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帕慕克《雪》:从土耳其诗人卡的一生,去看传统与外来思想的碰撞

 mengk4fz0yyf5h 2024-11-12

“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冲突与交错的新象征。”小说《雪》的作者奥尔罕·帕慕克,于200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公告中对帕慕克做出了上述高度评价。

帕慕克《雪》:从土耳其诗人卡的一生,去看传统与外来思想的碰撞

帕慕克出生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的西化家庭,从小便接受了西式教育,了解到一些西化思想。青年时期,帕慕克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爱荷华大学做了三年的访问学者,这更加深入了他对西方文化与环境的理解。因此,在传统的伊斯兰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帕慕克的小说始终站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立场上,坚持批判与继承的态度,运用后现代主义的小说技巧,同时融合古老东方的历史文化,来寻找土耳其的文化内涵,述说他对于东西方文明的态度与看法。

《雪》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土耳其东部边境城市卡尔斯。其主要讲述了一位在德国流亡的诗人卡以新闻记者的身份前往卡尔斯调查城市里的少女因为戴头巾而掀起自杀浪潮的原因。而当他到达这座城市后,暴风雪覆盖了这里,构建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城。在这座城市,卡再度燃起了对初恋伊佩珂的爱慕,也亲身经历了在卡尔斯的政治斗争,自由解放。最后,他在自我的纠结与混乱中,失去了伊佩珂,离开了卡尔斯,被民族主义者枪杀于异国他乡的街头。

从银装素裹的卡尔斯城里,我们能够看到外来与传统思想融合交杂,以至斗争的多重奏,并从中能够理解一个正处于思想交杂的社会的渴望与追求。

帕慕克《雪》:从土耳其诗人卡的一生,去看传统与外来思想的碰撞

1、蒙昧世界里的第一束光,无非是自由

20世纪90年代的土耳其的政治环境是极其复杂的,国家刚刚经历过凯末尔主义的全面西化改革和保守主义的抬头。一方面,土耳其是一个传统的伊斯兰国家,很多旧有的习俗深入人心,难以改变;另一方面,为了加入欧盟,土耳其需要做出改变,成为一个更现代与西方的国度。所以,在社会发展与传统之间,国家面临着难以平衡的困境。而《雪》的故事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发生。

卡尔斯经济发展缓慢,人民处于生活的重压之下难以呼吸,而神蓝则利用了女性对于幸福的渴望建立了教派,他呼吁女权,呼吁女性不应该戴头巾。这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女性因此萌生了自由平等的意识,掀起了不带头巾的浪潮,但旧有的社会体系与社会意识如同一张荆棘形成的网,将所有试图逃离,追求开放的人刺的遍体鳞伤。因此,在社会乃至家庭的反对与压迫下,有一些女孩选择了自杀。但政府没有任何宽慰,只是以《古兰经》的一句“真理”:人是真主的杰作,自杀是对真主的亵渎,继续鞭笞着人们的心,因此引发了自杀的浪潮与更大的暴动。

确实,自由是每一个社会转型时所必然寻求的。它代表着对旧有社会体系的破坏与重构,代表着对新文化新思想的接受与理解。自由是社会发展的一束光,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但又如罗兰夫人所言:“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

正是因为旧有社会必然存在的一些蒙昧与无知,那么必然会有心有不轨的人去利用人对于自由与幸福的追求去实现自我私欲。就拿书中的神蓝教教主神蓝来说,他以一种追求西方新思想,追求自由,打破传统落后的文化的高姿态出现在人民的眼前,获得了至高的赞誉,成为了如同列宁一般的“革命者”。但他真的是一心去追求自由吗?真的是一心为了人民吗?我们真的很难判定当他忽视人的生命,并密谋参与到政治斗争中去的时候,他是否还留有最初的本心。最后,神蓝失败了,通往自由的路也被迫中止,但所幸这沉重的牺牲给人留下了自由的种子。而这星星之火,总有一天,必然会成燎原之势。自由因代价而高贵,但自由的代价并不是盲目的。真正的自由都是有约束的,而无约束的自由,最后会在放纵中自我灭亡。

