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带的是一线团队,守的是一方平安,抓安全既是本分,也看天分,更是一种可以培养的勤奋。我把安全归纳为“科学+概率”,概率就是运气,科学就是降低概率,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增加科学的成分,减少运气的成分。 由此,分别从认识论、致因论、方法论的角度,来探讨交流安全思维。
安全是什么?
参照哲学有关理论,观察事物本身就可能带来事物的变化。我们如何认识和看待安全,可能就注定了结局是否安全。 1.安全是责无旁贷
基层干部什么时候会受处分?通常两种情况,要么个人违纪,要么安全问责,前者属主观行为、咎由自取,后者属失察失职、被动背锅。换句话说,如果能管住自己,余生面临的风险,只有安全。安全这个事情太清楚了,不需要测评,不需要考核,出了事故问题就是不安全。
无论是单位状态评价,还是领导能力认证,安全都是客观的、直接的、苍白的甚至是一票否决的指标。笔者所写的安全三十六计,首计便是“当领导要遇事三分险”。刚入门,可以尝试着把安全思维当作领导思维的起手式,因为安全这份担子是责无旁贷的。非紧急情况,先考虑安全,再考虑成功。
2.安全是众望所归
安全不仅是一种结果,也是一种全员和谐、有序、稳定、无害的状态(没有人希望发生问题)。安全工作,就是通过消除隐患,维持这种状态,是对于所有人的利好。安全工作应该是上下同欲、众志成城的。但为何安全工作偶尔会被群众反感?是因为我们有时站错了立场、混淆了概念、偏驳了态度。
安全与管理有质的不同,管理工作的主体是组织、客体是人,实质是人做人的工作;而安全工作的主体是每个人,客体是隐患(有危险的人也是隐患的一种),实质是人与隐患的较量。抓安全的态度,不是简单的管出来的、严出来的、盯出来的,而是大家一起防出来的,可谓“上下同欲者胜”。以安全检查为例,检查者与被检查者的关系,绝非警察与小偷,而是医生与病人。
3.安全是负重前行
有人说,当下的安全形势越来越好。诚然,事故问题的几率和比例较多年前明显下降。然而,通过这些年大家的共同预防和努力,突然发现,当90%以上的单位都安全的时候,这种努力无法以成绩来体现了。对于基层来说,过去出点小事能承受、不出事受表扬,现在不出事算正常、出了事很遭殃。
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悖论,总体安全形势越好,安全工作成绩越被漠视,安全问题影响越坏,呈现出了内卷状态。相较其他工作,安全工作更多在负重前行,背着两个包袱(出事故的可能、挨批评的可能),面临两个困境(没有正面评价、没有即时反馈)。所以,抓安全的同志值得被尊重和被关爱,于自己而言,更需要稳住心神,永远不要逃避,不要气馁,不要心灰意冷。
4.安全是风口浪尖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随着媒介的发展,信息的发展,使得安全问题的关注度极高、容忍度极低,燃点、沸点、爆点叠加,注定置于风口浪尖之上。过去还能一定程度封锁消息、低调处理,现在怎么可能?
诸多案例反复证明,凭业绩晋升有多难,因安全降职就有多容易;凭工作扬名有多难,因安全出名就有多容易;凭自我奋斗有多难,因安全受挫就有多容易。所以,抓安全既是杜绝事故问题,也是拒绝自己成为笑话,成为别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5.安全是防患未然
常言道,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不论是法理层面,还是道理层面,安全工作的方针,始终是“预防为主”。如果用一个词组,来解释安全工作的终极内涵,那就是“防患于未然”。
某单位食堂燃气管路泄露失火,干部急忙带人救火,还冒着危险抱出一个液化气罐,事后给予他的不是立功而是处分。做一个勇敢的救火英雄不简单,做一个有勇有谋的防火英雄更难得。具体来说,意识要防在行动之前,警示要防在规律之前,制度要防在失误之前,补牢要防在亡羊之前。
6.安全是天道酬勤
安全问题其实是有绝对概率的。比如全国自杀比例(每年自杀30万人,比例23/10万)、交通伤亡事故(每年45万起、亡人10万,比例1.1起/1000辆)。纵然局部的安全工作抓的再好,也不可能完全杜绝。那为什么说事故是可防可控的?
