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解汉字 第一百九十六课 年

 知愠课堂 2024-11-30 发布于广东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

语言传递力量,从声音感受美好

知愠课堂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

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

这一节我们学习“年”字。

年(nián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小篆字形,从禾,千声。本义:年成、五谷成熟本质意义:
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所需的时间在使用中的具体意义有:年节、年纪、岁数、寿命按年龄划分的阶段年代岁月泛指时间等。

   “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基本一致。上部是禾,借代谷物,像一束穗子下垂的禾谷下部是人,是一个弯腰驮物的象形二者合,像人负禾之形。“禾”是谷物的总称,不是单指某种作物。

在以农耕为主的古代,“禾”的收成决定经济状况。“——背上沉沉禾谷,象征着大丰收。

‌小篆字下部的“人”讹变为“千”,由此转化为禾形千声形声字。隶书字形“禾”最后两笔以及“千”的第一笔,都变成了直线。隶变后楷书写作“秊”,俗作“年”。至此,“年”字最初“人负谷穗”的形象基本消失。如今统一以“年”为正体。

《说文解字》卷七禾部:“秊,谷孰也。从禾,千声。《春秋传》曰:大有秊。

许慎认为:“秊(年)”,就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禾”作形旁,“千”作声旁。《春秋传》上所说的“大有秊(年)”就是很有收获。

在使用中,“年”发展出两层意义:

第一层:丰收

收获五谷称“有年”,丰收称“大有年”,亦称“丰年”。皇帝祈祷五谷丰登之处曰“祈年殿”。

计时单位,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谓一年。中国的原始农业社会时期,中原地区的庄稼都是一岁一熟。古人在长期的耕作实践中发现了四季交替天体运动的周期与农作物收成周期一致于是,将农作物耕作收获的周期,与天气运行周期结合。把“年”当做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周期,成为基本的计时单位。

在“年”字出现之前,尧舜时天体星辰运一周称“载”夏代把人成长一岁的时间称“岁”商代根据祭祀周期一年为“祀”,表示四时已过,该编史造册、奉祀神灵祖先。到周朝才用“年”表示春夏秋冬一个周期

现代书面语中不时“载”表示年。

古代中国,农业是国家的基石。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农业生产要求有精确的农耕时间,所以我们的祖先十分精勤地观测天象,制定准确的历法以指导农业耕作。

早在夏朝的时候,国家就组织大量人力物力,观测记录天文变化,创制了“夏历”——也就是我们通常使用的“农历”,一种基于月相运行的太阴历法。汉代的天文学家在此基础上添加了二十四节气,成为通行至今的阴阳合历。(正解汉字:夏

“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是春夏秋冬气候变化的最小周期,也是农业耕作收成的最小周期,在中华文明里就有了特殊的文化意义。“过年”是中国最隆重的节日。“过年”特指除夕(农历年最后一天)和正月初一(新年第一天),一般从腊八或小年开始,到元宵节,都叫“过年”。辛亥革命以后改称“春节”。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的“春节”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现在普遍认为,中国人“过年”的起源学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

丰收后,农民结束了一年的劳动。首先想到全家欢聚一堂,用新米做饭,酿酒祭祀神灵,感谢神灵保佑、祖先庇荫祈求来年耕作再获丰收,家人身体健康,幼儿茁壮成长,生活越来越富足这种祭祀活动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演变为各种庆祝活动,最终成为传统的春节。

《中国民间信仰词典》春节词条说:“关于春节的由来,或起源于上古时期的腊祭,腊即岁终祭众神之名(也有说祭百神)。因而春节乃由一年农事后的报答腊神的恩赐而来。”另有段宝林在《中国古代的狂欢节——春节、蜡祭与傩》一文中指出:“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一个节日,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一般认为其源于上古的腊祭(蜡祭)。”

于如此一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年”就代表着完满团圆的收获和继往开来的希望。“过年”就成了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凝聚了百姓朴素而美好的愿望。

首先,无论是祭神灵先祖还是祭天地,都表达了中华民族对于祖先与自然的尊重与感恩,体现了“天人合一”、“敬天爱人”和“尽人力,随天命”的哲学观念。

“过年”是农耕周期与地球运行周期的结合。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和理解。这种对自然的尊重和对时间的感知是中华文化独特时间观念的一部分。

