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一个地理名词,它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就像赤道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一样。——温斯顿·丘吉尔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中国人的印象里,那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在西方人的眼里,那里是“全球最大的民主国家”、精神超脱的地方。西方媒体长期将印度和中国比较。那么,印度到底是什么?让我们透过复杂的表象,洞察印度的本质。 我们认为,印度有2个本质,地理本质、文化本质。这2个本质解释了印度的大部分现象,是印度之所以成为印度的原因。本文介绍地理本质——山海包平原,平原围高原。 山海包平原,平原围高原 印度次大陆北方的喜马拉雅山脉高耸入云,形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自然屏障,隔绝了印度与中亚和中国的直接接触。这座山脉有效地阻挡了寒冷的北风,保持了印度的温暖气候。西北部的苏莱曼山脉也形成了一个较为险峻的天然屏障。 印度次大陆三面环海,东部是孟加拉湾,西部是阿拉伯海,南部直接面对印度洋,这种海岸线为印度提供了天然的边界。 在印度次大陆北部,富饶的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形成了次大陆上最大的农业区,这些平原因河流的灌溉而成为印度文明的摇篮。 德干高原位于印度次大陆的中心,四周被恒河平原和沿海低地所包围。高原的地势较为崎岖,且气候和农业条件较平原地区相对不利。这种“平原围高原”的地形造就了印度内部独特的南北地理分隔。相比之下,中国则是山脉和高原包围平原。 印度的地理本质决定了其许多方面的特征,包括人口、文化、政治、经济等维度。 人口:规模大、民族多 富饶的平原地区,特别是恒河和印度河流域,拥有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水源,适合大规模农业生产,这为大量人口的聚居提供了基础。因此,印度历史上长期都是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同时,德干高原对南北印度的分隔,促进了不同区域发展出相对独立的民族和语言。印度有100多个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约占总人口的46.3%,其他较大的民族包括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尔族、泰卢固族、泰米尔族等。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传统。 文化:南北不同、文化多样 印度的地理结构促成了文化上的显著差异与多样性。北印度与中东和中亚交界,外来的伊斯兰文化、波斯文化与本土印度教文化在北方交汇,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体系。南印度由于德干高原的隔离性,保留了更多的本土文化,特别是达罗毗荼文化。 在这种情况下,印度教可以说是印度人民的最大共同点。2011年人口普查显示,印度信徒最多的宗教是印度教(占人口的79.80%),其次是伊斯兰教(14.23%);其余依次为基督教(2.30%)、锡克教(1.72%)、佛教(0.70%)、耆那教(0.36%)和其他宗教(0.9%)。 政治:北方统一、南方自治 印度地理本质带来的平原包围高原结构,直接影响了印度的政治格局。北印度的恒河平原地形平坦,农业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这些条件支持了大规模中央集权政权的建立。因此,印度历史上多个统一的帝国,如摩揭陀、孔雀帝国和莫卧儿帝国,都发源于北印度。 相反,南印度由于德干高原的地理隔离,长期处于地方自治状态。南方的王国和地方政权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独立,难以被北方政权长期统治。这种南北之间的政治差异贯穿印度历史,形成了强大的北方帝国和相对独立的南方地方政权的长期对立。 例如,公元前4世纪,孔雀帝国在北印度的恒河平原崛起,旃陀罗笈多·孔雀通过平坦的平原扩展其统治范围,并最终统一了几乎整个印度次大陆。孔雀帝国利用恒河平原的资源和便利的交通,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政权。 例如,南印度的朱罗王朝在公元9至13世纪长期统治德干高原等地区。由于地理上的隔离,朱罗王朝不仅能够维持独立,还通过海上贸易建立了强大的海军,并与东南亚和中国进行商业交流。尽管北印度强大的帝国多次试图控制南印度,朱罗王朝依然保持了独立的政治体系。 也正是因为如此,古代历史上印度次大陆从未实现全面的统一。直到18世纪后期,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军事征服、签订条约和地方王国间的分化策略,最终在19世纪中叶将印度次大陆大部分地区纳入英属印度的统治,实现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整合和统一。 经济:北方农业、南方贸易 印度的地理环境直接决定了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北印度的恒河和印度河流域以农业为主,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水源使这些地区成为印度的粮食产区。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支撑了古代印度的城市化和人口增长。至今,北印度仍是印度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农业在该地区的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养活了数亿人口。 而南印度,由于靠近海岸线和依托海上贸易,一些城市形成了以商业和海上贸易为主的经济模式。南印度的港口城市,如科钦、果阿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阿拉伯、东非、东南亚等地进行香料、纺织品和珠宝的贸易,成为了印度经济的重要枢纽,还促进了南印度文化与阿拉伯、东南亚文化的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