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玉皇顶往下走,沿着比较平缓的大理石台阶,我们来到了玉皇顶停车场。站在此处,向北望去,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不远处有一座山,它就是“狮子崮”。它的上半部分全部裸露,状如雄狮俯卧,四周绿树环抱,整个看上去,就像一只雄狮在静伏着等待猎物出现。 ![]() 这里有一个关于锁虎柱的传说。相传在狮子崮下有个神奇的铁橛子,只有有缘人才能见到,橛子能够晃动,可就是拔不动,刨也刨不出来,这就是在沂山传说中颇为神奇的“锁虎柱”。传说是张果老为了惩罚老虎吃了他的神驴,把沂山老虎赶到东北大森林里去了,然后施展法力,在此打了一个铁橛,念了一段咒语:“铁橛铁橛钉在深山,锁住老虎回山之念,铁橛不烂莫回沂山。”从那以后,老虎每次想家了,就回到沂山看看铁橛烂了没有,铁橛没烂,只好再回东北。据说,以前老虎每年都要回来一次,见铁橛没烂,就在上面撒一泡尿,好使铁橛快快烂掉。可是不知过了多少年,铁橛始终不烂,所以至今沂山上也没有老虎。 ![]() 站在凉亭旁向西北方向望去,一座山峰突兀矗立,高耸穹空,气势壮观。峰顶倾斜外探偏向东南,犹如人头歪着,因此把它称作“歪头崮”。传说很久以前,歪头崮比主峰玉皇顶还要高,由于高于天外,常常偷听天宫秘事,有一次被东方天王抓了个正着,一巴掌把它的脖子打歪,头也永远不能扶正,这便是“歪头崮”的来历。山顶上一座凉亭紧靠悬崖,显得是那样的小巧,如同模型一般。它三面陡如斧削,面临深谷巨壑,只有南隅有路可通。 ![]() 迈步向前几十步,眼前这座山是“花枝台”,因为传说是王母娘娘的御花园而得名。为了保证花草茂盛,王母娘娘还特别安排一年之中沂山要多下72场浇花雨,也许是因为沂山森林覆盖率特别高,使它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不但花草特别茂盛,而且花卉令人陶醉,每当春天到来,沂山映山红一簇簇一丛丛,鲜艳欲滴,映红沟谷坡麓。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去的时候,映山红很多,常可见到,现在已经难觅踪影了。山麓向东北、东南两侧延伸,成一把剪刀型,从剪刀口上穿过后,转弯而下走入山谷,来到花枝台的北侧崖下,可见左侧石壁之上有一天然形成的石佛,她头戴宝冠,眼睛、鼻子、嘴、下巴都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比人工雕刻的还要自然形象,堪称难得一见的奇景。 ![]() 看此处山体,似是用一块块岩石堆砌而成,极为松散,岩石均呈褐色,有的带有浅灰绿色的斑痕,圆椭方锐,无形不有,欲倾似坠,岌岌可危。往前走,所见山体岩石均如此。在一处山崖边,有几块岩石向外探出,上面一块岩石横躺着,就像有人随便往这里一放似的,如同一堆乱石;另一处山崖上的岩石四四方方,多个面特别平整光滑,就像用刀割的豆腐块一样,叠摞在一起,真叫人称奇。 继续前行,石阶路变得陡峭起来,这是到了沂山的小“十八盘”了。虽然它没有泰山十八盘的雄伟、壮观,但它有自己的特色,有句话说:“沂山十八盘,登上仙人间,人在天上走,云于脚下翻。”就是说,它处于两座山的中心位置,每当清晨或雨过天晴,云便从这里发生,形成云海,缭绕在游人脚下,一步步登上台阶,犹如进入了仙境。 ![]() 正走着,我看到在台阶路边的岩石缝隙里生长着一种树木,往前走了好长一段路,路边尽是这种树木,并不高大,叶子极像榆树叶,但比榆树叶细密、厚亮、秀丽,根部长满大大小小的疙瘩,有的像榔头一样,把个岩石缝塞得满满的,起初我以为这是山榆,后来才知道这种树叫“鹅耳枥”,它属于桦木科,并不是榆树类,它是制作盆景的极好树木。它本是乔木,可以长到5米,但在这样贫瘠恶劣的环境下生存,根部无处伸展,所以只能长成这样了。 登上十八盘之后,在右边石壁上有摩崖石刻——救苦观音。据有关资料统计,这里原有东魏唐代摩崖造像三十余尊,由于北周、唐末两次法难,至清末已所剩无几,轮廓清晰的,只有“救苦观音”。“救苦观音”较好地保存,据说是自保其身的结果。相传唐末武宗“会昌法难”毁佛时,当工匠举锤刚把观世音菩萨鼻子砸下一小半时,不料观音显灵开口说道:“砸毁我,我无愁,众生苦临头,灾难谁搭救。”工匠一听,观音降临,吓得扔掉锤子就跑了。 ![]() 岩石上还有一石刻:“人世蓬莱',落款为'同治乙丑了一子书”。了一子是当时青州府的一个史官,他游玩来到此处,惊叹歪头崮是人间仙境,便写下了这四个大字,由此可知歪头崮的风景还是不错的。 ![]() 继续前行,我们来到了“抱元洞府”,原为南天门,初建于宋朝,在清代中期倒塌,1994年重建,是登临歪头崮的必经之路,也是小“十八盘”石阶路的顶端。走进抱元洞府,眼前一座小庙,里面的神像叫做王灵官,根据《新搜神记》的记载,王灵官本名叫王善,是宋徽宗时人,修得正果后又称萨真人,后成为道教的护法镇山神将,与佛教的韦驮相似。 ![]() 稍前行,见一斜立岩石上刻有“丹池”二字,瞧其旁边,一块岩石上有圆形的石坑,相传为古代道人的炼丹池。 ![]() 穿过鹅耳枥树群,沿石阶而上来到了碧霞祠前。正对门口是一棵白蜡树,是乾隆皇帝于乾隆二十年祭游东镇沂山时亲手栽植的。听当地人讲,此树经历二百年的风雨,非常有灵气,香火不盛,此树也随之枝梢干枯。近些年沂山香火渐盛,枯树发芽,靠着仅剩的一点表皮吸收养分,却依然枝叶茂盛,传为“神木”,人们喜称为“枯木逢春”。