因为天道酬勤,重视和不重视真的不一样,干与不干真的不一样。我们努力一分,隐患就消除一分,出问题的概率就降低一分。努力的具体过程,是安全生产的“人机料法环”,是落实各行各业的安全制度,是通过自己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的预防,让事故的概率更可能的落在别人的头上。
问题为什么?
要防范安全问题,先了解安全问题,要了解安全问题,先找准问题致因。就像中医的“望闻问切”,不同的问题有其不同的脉象,透过表象看本质,从事物源头抓预防。
1.无知无畏(认知)
很多意外伤亡,往往都源于无知者无畏,这个脉象就是认知。有谁想触电么?想中毒么?没有。那为什么出事了?因为缺乏常识。对于安全来说,无知就是罪过。当人的认知落后于社会发展变化时,人就不安全了,诸如钓鱼甩到高压线、车库里面开空调、半生不熟熬豆角,等等。
生活中遇到的风险,除了交通安全外,无非就是油、火、电、气、毒这些而已。需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把抖音刷小姐姐的时间,匀出一部分来刷消防、用电、卫生等常识,远离无妄之灾。要谦虚,相对于生命的美好、贵重和脆弱,没有哪一条常识是low的,没有哪一条忠告是多余的。
2.致命疏忽(素质)
那些违章操作、处置不当造成的责任事故,并非不懂不会,所有撞车的驾驶员都是培训合格的。出了问题恰恰因为是不注意、不在乎、不重视,这个脉象就是素质。人总是会犯错的,总会有疏忽的时候,但千万不要疏忽在安全上。
有多少人死在自己执掌的装备设备,饮恨曾经熟悉的机械机器?装备是没有人性的,就如同马戏团里的老虎、狮子,驯兽员稍有不慎可能会被反杀。会操作、能命中是素质,会修理、懂原理是素质,于安全防事故来说,这些都不比一份敬畏之心,敬畏生命,敬畏规则,能够保持谨慎和认真,才是最可贵的素质。
3.主动违纪(成本)
这类问题和前面不一样,属于心存侥幸、明知故犯,突破纪律以满足自我需求。理论上,只要纪律与需求之间有冲突(需求多是不正当的),就会出现违纪,就会不断触碰安全的底线。而违纪的多少,往往取决于会不会被发现、处理的重不重,比如很多人开车是否违章完全取决于有无抓拍摄像头。
换句话说,主动违纪的本质就是性价比,这个脉象就是成本。所以,不要高估人性,对于主动违纪的倾向,就得靠放大违纪的成本。如果抓某个安全方面的纪律,可以考虑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增大震慑力度(高压处罚态势),二是提高发现概率(监控监测手段)。
4.激情犯错(动机)
诸如打架斗殴、酒后滋事、怄气冲动之类,很多错误都在一念之间,很多悲剧都是一时冲动。导致错误的,是诸如兴奋、愤怒、悔恨、自责、冲动等等这些极端情绪,而导致情绪的,是背后的行为动机和思想诱因。这个脉象就是动机。
激情犯错的三大常见特点:人在外,因为爱,酒之害。问题在两个以外,工作要做在两个以内,彻底消除这个诱因可能很难(不能通过解决现实问题来解决思想问题),但是不让它爆发、不让它陷入绝境,是应该能做到的。再比如,信访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也是送上门来的安全工作。就像治病似的,不要回避,该手术手术,我们要避免那个最坏的可能。
5.误入歧途(清醒)
电影《孤注一掷》里说,人有两颗心,一颗是贪心,一颗是不甘心。所有骗子是坏人,那么被骗的人,误入歧途的人,网赌网贷的人,自己有没有责任?正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防止误入歧途的关键,在于讲道理,特别是讲原理,这个脉象就是清醒。
人间清醒最难得,基层干部有责任当一名反诈宣传大使,做一颗人间清醒的种子,带领身边的同志破开迷雾,不要误入歧途。依然交流那三句话:第一,就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情(跑分刷单)。第二,当不成棋手就不要当棋子(庞氏骗局)。第三,想不清楚的事就往利益上想(销售陷阱)。
6.图谋不轨(畏惧)
老人讲,人的眼睛本来是黑的、心是红的,若是有一天,有的人眼睛红了,可能心就黑了。在所有的安全问题中,图谋不轨基本上是最可怕,也是最难以挽回的了。对于利欲熏心、不管不顾的人,用制度和法律是约束不了他的,那什么有用?害怕才有用。这个脉象就是畏惧。
唯一的对策,可能就是在他刚动这个心思的时候,能接受到足够的警示,讲清楚有些钱有命挣没命花。经常性的覆盖全员的警示教育,也可以有针对性的敲打警示。虽然坏人脸上没有写着坏人二字,但仔细想想,其实是有迹象可循的。
预防做什么?
