“实”的描绘,这样“虚”和“无”才能生发出来,精神、神气很难画出来,实在的境界逼真了,神奇的境界就产生了,虚和实位置相反,画的景物不和谐,有画的地方大多属于多余的累赘,虚和实互相作用、生发,没有画的地方也能构成奇妙的境界。

二、《书筏》的著作情况

  1. 著作内容

    • 多方面论述:《书筏》综论笔法、墨法、布白、风韵等几个方面,论述较为重要,文辞简明扼要,足见作者的书法功底和修养之深。其中包含如“笔之执使在横画,字之立体在竖画,气之舒展在撇捺,筋之融结在纽转,脉络之不断在丝牵,骨肉之调停在饱满,趣之呈露在勾点,光之通明在分布,行间之茂密在流贯,形势之错落在奇正”等论述,从多个角度阐述了书法的要点。

    • 对笔法的见解:文中提到人们只知起笔藏锋之易,殊不知收笔出锋亦很难,只有对“八分”、“章草”有深入认识,才能得到收笔出锋的技巧,而用笔的方法在于合乎规律,不在于手腕的强弱。还提到数画之转接欲折,一画之自转贵圆,同一转若误用之必有病,分别行之则合法耳等关于笔法的辩证观点。

    • 对墨法的见解:如“磨墨欲熟,破水用之则活;蘸笔欲润,蹙毫用之则浊”等论述体现了对墨法的理解。

    • 书法中的辩证关系:如将“顺”与“逆”、“落”与“起”、“转”与“折”、“掣”与“顿”、“伸”与“屈”、“拔”与“擫”、“束”与“拓”、“行”与“停”这些对立统一的关系阐述为“逆数”,并运用到书法技法中,论述了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这受易学思想的影响。

  2. 著作评价

    • 高度评价:王文治跋《书筏》文曰:“此卷为笪书中无上妙品,其论书深入三昧处,直与孙虔礼先后并传,《笔阵图》不足数也。”其文中有不少精辟论述常被后人引用,且谈到的一些书法中的辩证关系值得思考。

    • 版本相关疑问:《书筏》现存28则(一说29则),文体与《画筌》不类,有人怀疑其并非全文,段落零散、不相连贯,全与阙不可知,但文中论述非常精到,似非笪重光不能写出这样的内容。

书筏

作者:笪重光

 笪重光(1623年--1692年),清书画家。字在辛,号江上外史,亦称郁冈扫叶道人。江苏句容人,一说丹徒人。顺治进士,官御史,巡按江南,与明珠忤,罢归。工书画,诗亦清刚隽永,如其人。著有《画筌》、《书筏》。

《书筏》一卷,原题清笪重光撰。张氏辑《昭代丛书》本后,有杨夏吉跋,云梦楼所临法帖,卷首标笪江上先生论书,未言其为《书筏》,且云其全与阙不可知,其为《书筏》原本与否,亦不可知。编中所言书法,凡二十有九则,甚为精到,似非江上不办,然疑非《书筏》全文。后有王文治跋曰:“此卷为笪书中无上妙品,其论书深入三昧处,直与孙虔礼先后并传,《笔阵图》不足数也。”可谓推祟至极。

书筏笔之执使在横画,字之立体在竖画,气之舒展在撇捺,筋之融结在纽转,脉络之不断在丝牵,骨肉之调停在饱满,趣之呈露在勾点,光之通明在分布,行间之茂密在流贯,形势之错落在奇正。

横画之发笔仰,竖画之发笔俯,撇之发笔重,捺之发笔轻,折之发笔顿,裹之发笔圆,点之发笔挫,钩之发笔利,一呼之发笔露,一应之发笔藏,分布之发笔宽,结构之发笔紧。

数画之转接欲折,一画之自转贵圆。同一转也,若误用之必有病,分别行之,则合法耳。

横之住锋或收或出,(有上、下出之分。)竖之住锋或缩或垂,(有悬针、摇缕之别。)撇之出锋或掣或捲,捺之出锋或回或放。人知起笔藏锋之未易,不知收笔出锋之甚难。深于八分章草者始得之,法在用笔之合势,不关手腕之强弱也。

