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教育转型与办学问题探讨(李主任的分享讲座) 1.教育转型的趋势: · 未来30年中国教育的主题将发生转变,建勋学校需从应试中心转向生命中心,从课堂中心转向活动中心,从升学中心转向心灵中心。 · 应试教育时代即将结束,应全面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否则学校将难以适应未来的发展。 · 以不同时代的主题变化为例,强调了教育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转型的具体内容和原因: · 从应试到生命的转变:重视学生的生命状态,包括精神状态、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当前教育忽视了学生的精神需求,而精神是生命中最宝贵的部分。 · 从课堂中心到活动中心:减少课堂教学的比重,给予学生更多自由。现有的课堂教学对学生和教师都产生了负面影响,活动中心应注重好玩、有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自由自主创造。 · 从升学中心到心灵中心:关注学生的心灵和心理感受,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力和独特之处。随着高校生源的变化,升学中心的模式已不再适用。 3.转型的难度和关键: · 转型的难点在于认知水平的提升,学校需要打破控制互害模式,建立信任互利模式。 · 从学生的心理现象分析,控制会引发学生的情绪问题,导致不良行为的出现。解决问题需从根本上改变认知。 4.办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 重新确立学校的核心理念:明确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核心价值观,为学校发展提供指引,让学校充满希望。 · 确立教育目标:制定明确的育人目标,涵盖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方向。 · 创造并改变文化:将文化转变为鼓励欣赏、成全他人、快乐学习的氛围。避免过度批评和控制,给予师生更多的支持和自由。 · 确定实施路径:包括三个转变(批评为欣赏、牺牲为成全、苦学为乐学)和四个支撑(在教育、生命、生活和心性方面提供支持)。 · 选择合适的课堂方法:注重自主合作的课堂模式,以小组为单位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5. 具体措施和建议 ·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真正关心学生的成长。 · 减轻教师负担,取消不必要的工作任务,如布置作业和按点上班。通过向家长提交学生的一周生活报告来展示学校对学生的关爱,从而吸引生源。 · 避免让学生轻易去看心理医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心态。 · 采用情绪疏导的方法,如让学生将不开心的事情写在纸条上并烧掉,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学会自我接纳和承担责任。 6. 培训和发展计划: · 李主任将推出为期三天的培训课程,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 · 开展董事长班,为学校管理层提供培训和交流的平台,已开展两期,计划开展第三期。 · 学校计划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和复制,每个学校预计招收200名学生,每年收费约98000元。目前正在进行相关准备工作,包括建设公寓等。 小结:会议围绕建勋学校的教育转型和办学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明确了转型的方向和具体措施,强调了提升认知、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重要性,并对学校的未来发展制定了相应的计划。 二、值得学习借鉴的课改经验 1.全新的育人课改理念。 教育的四个“立”。每一个生命都有三套系统:畜性的系统、人性的系统和神性的系统,关键在于你启动哪套系统。你启动了哪套系统,你的生命就围绕着那套系统而展开和运行。教育就是唤醒神性,让每个人活得精彩,就是帮助孩子启动他神性的部分,这样的他是幸福的、轻松的、丰富的、无所不能的。 立在教育上做教学。 只要立在教育上做教学,一下子就从教学的低效内耗、灌输强制的困境当中解脱了出来。教育即唤醒。苏格拉底是在站在支持生命角度来谈教育的,教育是点燃火焰。教育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么是成为一把火,要么是成为一盆水,你是点燃,还是浇灭?我们是一个歌颂苦难的民族,这是文化的基因带来的,站在在低维上看教育,学习是苦的,就要苦学。