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为什么说人事安排是门学问?

 dream1815 2024-11-15

《资治通鉴》第四十九卷

汉纪四十一(公元109年)

【原文】

恭再在公位,选辟高第至列卿、郡守者数十人,而门下耆生或不蒙荐举,至有怨望者。

恭闻之,曰:“学之不讲,是吾忧也,诸生不有乡举者乎!” 

终无所言,亦不借之议论。 

学者受业,必穷核问难,道成,然后谢遣之。

学者曰:“鲁公谢与议论,不可虚得。”

【译文】

鲁恭曾两次出任三公,由他遴选征召的成绩优秀的官吏,升任九卿和郡太守的有几十人。 

而那些长期跟随他的学生门徒,却往往得不到举荐,有人甚至产生了怨恨。 

鲁恭听到这个情况后,说:“学问讲解得不明白,才是我所操心的事。诸位儒生不是可以由故乡郡县来举荐吗!” 

他到底不肯开口举荐,也不借此发表议论。 

学生向他学习,他总是对难点穷根究底地下断提问。

学业完成以后,才同学生辞别,让他们离去。 

学者们说:“鲁公的辞别和议论,都不可凭空得到。”

【解析】

在官场这个大染缸里,没有无缘无故的提携,也没有毫无理由的举荐。

表面上的伯乐相马,背后往往暗藏谋略思维。

东汉名臣鲁恭在人事安排上的手段,堪称典范,值得今人深思。

一、终无所言”的权力智慧

在权力场域中,开口易,闭口难。

一旦许诺,就会陷入被动;一旦表态,就会背负期待。

而保持沉默,反而成了高明的处世之道。

明哲保身者都懂得一个道理:话说得越多,漏洞就越多。

过度承诺不仅会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麻烦,更可能成为日后被攻击的把柄。

鲁恭深谙此道,对求举荐者既不明确拒绝,也不轻易许诺,始终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

这种模糊性不仅没有消减他的威望,反而增添了他的神秘感,让追随者们始终保持着对他的敬畏之心。

在人事安排中,不确定性往往比确定性更有威力。

当你无法预知对方的态度时,你就会不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来符合对方的期待。

这种权力关系的微妙之处,恰恰在于它能让人,在忐忑中主动接近权力。

二、学者受业的权力矩阵

表面上看,鲁恭是在认真教学,实则是在精心布局。

'学者受业'这个过程,远比简单的知识传授要深刻得多。

它是一个观察、筛选、培养的系统工程。

在漫长的'受业'过程中,鲁恭不仅能够,全方位了解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品性,更重要的是能够潜移默化地,植入自己的价值观、行为准则。

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远比直接的命令,更具持久性。

当学生在长期相处中,逐渐形成依附心理时,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他势力版图中的一份子。

更高明的是,师生名分天然具有某种道德优势。

一旦建立起这层关系,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对老师保持敬畏和忠诚。

这种基于伦理的控制,比单纯的利益关系要稳固得多。

毕竟,背叛利益可以找到各种借口,但背叛师恩却会让人遭受道德谴责。

三、'不可虚得'的人才甄选

'不可虚得'道出了鲁恭的另一个用人智慧。

他深知,轻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会被珍惜。

通过设置较高的门槛,既能筛选出,真正有实力的人才,更能培养这些人才对机会的敬畏之心。

当一个人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才获得某个机会时,他就会更加珍惜这个机会。

被举荐者越是来之不易,就越会感恩戴德,越会小心翼翼地维护这份机缘。

这种心理上的羁绊,比任何明文规定都要管用。

更深层的考量是,通过这种'难得'机制,鲁恭实际上是在培养一批既有能力,又知恩图报的人。

这些人未来在仕途上有所成就后,自然会成为他的政治资本。

这种投资,才是真正的政治智慧。

总结:

人事安排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如何让利益关系转化为某种带着敬意的依附关系。

一个高明的用人者,必须同时兼顾'选人''用人'两个维度,既要确保人才质量,又要维护自身权势,这才是人事安排的高境界。

人事安排的本质,是一场关于权力的长期博弈。

真正的智者,既要有选贤举能的眼光,更要有运作维护权势的智慧。

将个人利益、被举荐者利益和整体利益有机统一,才能在官场,这个复杂的场域中游刃有余。


看到这的老铁,务必把本号星标置顶,不要错过每期优质内容的分享~

送你本电子书《社会阶级的划分,不是用金钱而是用知识》,以下通道询问: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