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嬛新作 langhuanxinzuo ![]() 杏坛四老桑榆情 □ 阿 滢 新泰师范成立于1951年,2000年裁撤,50年间,为新泰培养了大量的教师和领导干部。我父亲郭信卿、母亲杨化玲1958年毕业于新泰师范,他们常常提及新泰师范,因而,我心里一直有个师范情结。然而,曾经辉煌一时的新泰师范却没有编修校史、校志,为了弥补这一缺憾,2017年,我在我主编的《新泰文史》杂志上开设了“新师岁月”栏目,约请新泰师范毕业生及教师撰写回忆文章,想在资料充足时,结集出版。 “新师岁月”栏目的开设,受到了新泰师范师生的关注和支持,大家都积极撰稿支持。后来,又在“新泰岁月”里开设了一个子栏目“新师人物”,组织拍摄一批70岁以上的新师毕业生的照片,配上简历,在《新泰文史》上刊发,以便留下一些珍贵的资料。 2021年3月,我在孙元江先生的陪同下,去新泰市教师培训中心宿舍,采访新泰师范二级毕业生范德训老师。他1958年9月考入新泰师范,是新师二级学生,1961年7月毕业后,分配到新泰县汶南公社完小任教。当他得知郭信卿、杨化玲是我的父母后,激动得紧紧地握住我的手,因为我父母是他60年前的同事。他又带我去了徐炳琛老师的家,徐炳琛老师1958年9月考入新泰师范,初速师二班,1959年7月毕业后,分配到汶南公社借庄小学任教。范老师跟徐老师说,我的父亲是郭信卿时,徐老师马上找出了一张老照片,是1963年4月6日,汶南教师去泰山旅游时的合影,其中就有我父亲郭信卿和徐老师。我父母1958年分配到汶南公社盘车沟学校任教,后来调到小河东学校任教。与范老师、徐老师是同时期的教师,经常在一块开会,有很深的感情。 第二天,范老师、徐老师便组织几位老同事去看望了我父亲。他们见面,有说不完的话题,一个个说着说着便手舞足蹈,像顽皮的孩子。看着他们兴奋的样子,我倍感欣慰。 我父亲与范老师、徐老师都是新师学生,而孙元江则是范老师60年前的旧友,孙元江的长兄、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孙元昌与范老师是新泰一中初中四级二班的同学,孙元江常去学校给长兄送饭,因而结识范德训先生,并结为终生好友。孙元江初中时入伍,1968年转业到翟镇公社从事教育工作,后调汶南公社教育办公室,与徐炳琛同事。他们四人都是“八〇后”,我父亲郭信卿生于1939年,范德训老师生于1940年,徐炳琛老师生于1941年,孙元江老师生于1943年。四位“八〇后”“结盟”后,差不多每月相聚一次,我则充当他们的司机兼联络人。最初只是在城南饭店小聚,后来渐渐扩大活动范围,去墨石山、青云山、九鼎皇山踏青;去法云山正觉寺、葛沟桥报恩寺聆听梵音;去新甫山寻访《诗经》上所载的“新甫之柏”;去白马寺参观“天下第二银杏树”;去翟镇、泉沟、宫里探访古村落;去羊祜古城寻访羊祜足迹;去沂南砖埠拜访诸葛亮……四位“八〇后”的活动由每月一次,增至每月两次,甚至三四次。后来,“楼师大”毕业生、燕鸣学校原校长、诗人齐玉慧也成了四位“八〇后”的机动驾驶员。孙元江老师与我接触稍早一两年,因而,他参加的活动多一些,除了在本地参加一些新书发布会、文学交流座谈会,还到莱芜、泰安、宁阳等地参加一些学术活动。几年功夫,先后出版了“嶅阳三部曲”的《嶅阳纪事》和《嶅阳随笔》两部散文随笔集。2023年,他的散文《本草物语》参加泰安市作协的第十三届春秋笔会征文活动,获得了散文优秀奖,成为泰安春秋笔会获奖者年龄最大的作家。市作协成立老年创作委员会后,由孙元江担任主任。在他的带动下,许多老年人加入到写作者的行列,参加了“银龄记忆工程”项目,先后出版了十几本散文集、回忆录。 范德训老师写作则是后来居上,“新师岁月”设立之初,孙元江老师便动员范德训老师写回忆文章,但范老师一直迟迟没有动笔,与我见面之后,很快就写出了一篇六千多字的《常想那段岁月》,这篇文章在《新泰文史》发表后,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很多读者打电话到编辑部,询问范老的近况。