匡廓之白,手布均齐;散乱之白,眼布匀称。

画能如金刀之割净,白始如玉尺之量齐。

精美出于挥毫,巧妙在于布白,体度之变化由此而分。观钟、王楷法殊势而知之。

真行、大小、离合、正侧,章法之变,格方而棱圆,栋直而纲曲,佳构也。

人知直画之力劲,而不知游丝之力更坚利多锋。

磨墨欲熟,破水用之则活;蘸笔欲润,蹙毫用之则浊。黑圆而白方,架宽而丝紧。(肥圆、细圆、曲折之圆。白有四方、长方、斜角之方。)

古今书家同一圆秀,然惟中锋劲而直、齐而润,然后圆,圆斯秀矣。

劲拔而绵和,圆齐而光泽,难哉,难哉!

将欲顺之,必故逆之,将欲落之,必故起之;将欲转之,必故折之;将欲掣之,必故顿之;将欲伸之,必故屈之;将欲拔之,必故擪之;将欲束之,必故拓之;将欲行之,必故停之。书亦逆数焉。

卧腕侧管,有碍中锋;伫思停机,多成算子。

活泼不呆者其致豁,流通不滞者其机圆,机致相生,变化乃出。

一字千字,准绳于画,十行百行,排列于直。使转圆劲而秀折,分布匀豁而工巧,方许入书家之门。

名手无笔笔凑泊之字,书家无字字叠成之行。

黑之量度为分,白之虚净为布。

横不能平,竖不能直,腕不能展,目不能注,分布终不能工。分布不工,规矩终不能圆备。规矩有亏,难云法书矣。

[转载]笪重光(清)书法5幅                       《行書七言聯》

[转载]笪重光(清)书法5幅                     《行書自作絕句》

 
        笪重光此幅行書行筆自然,點劃圓潤,遒勁而靈動,三分東坡,三分米芾,四分信筆任墨而成。字里行間可見其氣勢沉着,舉重若輕,能極奇縱變幻之妙,在"法"與"情"的和弦之中。他在《書筏》中說"筆之執使在橫畫,字之立體在豎畫,氣之舒展在撇捺,筋之融結在扭轉,脈絡之不斷在絲牽,骨肉之調停在飽滿,趣之呈露在勾點,光之通明在分布,行間之茂密在流貫,形勢之錯落在奇正",這些精辟的書學見解,這幅行書作品中已得到成功的體現。

  王文治《快雨堂》跋評價笪重光云:"上至章草,下至蘇、米,靡所不習,小楷法度尤嚴,純以唐法呶簳x超妙之緻。"此幅行書以豪邁之筆一氣寫來,神完氣足,粗細合度,足見名實相符。

[转载]笪重光(清)书法5幅                                           《行書七言詩》

[转载]笪重光(清)书法5幅                              《行草七言绝句》

[转载]笪重光(清)书法5幅         《行書五律》

       释文:比來佳自勝,别去念何如。江上一分手,山中兩得書。情随籬景老,秋與故人邸Q嘣S無先後,垂名及盛初。答長安友人作書爲冉渠老公祖年台笑政。欝崗治弟笪重光

  笪重光1623-1692)書法比較注重用筆,在其所著《書筏》中即云:“橫畫之發(起筆)筆仰,豎畫之發筆俯,撇之發筆重,捺之發筆輕……”此話從本幅作品中即可得以印證,如“何”、“後”、“及”等字的捺撇筆各具俯仰、輕重之姿。整幅作品書寫出入米、董之間,字體修長,點畫豐腴,少數引帶、遊絲、飛白夾雜其中,流動缭繞,于秀雅姿媚中顯現出強健之筆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