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第四十九卷 汉纪四十一(公元109年) 【原文】
【译文】
【解析】 在官场这个大染缸里,没有无缘无故的提携,也没有毫无理由的举荐。 表面上的伯乐相马,背后往往暗藏谋略思维。 东汉名臣鲁恭在人事安排上的手段,堪称典范,值得今人深思。 一、“终无所言”的权力智慧 在权力场域中,开口易,闭口难。 一旦许诺,就会陷入被动;一旦表态,就会背负期待。 而保持沉默,反而成了高明的处世之道。 明哲保身者都懂得一个道理:话说得越多,漏洞就越多。 过度承诺不仅会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麻烦,更可能成为日后被攻击的把柄。 鲁恭深谙此道,对求举荐者既不明确拒绝,也不轻易许诺,始终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 这种模糊性不仅没有消减他的威望,反而增添了他的神秘感,让追随者们始终保持着对他的敬畏之心。 在人事安排中,不确定性往往比确定性更有威力。 当你无法预知对方的态度时,你就会不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来符合对方的期待。 这种权力关系的微妙之处,恰恰在于它能让人,在忐忑中主动接近权力。 二、“学者受业”的权力矩阵 表面上看,鲁恭是在认真教学,实则是在精心布局。 '学者受业'这个过程,远比简单的知识传授要深刻得多。 它是一个观察、筛选、培养的系统工程。 在漫长的'受业'过程中,鲁恭不仅能够,全方位了解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品性,更重要的是能够潜移默化地,植入自己的价值观、行为准则。 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远比直接的命令,更具持久性。 当学生在长期相处中,逐渐形成依附心理时,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他势力版图中的一份子。 更高明的是,师生名分天然具有某种道德优势。 一旦建立起这层关系,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对老师保持敬畏和忠诚。 这种基于伦理的控制,比单纯的利益关系要稳固得多。 毕竟,背叛利益可以找到各种借口,但背叛师恩却会让人遭受道德谴责。 三、'不可虚得'的人才甄选 '不可虚得'道出了鲁恭的另一个用人智慧。 他深知,轻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会被珍惜。 通过设置较高的门槛,既能筛选出,真正有实力的人才,更能培养这些人才对机会的敬畏之心。 当一个人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才获得某个机会时,他就会更加珍惜这个机会。 被举荐者越是来之不易,就越会感恩戴德,越会小心翼翼地维护这份机缘。 这种心理上的羁绊,比任何明文规定都要管用。 更深层的考量是,通过这种'难得'机制,鲁恭实际上是在培养一批既有能力,又知恩图报的人。 这些人未来在仕途上有所成就后,自然会成为他的政治资本。 这种投资,才是真正的政治智慧。 总结: 人事安排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如何让利益关系转化为某种带着敬意的依附关系。 一个高明的用人者,必须同时兼顾'选人'与'用人'两个维度,既要确保人才质量,又要维护自身权势,这才是人事安排的高境界。 人事安排的本质,是一场关于权力的长期博弈。 真正的智者,既要有选贤举能的眼光,更要有运作维护权势的智慧。 将个人利益、被举荐者利益和整体利益有机统一,才能在官场,这个复杂的场域中游刃有余。 看到这的老铁,务必把本号星标置顶,不要错过每期优质内容的分享~ 送你本电子书《社会阶级的划分,不是用金钱而是用知识》,以下通道询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