预防就是关口前移、预置有措,把工作做在前面,真正远离风险、抵御风险、控制风险,让安全来的更加科学有底。具体来说,可以从制度、组织等不同的维度来切入。
1.搭建制度防线
单位不管大小,一定要有独属于自己的安全制度,因为不同的架构、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任务,会带来不同的风险因素。安全制度的真正魅力,就在于“土规定”。把平时需要靠很强的责任心、很强的敏感性才能做到的事情,规范成制度补盲托底,其实是提升了安全工作的下限。
对于容易出错的地方、或者一旦出错就致命的环节,多加上一道保险,在现有的规定之外进行必要的冗余设计。如果是不让靠近的,那就拉好警戒带防止误进;如果是非紧急不能触碰的,那就加一层防护罩防止误碰。夜间值班,通常安排两个人以上,危险性的活动、关键的步骤,由双人操作。
2.构筑组织防御
物是由人控制的,环境是由人监测的,风险隐患的根源永远是人。一个放心、稳妥、靠谱的组织架构,才是安全的最大保证。把放心的人放在不放心的岗位,让放心的人带队执行不放心的任务。什么样的人更放心一点?皱眉头比拍胸脯强,不高兴比没头脑强,讲困难比表决心强。
与安全直接相关的关键号手,要不折不扣的执行规程。一是讲原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二是讲案例,说安全千遍,不如看动图一遍。三是讲原则,别的什么都依你,唯独安全不可以。四是讲规矩,错了就得打,挨打要立正。
3.跟进风险防控
其实预防的逻辑很简单,就是想到或者看到,风险一旦被辨识,风险也就不存在了。组织危险性活动,遭遇恶劣的气象,执行不熟悉的任务,都应该在内心做一个风险评估,人、装备、环境、流程,哪个环节容易出问题,如何应对,都要心中有数。
既要关注看得到风险的点位,也要关注看不到风险的点位。尤其是压力传导不到的地方,往往因为距离、庇护、忽视,而放松了安全管理的警惕。对有违纪习惯或者危险习惯的人,更要打起十二分精神,首选弄走,否则转化,最起码盯紧,安全工作向来是把90%的精力盯在10%甚至1%的人。
4.把握重点防范
作为基层干部,安全工作可以先抓面,后抓点,抓点抓重点,能够随时回答两个问题:第一,自己单位最不托底的是哪里?第二,我应该怎么做?人的注意力和心思是有限的,得知道哪里是最可怕的风险。俗话说,打蛇就要打七寸。事半功倍,把精力用在最高效发现问题、制止问题的点上。
安全预案要简洁,工作标准要规范,关键环节要亲自把握,就如同庖丁解牛,在合适的位置下刀,问题迎刃而解。用刀不是本事,找准下刀处才是真本事。如果事情很繁杂,领导则要删繁就简,抓住核心要素。如果没有办法面面俱到,那就抓最后底线,尽量稳固住基本盘,防止那个最坏的结果。
5.优化策略防守
安全工作没有尽善尽美,也很忌讳无脑加压。偶尔封闭严控无可厚非,注意把握张弛有度。涉及多方面的工作也要权衡利弊,比如对外宣传与开源信息泄密的考量,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有的人反感上级检查,但聪明的领导会说“不怕检查、欢迎检查、怕不检查”。不怕检查是底气,欢迎检查是客气,怕不检查才是真正的智慧和勇气。被指出问题固然脸上无光,借势抓一波其实不亏,切莫只想着“摆平”。安全工作不怕丢人,怕死人。手中有典型,工作上水平,反面典型也是典型。
6.饱含真情防护
我们构建“三个环境”,也是构建一个增进信任、增进团结的安全环境,内部关系融洽,也是消除隐患、抵御风险的重要依托。领导要与部属共情,在兴趣爱好方面,有意识的向下兼容。当你与大家玩到一起聊到一起时,你会发现,很多思想情绪会主动呈现。干部要与家人共行,尝试代入家人的角色,当你把每个人像亲人一样关心牵挂时,你会发现,很多安全问题会迎刃而解。
安全到了最后,就是走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