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盂鼎与大克鼎

 QIANSHI 2024-11-23 发布于浙江

大盂鼎与大克鼎

卢  云

文本

描述已自动生成

2024-27-4邮票

以“展方寸邮票 传亚洲文明”为主题的中国2024亚洲国际集邮展览定于2024年11月29日至12月3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为此,中国邮政定于2024年11月29日发行2024-27《中国2024亚洲国际集邮展览》纪念邮票一套4枚加小型张1枚,其中第1枚邮票为“鼎启新章”。邮票主图是2002年1月18日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 展览文物目录》著名“国宝”大克鼎,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黑色的雕塑

描述已自动生成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大盂鼎

大克鼎是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其实原上海博物馆还有一件价值更高的镇馆之宝——大盂鼎,但大盂鼎1959年转至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文本

描述已自动生成

▲PP17《大盂鼎》(下为改值片)

早在25年前,1999年12月10日(公告日)发行了PP17《大盂鼎》普通邮资明信片。

图示, 文本

描述已自动生成

▲PP17《大盂鼎》上海较早寄发1999.12.31

PP17《大盂鼎》属于专用邮资图,邮资图申请地上海。由于中国第1枚专用邮资图是1999年7月23日发行PP14《荷花》,PP17《大盂鼎》是第3枚,时间还没有半年,当时绝大多数集邮者都不知此片发行的背景。因此,当上海集邮者得到片源后,委托远在在千里之外陕西邮友,在大盂鼎出土地寄发。而没有意识到“申请地”和收藏地寄发的意义。PP17《大盂鼎》目前公认最早问世日是北京12月17日,而上海最早问世日,至今无实寄品佐证。

文本, 信件

描述已自动生成

▲PP17《大盂鼎》条码版,最早实寄2019.11.23

2006年年底因明信片邮资调整,2007年《大盂鼎》邮资图“改值”发行;2009年年底的“中邮版”没有出现加印,但出奇20年后的2019年,国家邮政要求邮资明信片增加条码框(中邮改版),却又出现了加印片。《大盂鼎》普资片经过20多年的加印积累,在上海已经泛滥,目前邮市上市场价不到1毛钱也属正常。

文本, 信件

描述已自动生成

▲PP17《大盂鼎》“陕西眉县  营业”1999.12.31寄发

文本, 信件

描述已自动生成

▲PP17《大盂鼎》“陕西岐山  平信(筒取)”2000.1.1

我收藏有2枚出土地实寄片,一枚是“陕西眉县  营业”(当年原地封会办理),另一枚是“陕西岐山  平信(筒取)”(当年东方会办理)。

文物出土地与人出生地一样,应该只有一处,怎么会有两处。其实这也不能怪集邮者,因为大盂鼎的出土地点一直有两种说法: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一组)和陕西岐山县礼村。两个地点相差80公里。

国家博物馆最初的介绍,大盂鼎在清道光间(1849年)陕西眉县礼村出土后,被该地郭氏所得,后归周雨樵。同治年间左宗棠以重金购得,又归苏州潘祖荫。解放后,1951年10月9日潘氏后人,潘祖荫孙媳潘达于捐献给上海市文管会,后上海博物馆所收藏,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来专家去出土地考察,查遍了陕西眉县历史行政区划和村庄名录中,就没有找到“礼村”这个地名。但眉县有李村,哪里亦有窖藏青铜重器出土,这些专家也就“想当然”,仅将“眉县礼村”改为“眉县李村”。

但近年来,许多专家经过反复论证,大盂鼎真正的出土地是陕西岐山县礼村。那为什么岐山县礼村会误为陕西眉县礼村,原来也是我们 “迷信”一些专家造成的。

男人的照片上写着字

描述已自动生成

▲PP17《大盂鼎》

最初在其著述中将大盂鼎出土地岐山礼村误写为眉县礼村是清代官员学者吴大澂(1835-1902)。吴大澂因1886年任清廷首席代表中国在同俄国进行勘界会谈中,有卓越表现而盛名于世。特别吴大澂在吉林与俄国谈判时据理力争,迫使俄人重立土字碑,争得中国船只在图们江口的航行权,被誉为民族英雄。由于吴大澂也是清金石学家、书画家、古文字学家,尤长于篆书。但就是他的这一疏忽,使后来一些研究者也未加考证,就据此以误传讹。

虽然近年国家博物馆对出土地介绍做了更正,但遗憾的是,在众多的权威学者的著述中,写成眉县礼村都是白底黑字,这不可能更正。

文本, 信件, 白板

描述已自动生成

▲PP17《大盂鼎》“陕西岐山  京当”2024.10.19

最近,当年办理出土地陕西集邮家王怀亮,冒着高龄,再次奔赴原地,办理这枚“大盂鼎”陕西岐山京当乡礼村寄发的原地片,精神可嘉。

 

 

有关大盂鼎与大克鼎故事,我在2022年7月31日曾发表过《鸿宝传奇》一文,大家可以参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