祭祀先祖和神灵除了表达了人们对先祖的尊敬和感激还强化了家庭集体意识。是教育后人,传承文化的重要平台。

其次,过年还蕴含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在“过年”的时候,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人们通过拜祭祈福、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等各种仪式和习俗来庆祝生命的循环和更新,表达对新一年的期望与祝福。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和自然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仰。

同时,由于自古以来“过年”都是最隆重的节日,通常每个家庭都会欢聚一堂。久而久之,“过年”就被赋予深深的团圆情结。无论人们身处何方,都会竭尽所能在“过年”的时候赶回家乡与家人团聚。放下工作、放下忧虑,回归家庭,与家人围炉夜话、守岁迎新,享受天伦之乐。这种对于家庭的眷恋与对于团圆的向往,是过年习俗中最为动人的情感表达。这使得过年成为了一个充满温馨与亲情的时刻。

年,在中国人的心里,早就不止是一个时间单位,更是寄托着中国人团圆、祥和、希望和新的开始的期许,这些寓意和传统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更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随着历史演变,社会生活方式变迁,人们过年的习俗也在不断地发展与演变。进入现代社会,过年已经从最初祭祀活动为主,转变成家庭团聚、欢庆娱乐为主。过年的形式与内容都在不断地丰富与拓展。

无论过年的形式如何变化,它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始终未变。那就是对生活的热爱、对于家庭的眷恋、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在生活越来越匆忙,交往越来越贫乏,情感越来越稀缺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加珍视这些充满温馨与亲情传统和文化。让它们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哪怕这些传统习俗夹杂着一些现代人眼里繁杂与“浪费”的成分。因为它们不仅仅是一个节日的符号,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情感的寄托。

正如《论语》里,孔子对告朔之礼的态度: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八佾第三)

子贡想把每月祖庙告所用的活羊去掉。孔子说:“赐啊!你珍惜的是羊,我珍惜的是告朔这个体现和谐的仪式

孔子认为告朔这个体现和谐的仪式然已经不被执行了,每朔犹杀羊送庙,使人知仍有此礼。若惜羊不送,人们便渐渐,更可惜。

最后谈一谈,近些年互联网上兴起的“年兽”一说。

近些年,互联网上突然出现了一种用“野兽”解释“年”的谬论——这已经不能说是一种“观点”或者“说法”了。因为“年兽”在史籍中找不到任何记载。以华夏文史之盛,如若这个谬论有1%的真实度,也不至于在历史记录中毫无痕迹。

泡制这个说法的人不过是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试图以低劣的西方文化套路为依据,用卑劣的手段,矮化贬低中国的文化传统而已。

西方文化里各种怪兽威猛凶残,古代的西方人则懦弱无能,只能跪求它们的“鬼神”拯救。于是,那些唯西方马首是瞻的文化汉奸们就用凶残的怪兽来解释中国丰收、团圆的“年”。把华夏喜庆的“年”解构成对猛兽的畏惧。却不知道面对猛兽、洪水、天灾等各种危难,我华夏先民从不畏惧,迎难而上,知其不可而为,“补天治水,取火逐阳。移山填海,追梦筑乡。”自强不息,逆天改命。如若真有凶猛“年兽”,早就齐心合力将其除而后快!岂会鞭炮“赶跑”,容其来年再来危害人间!

此等气概,习惯了跪求鬼神拯救的西方文明又能岂理解?于是,文化汉奸们唯有以西方文化之跪,贬损我华夏先民之刚阳。以祈反衬它们主子之“文明”。

可叹,在近代那些数典忘祖,崇洋媚外的所谓“大师”和“学者”们的构陷下,华夏文明受辱蒙垢(正解汉字:好)。今人难见真容,使得不少国人舍先祖文明之精华而抱异族低劣思想之糟粕而不自知!

所以,我们追本溯源,探寻历史,向大家展现汉字最真实、最深邃的文化内涵,以正视听,让中华文化免受歪曲污蔑。这也是我们知愠课堂讲解汉字的初衷。

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将正大光明的汉字文化广泛传播。扫清那些污蔑汉字的阴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