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结尾”写作法(二) 作者:njlz 七、设置悬念式 在文章结尾处故意留下悬念,不将所有事情和盘托出,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促使他们对文章内容进行回味与延伸思考。比如在一篇短篇小说中,作者讲述了一个侦探追踪神秘盗窃团伙的故事,在结尾处,“侦探终于找到了盗窃团伙的巢穴,但当他踏入那扇紧闭的大门时,却听到了一阵阴森森的笑声。随后,灯光突然熄灭,黑暗中传来一阵打斗声。那么,侦探能否成功制服盗窃团伙?他又将面临怎样的危险与挑战?这一切都成为了未解之谜。”这样的结尾如同一把钩子,牢牢地抓住读者的心,让他们在读完文章后仍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之中,不断猜测与遐想。“好奇害死猫,但满足了好奇心才能活得长久。”这句诙谐的话语虽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名言警句,但却从侧面反映出悬念对读者心理的强大吸引力,它激发了读者想要探寻真相的欲望,使文章的影响力在结尾处得以延续与拓展。 八、情景交融式 将情感与景物描写相融合,在结尾处营造出一种富有诗意与感染力的氛围,使读者在感受美景的同时,深刻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例如,在一篇描写秋天的散文中,作者从秋天的落叶、萧瑟的秋风、金黄的稻田等自然景象入手,细腻地描绘了秋天的独特韵味。结尾处写道:“夕阳的余晖洒在那片铺满落叶的小径上,秋风轻轻拂过,落叶如蝴蝶般翩翩起舞。我静静地站在那里,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惆怅。这秋天的美景,既是大自然的馈赠,又像是生命轮回的象征。在这凋零与新生的交替中,我感悟到了时光的无情与生命的短暂,而那一抹残阳,似乎也在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今日的落寞。”通过对夕阳下秋景的描写,融入了作者对时光和生命的感慨,情与景相互交融,相得益彰。“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的这句诗恰如其分地烘托出这种情景交融的氛围,让读者在阅读结尾时,仿佛置身于那片充满诗意与哲理的秋景之中,与作者一同感受生命的律动与情感的波澜。 九、对比衬托式 在结尾处运用对比或衬托的手法,突出文章的主题或主要人物、事物的特点,使读者更加清晰地理解文章的核心内容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例如,在一篇描写两位创业者不同命运的文章中,作者详细叙述了他们在创业初期的相同起点、相似的商业理念以及面临的相同机遇与挑战。然而,在创业过程中,一位创业者因诚信经营、勇于创新、善于团队合作而取得了巨大成功;另一位则因贪图眼前利益、固步自封、缺乏诚信而最终失败破产。结尾处写道:“同样的梦想,同样的起点,却因不同的品质与选择,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成功的创业者如同一颗璀璨的明星,在商业的天空中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他的成功不仅源于自身的努力与智慧,更得益于他坚守的道德底线与创新精神;而失败的创业者则像一颗流星,短暂划过天空后便消失在无尽的黑暗中,他的失败警示着我们,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品德与智慧缺一不可,唯有坚守正道,才能走得长远。”通过这种对比衬托,鲜明地展现了两种不同创业路径所带来的结果差异,深刻地传达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这句话从侧面强调了对比与环境对人的影响,与文章结尾所运用的对比衬托手法相呼应,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创业或人生道路上,正确选择与坚守品质的重要性。 十、象征隐喻式 借助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或隐喻的手法,在结尾处表达文章更深层次的含义与主题思想,使读者在理解字面意义的基础上,能够领悟到作者所传达的象征内涵与精神实质。例如,在一篇描写蜡烛的文章中,作者从蜡烛的外形、燃烧过程、发出的光亮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结尾处写道:“蜡烛在燃烧自己的过程中,默默地释放着光明。它那微弱却坚定的火焰,如同黑暗中的希望之光,虽不能照亮整个世界,却能在一片漆黑中为人们带来温暖与慰藉。蜡烛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它象征着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人们,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为他人、为社会点亮了一盏盏希望之灯。”这里以蜡烛象征奉献者,通过对蜡烛的描写隐喻了那些默默奉献的人群,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与拓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的这句诗与文章结尾的象征隐喻相契合,进一步强化了奉献这一主题,让读者在阅读结尾时,能够深刻体会到作者对奉献精神的赞美与敬仰之情。 十一、以小见大式 从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入手,在结尾处通过对小事的深入挖掘与升华,揭示出具有普遍性或深刻哲理的主题思想,使读者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例如,在一篇讲述母亲为孩子缝补衣服的文章中,作者详细描述了母亲在昏黄的灯光下,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为孩子缝补衣服的场景。从母亲那专注的神情、粗糙的双手以及细密的针脚中,读者可以感受到母爱的细腻与深沉。结尾处写道:“一件小小的缝补之事,却蕴含着母亲无尽的爱与关怀。这爱不仅仅体现在这一针一线之中,更贯穿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它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浩瀚的母爱之海,滋润着我们成长的每一个角落。在这平凡的缝补背后,我们看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它是世间最纯粹、最持久的力量,能够抵御一切风雨,陪伴我们走过人生的坎坷与挫折。”通过对母亲缝补衣服这一生活小事的描写,结尾处将母爱这一主题从小事升华到了伟大而普遍的情感层面,让读者在细微之处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与爱的力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的这句诗生动地表达了母爱的深沉与子女难以报答之情,与文章结尾所传达的对母爱的赞美相呼应,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与珍贵。 十二、戛然而止式 在文章情节发展至高潮或关键处,突然收尾,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与强烈的震撼感。这种结尾方式犹如电影中的悬念镜头,在最紧张刺激的时刻戛然而止,让观众意犹未尽。例如,在一篇悬疑小说中,主人公历经重重磨难,终于找到了隐藏多年的秘密线索,这条线索指向了一个神秘的地下室。当主人公怀着紧张而激动的心情打开地下室的门时,文章突然结束:“地下室里弥漫着一股刺鼻的气味,黑暗中似乎有一双双眼睛在窥视着他。他小心翼翼地向前迈出一步,然后……”这样的结尾让读者的心悬在半空,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中想象主人公在地下室里将会遭遇什么,故事又将如何发展。“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种传统评书的结尾方式虽然与戛然而止式有所不同,但都具有激发读者好奇心与想象力的效果,使文章在结尾处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让读者久久难以忘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