![]() 走进去,见其布局为中国传统院落式结构。正殿为元君殿,殿内供奉的是碧霞元君,又称“泰山老母”,是全国最早的“天仙圣母碧霞元君祠”之一。据说,因有小泰山之称的沂山景色优美,特别是北奇、南险、东秀、西幽的天赐佳景,被泰山老母选为第一行宫,并时常移居沂山。殿左边为送生殿,相传远古时期,皇帝接九天玄女的天书,征伐宥龙等部落,统一华夏,战争连年不断,成年人多数死于战乱,剩下的只有独儿、弱妇,幸亏这位送生娘娘将那些无依无靠无法生存的孤儿收拢,再四处奔波安排给无儿无女的人们收养,她的做法拯救了人类,功德永留世间,后来人们便尊称她为“送生娘娘”,塑像祭拜。殿右边为眼光殿,相传眼光奶奶年轻时,娴熟善良,节衣缩食,孝顺老人。有一年天降灾难,一乡人全都双目失明,唯有她免于灾难,从此她冒着生死进山采药,整天为失明的老人煎药熬汤,拯救了这一方的人们。在众生获救之时,她已驾云升天成为神仙,后来人们为了感激她便塑像在此,长年祭拜她,尊称她为“眼光奶奶”。 ![]() 最奇妙的是山顶最高处有一块岩石,前端平两侧和后面高出,中间略微凹陷,简直就是一张天然沙发。刚来时我看到一个六七岁的小姑娘坐在里面往后仰着,非常自在。过了一会,我也爬上去坐了进去,真是太舒服了!在这半空中居然还设了这么一个座位,坐在里面观看美景,真是如同神仙一般呢!令人畅快逍遥,有诗赞曰:俯首听天外,垂手悬云间。 ![]() 从歪头崮步行回到停车场,坐车返回到玉皇顶站,顺着木栈道又走回到法云寺停车场,然后再乘车来到了百丈崖瀑布停车场。下了车,首先看到的是水池中一大一小两个红色的水轮,水从高处流下来,汇聚到这个水池里。旁边有一块高约六米的花岗岩大石,上面刻有“百丈瀑布”四个大字。 ![]() 百丈崖瀑布终于展现在眼前了,一道溪水从百米高的崖顶一泻而下,似一条白练悬挂于壁前,巍巍壮观。百丈崖中间呈凹形,这可能是由于经年累月流水冲刷的结果,壁如斧削,两侧崖壁陡而前倾,崖体赭红,被称作丹壁,石上布满青苔,色黑如墨,因此傅国在《五醉百丈崖》中有“雪残千岁白,崖洗万年青”之句。唐朝大诗人李白不光为庐山瀑布写下了那首大家所熟悉的《望庐山瀑布》诗,还为百丈崖题诗一首,在溪流左岸有一块大石,上面就刻着他写的诗:“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开。龙潭中喷射,昼夜生风雷。但见瀑泉落,如潨云汉来。”后面还有几句没刻上:″闻君写真图,岛屿备萦回。石黛刷幽草,曾青泽古苔。幽缄傥相传,何必向天台。”通过对山势、岩石和瀑布的生动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优美山水的热爱。据说,李白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要比他写《望庐山瀑布》还要早,是他在唐天宝年间来沂山游历时所写(此诗原题是《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是否写的是沂山百丈崖尚有疑问)。百丈崖瀑布独特的美景吸引了众多名人来此观赏,在崖下留下了十余处珍贵的题刻。如临朐朱位村人明朝江北第一位状元马愉游沂山百丈崖诗刻石,上面诗为:“披云直上最高巅,石势巍巍欲插天。日暖峰峦生万态,地灵今古孕多贤。崖封苔藓几千尺,树带烟霞数百年。登眺不知豪兴发,敲诗对月夜忘眠。”这是他任礼部侍郎回家省亲游览沂山瀑布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家乡的喜爱和眷恋之情。另外,还有刘鈗、李文华、张继孟、张连登等外地人来游沂山时的刻石及题诗,这表明沂山很早就是比较有名的游览胜地。 ![]() 我们来到瀑布前,一些细小的水珠被风吹到脸上,顿感凉爽无比。瀑布下部已成水雾,随风飘散。崖下是一个较大的水潭,瀑水先汇聚于此,然后逐级往下流淌。此处还有一大奇观:每当晴日午间,瀑布水汽上升,受太阳折射,形成一个圆形光圈,大如面盆,映于水帘丹崖之上,远远望去,恰似十五的月亮,人称“白日见月”。而到了冬季,随着气温的下降,百丈崖水边淌边冻,形成通天彻地的冰瀑奇观,晶莹剔透,洁白如玉,更加秀美。这里成为了最为理想的冰瀑攀登基地,它比攀岩更具有观赏性和刺激性,已经成为沂山冬季旅游的一大看点,中央电视台在《远方的家——长城内外》节目中有过介绍。2013年1月20日,中国沂山全国攀冰精英赛在此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名攀冰高手参加了攀冰速度角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