把所有有趣儿的事都搞得苦哈哈的,似乎唯有强调苦,才显得高尚、有价值。为什么苦?是因为你的认知低。哪里有苦,哪里有难?你困住了当然难了。干不愿干的事,就是苦。不要尚“苦”,尚“苦”不是精神,是神经。 立在教育上做教学,首先要改变观念,变“苦学”为“乐学”。尊重、允许、去控制化,还孩子自由,课堂上学生可以走动、可以开小差、可喝水,这样他就不盼着下课。课上课下一个样、教室内外一个样。自由才有自主,自由才有自信,自主才有自在。教育教学一定要回到“乐意”二字上,孩子心甘情愿地学,而不是被教师主宰,被纪律控制,被某个目标奴役。考学不是目的,幸福才是答案。 立在教育上做教学,就是解决愿学的问题,乐学的问题,心甘情愿地问题。一切都要回到“自”上,自主、自由、自在,不是为他人而活的。因此说,就教学而教学,是没有出路的。 立在生命上做教育。 立在生命上做教育,就意味着要关注生命本身。生命对教育的需要是什么?变牺牲为成全。教育是成全,不是牺牲和奉献。牺牲教师是不道德的。一位好的领导必须时刻关注教师的生命状态。关注生命的三态,即精神状态、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 生命的精神状态指向自觉。自觉指的是生命的觉醒,是他知道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为什么做教师?为什么要学习?天命谓之性,找到自己的天命,知道自己的来处。教育所谓的唤醒,就是唤醒他的神性。 生命的心理状态指向自信。教育不要消灭人的心智,挫败他的信心。批评、打击、否定是霸权、是野蛮、是暴力。只有欣赏才符合天道,就像太阳照耀山河大地一样。欣赏具有平等性,哪里有什么好生和差生之分。教育不是培养信心,而是把信心还给学生。我们不能把孩子的信心践踏在尘埃里,然后又指责他们,然后以所谓的爱重塑他们以示崇高伟大,教育不能总是擅长去栽赃教师,诬陷学生,批评家长。教育的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是文化的问题,我们不能用自己的私欲、暴力去打击教师,控制孩子,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必须自信,信心才是最大的智慧。自信心不需要培养,每个人本来就有。 关注生命的第三个态就是自主。一切都是自主的教育,背后不仅是责任的问题,而是他要成为自己的主人。 立在生活上做生命。 我们的生命是鲜活的吗?太多的人是行尸走肉,是工具化、奴役化、格式化、功利化的成果,一个人被“四化”之后,就仅剩下生物体的躯壳了。七十年前陶行知说“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现在校园还有生活吗?很多名校开了几百种课程,但这些课程却进一步成为囚禁生命的工具。当下不仅课堂是对学生的控制,就连体育课、劳动课都成为了对学生的控制。一切的行为都变成了控制本身,失去了活动课程本应有的意义。活动的意义在于解放,在于让灵魂自由,它的存在价值就是尊重和允许,做活动的目的就是丰富生活。 不必担心升学率,终有一天你会发现,做活动就是做升学率,做活动就是为了促进学生想学,都是在为了激发生命的活力。活力的“力”,就是力量,就是效力。当启动了学生的内在系统之后,就不需要管理了。因为孩子的生命是舒展的,宁静的。心静如水,静能生慧。好的学校是让孩子的生命无拘无束,没有冲突,没有焦虑,没有紧张,没有戒备,生命是安静的,祥和的。 立在心性上做生活。 教师专业化的本质是心性成长,哪里仅仅是把课备好,把教案写好。苏格拉底说,教育是向心灵转向,让人在心上怀胎。陶行知说,在心灵上种花。吾心即道,吾心光明。一个人要发现自己的快乐、自己的丰盈,相信自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敢于做自己的主人。立在心性上,就是让心灵自由,无挂无碍,走出精神的内耗,摆脱一切对自己的囚禁和控制。尤其是看到“文化”的恶之源,再也不要下跪了,要学会踩着自己的肩膀站起来,要真正成为披着人皮的神。要学会自恋、自负,成为一个自大的人。 我们不需要别人来定义、设计和主宰我们。冲破一切技术主义对我们的封锁,冲破自我怀疑、自我批判、自我否定的枪林弹雨。拿回信心,活出光芒四射的神生,活出光明灿烂的自己。我就是神,我不是被你定义的,我就是来人间体验一下人生是什么而已。我体验过了,我觉醒了,我要活出自己。就这样,感动于自己,然后去影响他人。 立在教育上做教学,立在生命上做教育,立在生活上做生命,立在心性上做生活,实际上,换个角度看就是蜕去教学的皮、蜕去教育的皮,蜕去生命的皮,蜕去生活的皮。蜕去这四层皮之后,你才能触摸到真相和本质。 让我们带着老师和学生一起去经历一场教育的磨难,在磨难中冲破文化的迷障,活成最真实的自己,活出神性的自己。让我们带着老师和孩子一道完成一场教育的穿越,只有蜕掉这四层皮,最后才会发现鲜活的、真实的光明的自己。 建勋教育真正要追求的是成长,而不仅是考了多少分,许多人不理解,民办学校竟然有不抓应试的,但建勋却以事实证明了这样的教育才具有生命力,建勋不是不要成绩,而是站在教育上做教学,站在生命上做教育,比单纯地就教学而教学的维度高了许多。