帕慕克《雪》:从土耳其诗人卡的一生,去看传统与外来思想的碰撞

2、总有一些革命中的牺牲,伴随着民族的复兴

在多方势力的暗流涌动之下,一场暴动不可避免。夜晚的卡尔斯大剧院里,一名穿着黑袍的神秘女人正在演出一场名叫“祖国还是头巾”的戏剧节目。在演戏过程中,女人因为对自由的追求将黑袍点燃,引起了宗教学生的强烈不满,进而迸发了凯末尔主义者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的激烈冲突。卡也亲身经历了这场政变,试图调和各方势力。

当社会矛盾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革命就无法避免。无论是欧洲法兰西共和国的一波三折,还是近代新中国的成立,都是通过坚定的革命建成的。革命,不是少数人主观发动的结果,而是客观形势使然。卡尔斯旧有的保守主义强烈影响了卡尔斯的经济文化发展,并且随着凯末尔主义的发展,部分西方思想已经有所流传,促进了革命的发生。

此外,革命的过程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其中也可能存在一些不必要的暴力,甚至伤及无辜。我们对于革命的认知不能仅仅从革命的结果与革命目前造成的损益比来看,而在于长久的,群体的,民族性的意义。剧院中的暴动虽然最后失败了,但从长期来看,它促进了解放思想的深入,为卡尔斯日后的发展与人民的幸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是帕慕克所希望的东西方文化的深度融合。

3、个体的价值与意义,在群体面前,如同星辉之于皓月

小说不仅重点讲述了社会背景下群体的目标,也描绘了一些个体所追求的价值与目标。而当个体的目标与群体相比,结果往往是不值一提的。

主人公卡是一位诗人,他因为政治逃离土耳其,流亡德国,又因为他的初恋,返回卡尔斯。在卡尔斯的这段时间里,即便他亲身经历了卡尔斯的贫穷和混乱,他依然仅仅沉浸自己未完成的诗作与他的初恋伊佩珂,以一种极端自我,游离于世界之外的状态生活着,淡薄地对待卡尔斯发生的荒乱。最后,他的个人需求在群体性的社会背景下被消磨,只能得到一个悲惨的结局。

当社会或是民族处于一个危机状态时,个体的价值总是应让步于整体的。而一味地只去追求个体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忽视作为群体中一部分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结果必然是走向失败。哲学中个体与整体的辩证关系表明,整体占主导地位,个体是整体的一部分,只有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才能实现个体与整体的统一,实现最优目标。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帕慕克深切地告诉人们:个人应该在社会发展中担当起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才能实现个体的价值追求。

帕慕克《雪》:从土耳其诗人卡的一生,去看传统与外来思想的碰撞

结语:

《雪》是帕慕克第一本政治小说,也是最后一本,同时也是他最喜爱的一本小说。虽然它并没有《我的名字叫红》给他带来那么大的声誉,但却饱含了他对土耳其东西方文化思想融合的思考与反思,表达了他对国家发展的希冀。

小说运用了轻快、荒诞主义的手法,拖长闹剧的情节,甚至暗示在这个混乱、冷漠的世界里,任何情节都是可笑的。他通过剧场表演中非真实的现实,虚假的现实来讽刺现实,让人对土耳其的政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小说也借神蓝的口,描绘了帕慕克所希望的东西方思想融合的场景,表现了作者所希冀的土耳其的文化内涵。

以雪为题,雪是这部小说最大的象征符号。雪既是主人公卡所作的诗集,又是本书的结构模式,更是本书的自然背景。雪无处不在,人物,情节,思想都在雪中产生。雪使这个小城与世隔绝,渲染了扑朔迷离的氛围,给卡尔斯的人和事都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由此,借用书中的一句话:“人不是为了原则而生活,是为了幸福而生活。但是没有原则和信仰的人是不会幸福的。”从现代多元化思想的碰撞与交织中,愿你会有坚信与追求,并因其而感到幸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