自从在《新泰文史》发表了这篇文章后,一发而不可收,不到两年工夫便写了十几万字的文章,结集为《感恩》出版。之后,每次与他见面,他都交给我一沓稿纸,说:“交作业!”大家看了他用颤抖的手写出的一页页手稿无不动容。或许是第一部书稿受到了同事、学生及各界朋友的追捧,他的写作激情更为高涨,距第一部书稿《感恩》出版一年的时间,又创作了16万字的文章,作为“夹谷三部曲”的第二部《感悟》付梓刊行。2024年10月,他的散文《情系月牙河》,获得了泰安市作协举办的第十四届春秋笔会征文散文入围奖,再次刷新了泰安春秋笔会获奖者的年龄记录。85岁的他出现在领奖台上时,成为泰安文学活动的一大亮点。原来我只知道在20世纪70年代,曾经组织学生往新泰城北的金斗山上抬石灰,书写了“农业学大寨”几个大字,在数里之外也看得清清楚楚。在读了徐炳琛老师写的《标语写在山巅上》,才知道新泰东部的青云山上也写过标语,而且是由他带领教师和学生,把石灰抬上山,然后和成灰浆,涂写标语。在青云山上写了两幅标语,一是在三官庙以东选一片石坪,写下“农业学大寨”标语。标语规格字体高15米,宽12米,笔画直径1.2米。第二幅标语写的是“大干快上”,写在青云山的最高峰。这些回忆录记述鲜为人知的史实,为新泰市地方文化的挖掘研究工作提供大量的史料信息。可以补地方志、党史之不足,为新泰地方文化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四位“八〇后”一直是自称为“四位老头”,在范德训老师的文章的题目上也多次出现,《四个老头常相聚》《四个老头过重阳》《四个老头下汶南》《四个老头翟镇游》等。在2024年10月11日市作协召开的“范德训先生散文集《感悟》新书发布会”上,我宣布:“他们四位都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从事教育工作的,是新泰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们桃李满天下,是值得大家尊敬的。因而,从今天起,对他们的称呼,把'四个老头’改为'杏坛四老’。他们为新泰的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一生,立下了汗马功劳,是称得起'杏坛四老’这个称呼的。” 看了杏坛四老的活动消息,有人提议为他们编一本合集。编合集条件尚不成熟,于是,我把他们四老近几年的活动照片筛选整理,集为《杏坛四老桑榆情》,既可作为他们六十多年友谊的见证。又可激励老年人学习他们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励年轻人学习他们孜孜以求、不断进取的精神品质。几年来,我有幸伴随杏坛四老左右,大受裨益,颇感自豪。愿杏坛四老德器日纯,松柏永青! 是为序! 2024年11月8日立冬后一日于琅嬛书院 ![]() 1963年4月6日,汶南教师泰山旅行纪念 前左:王连平、乔富臣、郭信卿,后左:高祥俊、徐柄琛、侯方存(徐炳琛 提供) ![]() 2021年3月18日,前排左起:徐炳琛、范德训、郭信卿、王松芸;后排左起:王兴仁、孙元江、禹传立在大年三十饭店(阿滢 摄) ![]() 2024年10月11日,杏坛四老孙元江、范德训、郭信卿、徐炳琛在范德训先生散文集《感悟》新书发布会现场(李朝辉 摄) ![]() 2024年11月2日,杏坛四老拜谒孟良崮战役遗址(阿滢摄) ![]() 2024年11月9日,杏坛四老在新泰师范旧址(阿滢 摄) ![]() ![]()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张炜先生题字 《十二家》系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