当“就高打底”做教育时,就会发现教学成绩只是教育的副产品,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否则就教学而教学,往往会忽略了好成绩所需要的条件,会让教育更短视,只抓升学率,却忘记了更加宽广博大的生命,这样的“教育”留下的只有痛苦、情绪、对抗和厌学。学校即便追求升学率,也要站在生命的高度上,窥见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的情感态度,兴趣、热爱和创造。 我们提出教育要去批评化,不要简单地理解为欣赏教育,去批评化是一元教育观,是一场教育的认知革命,是跳出教育二元对立思维,是从系统认知上、生命本体上审视我们今天的教育。 教育已经到了需要质变的时代,如果我们不提升自己的教育认知,只是靠课程的调整,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并不能实现教育本质的转向。在旧的认知框架里所谓的教育改革,实际上只是变换一种方式折腾而已,中国的教育改革就像是老驴拉磨,拉得很辛苦,转了一圈又一圈,但从来没有离开过磨道,行走了一辈子,但是从来没有向前迈出过半步。如果今天不改变教育认知,无论怎么改变,恐怕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的问题。 2.完善系统的小组建设。 教育始于小组,小组是育人的子宫,没有小组,就没有教育。 一切的德育品格、习惯养成、素养培养、思维能力、知识技能,一切的生活、学习、做人、做事,都是在小组之内完成的,没有小组,教育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畅想,教育不是空中楼阁。 然而,小组的建设是一个繁琐的过程,小组建设永无穷期,它是伴随着孩子成长不断完善的过程。成长无止境,小组建设则无止境。没有最好的小组,只有不断生长的、完善的、生命力更加旺盛的小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小组的建设过程止于至善。 小组是一种造化,举个例子,在建勋,当小组中两个成员发生矛盾时,老师会问,你们天天在一起吃饭、在一起学习、在一起活动、在一起睡觉,出现矛盾该怎么办呢?这时候他们会站起来,彼此对对方说一句对不起,教师仍旧可以把小事放大,再把这个问题再交给班会集体讨论,大家畅所欲言,正是这样通过日常的每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成长全班的每个孩子,这就是教育。 3.班组聚魂的文化建设。回到“一魂七园”的建设上来,先造环境,让一个班级有班魂。班魂,就是马斯洛需求论的最高需求。班级共同的价值观是达成共识的,而不是教师统一的。七个园是个哲学体系,理想园、思想园和心理园是上位的。第一是理想园,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天命的这一部分。教室是一个让学生有梦想的地方。第二是思想园,思想的部分就是一个人神性的部分。第三是心理园,对孩子进行大量的心理效应的普及,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中间三个园,是上位三个园的具体体现。学习园、生活园、爱心园,是对这三个领域的关注。评比园是下位的,是个果。 通过“一魂七园”的建设,改造了班级整个文化、环境、情景、场域,就是改变能量场。孩子浸泡其中,像泡豆芽一样,生命开始发芽。孩子是生命的创造者,是他们创造着自己的“一魂七园”。教室是国家的雏形,小组是育人的子宫。班级建构好之后,再建构小组。小组的三个功能,最重要的就是精神功能。只有活出了精神,才能活出神性。教育不能把人摁在动物群体、摁在卷子上,把生命压扁、拉低,变成蝼蚁,变成浮游,让生命变得不安。如果给每一个生命插上了教育的“钢钉”,终生难以愈合。 4.教育从一年级培养五大素养。 在建勋,教育是这样发生的。一年级新生入校,先从培养五个基本素养开始。 生活素养教育这样做:学会集体生活,比如按时起床、刷牙洗脸;学会照顾自己,比如按时吃药喝水洗衣;学会教室生活,必然学会擦黑板、准备好课本、纸笔等等;学会品质生活,比如整理内务、物品归位等等,千万别小看了这些,这将终生受用无穷……建勋学校的教育是从教会孩子学会生活开始的。 生活素养、自主素养、合作素养、学习素养以及板书素养,前四种素养对应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讲的“四个学会”,即教会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学习。这是教育真正的内涵。建勋学校从小学一年级起开始培养学生这五种素养,让孩子“在素养中成长”就是教育。 教育不是仅仅指向于技能,教育在本质上是“意识”觉醒。生活教育是内涵教育,更是终身的影响教育,让孩子学会物品归位、学会整理内务等,这一点特别重要,教会孩子从小学会做家务,未来组建家庭后,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家庭成员和社会成员,意义深远。 自主素养,是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学会不等、不靠,自己的事情自己动手做,表面看起来是在扫地、叠被子、洗盘子、捡垃圾,实际上更是在培养一种积极主动的责任意识。如果这种自主意识迁移到课堂当中去会怎样?孩子就不会被动学习,因为他已经认领了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建勋学校孩子学会生活值得借鉴学习:就餐前组织感恩仪式(朗诵感恩词、行感恩礼)—进餐厅后洗手—排队领餐具—排队领食材(食品非常丰富,每人一碗面,自选包子、汉堡、大饼、米饭、四个菜、苹果、火龙果)—分6人小组就餐—餐后自己洗餐具,小组成员分别收餐具、擦洗桌子、收好凳子、清洗抹布。这样让孩子从小学会生活。我们去学习的人员同学一样,自己取餐,餐后搞好卫生。 合作素养是共同意识,是在改善中国人的民族素养,即学会相互成就,而不是相互拆台,千万不要推崇多考一分干掉千人,竞争其实是“恶法”,而“竞合”才是道德境界,要警惕“三人成虫”的教育。孩子之间是唇齿相依、手足胼胝关系,同学之间相互提醒、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培养孩子合作意识,就是培养学生最优秀的品质。 学习素质指向于学习动力、思维能力、学习方式和行为规范,在建勋学校的教育灵魂是十二个字,即学一题→得一法→明一理→通一类,这是建勋的“课堂法宝”,它隐含着太多的秘密,而课堂规范是通过课堂标准和课堂流程实现的,建勋的课堂标准是“四度”,即自主度+参与度+思维度+成效度,而课堂流程是“目标+流程”。 板书素养,之所以单独提出来,是想提醒不只是在训练写字,有人说现在都是平板时代了建勋怎么还在用黑板,这是个大误解。板书素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两项品质,一是规范性,一是专注力。我们总是批评学生上课开小差、走神,其实是缺少专注力培养,用一块黑板就能培养出来专注力,这是多年摸索出来的妙招,更何况升学考试要考卷面和解题步骤,黑板可针对解决这个困惑。 5.没有不认真学习的课堂。第一步:出示目标,教师把学习目标告知学生,目标的要求,是符合两个字叫“清晰”。 第二步,启动小组,小组代表学习能力,利用小组,要求是“充分”。 第三步,关注学情,学情就是看病诊断书,谨记学情三个度:进度难度合作度,要求学情要“精准” 第四步,反馈,反馈是教学中的核心,从纠错到找方法到总结规律到解决实践问题,因此要求反馈是“深度” 第五步,落实,对于整个流程的执行以及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亮点本”,务必严格落实。落实的要求是“扎实” 独具一格的晨读。大声,专注,或坐或站。班内统一。老师到位,没有一个迟到。晨读评价:站姿、投入度、激情度。 6.一所师生“会玩”的学校。学校每周有不断地活动,让师生幸福在活动中,在活动中成长。我们看了高中的篮球比赛,初中的拔河比赛。高一学生开学第一周就开始紧张的篮球比赛,所有孩子都参与。 建勋学校小学部高年级开学第三天的晨跑同样震撼:学生起床后同寝室的同学非常从容来到田径场等候,等候的时候有不少的班在背书,没有一个迟到,没有不守纪律的儿子。跑操整齐,跑出了精气神,班主任和副班主任全部在陪跑! 建勋学校小学部高年级开学第三天的晨跑同样震撼:学生起床后同寝室的同学非常从容来到田径场等候,等候的时候有不少的班在背书,没有一个迟到,没有不守纪律的儿子。跑操整齐,跑出了精气神,班主任和副班主任全部在陪跑! 建勋学校一二年级孩子的晨跑,更加可怕,一年级学生入学不到一周,第三次的跑操,奇迹,二年级跑操的整齐、气势,佩服!!! 建勋的师生人人会跳舞。 7.关注教师的成长。每周教研组的活动,每天的晨会....... 让教师始终朝着三个一成长,一张笑脸代表生命状态,一颗爱心代表情感态度,一身正气代表行为示范。好老师一定是孩子一生的贵人,他以自己的幸福点燃孩子的生命。 教师晨会的程序:一分组呼口号;二教师轮流分享感恩故事;三值日老师总结课堂;四年级主任布置工作。 建勋教师誓词:每一片雪花都不会落错地方,成功一定是必然的结果,身之所在,即心之所向。如果你幸福,一切都幸福,如果你受苦,—切都受苦,你是根源,也是答案。 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时刻警醒:你什么样,你的课堂就什么样;你什么样,你的学生就什么样。教师的认知观念决定了行为,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老师,是无法感同身受看见孩子的,无法做到真正理解、相信、欣赏孩子,无法给孩子提供精神支持。 老师们,请打破思想、观念、认知、情绪的囚笼,搞定自己,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以最大的善意激励孩子,唤醒种子的信仰,挖一方池塘,订一个规划,做一个样子,点一盏心灯,过一种鲜活丰盈的生活。请相信种子和爱的力量吧,我们要和孩子一起:尽情绽放,笑着生长,创造一个温暖、信任、光明的花开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