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6月16日,在珠江江心的黄埔岛上,孙中山先生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创办的“陆军军官学校”(又称“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 此后,从黄埔军校掀起的革命怒潮迅速席卷全国,熠熠将星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天空。这所共和国“将帅的摇篮”走出无数革命军人,以青春和生命谱写出一章章动人诗篇。
今年是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即将完成改造开馆迎客。百年风云,薪火相继,借这座广州重要的红色史迹再展新颜之机,一起来一次“穿越百年 到黄埔去”的回望,回顾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凝重辉煌的那一段时光。 篇章一 在上世纪20年代,当大批热血青年登上广州黄埔岛码头,远眺便能看到黄埔军校正门上的“陆军军官学校”六个大字。校门和码头之间还竖立着木制牌坊,牌坊两边的立柱上贴着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
这副对联曾燃起无数热血青年的报国热情,告诫他们要时刻谨记身上的责任,勿忘革命信念。 ![]() 为何建校? 黄埔军校的诞生,是孙中山总结了辛亥革命以来依靠旧军队从事革命活动失败的经验教训、寻求革命新道路的结果。 当时,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支可靠的革命武装力量。鉴于过去长时期内依靠旧军队从事革命活动屡遭失败的痛苦教训,孙中山也积极酝酿创办一所军官学校。 为何选址黄埔长洲岛? 欧阳旦霓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 馆长
1924年2月6日,军校召开校务筹备会议。10日,分配各省区招收学生名额,拟定共324名。因为当时各省大多在军阀势力范围,不能公开招生,因此都是秘密推荐革命青年来校应试。 1924年4月28日,廖仲恺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主持了黄埔军校的入学考试,各地考生1200人参加黄埔军校第一期考试,共录取了470名学生,中共党员蒋先云以优异成绩考取第一名。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正式举行开学典礼。9点整,孙中山发表了著名的开学演说。“我们今天要开这个学校,是有什么希望呢?就是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 而要创造的这种革命军,“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建校不久,大门牌楼两侧悬挂起上文所述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莫入斯门”。这副对联也成了黄埔军校的一个标志,往后亦在各地分校门口出现。它正是孙中山开学讲话的精髓所在——革命要有不怕死的精神。 ▲图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纪录片《黄埔军校1924-2024》 为何入黄埔军校? 他们的答案,字字铿锵! 回顾新生入学时填写的《陆军军官学校调查表》,在“何以要入本校”一栏上,英雄先辈们的回答,也一致指向了救国救民的入学初心。 黄埔军校一期生李树森后人李明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回忆道,外公入学时,在“何以要入本校”一栏上写下“为求主义之真理,改造社会。”“这句话我相信不止外公一个人写,很可能很多一期生都是这么写的。这就是他们入学的目的。”
黄埔军校一期生杨其纲,填写的是:“欲挽救中国民族之衰微、民权之旁落、民生之凋敝,非用有主义的、强有力能军队不可——这便是我入本校的目的。” ▲图源:黄埔军校WhampoaMilitaryAcademy 著名的共和国大将、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陈赓当年入校时,在这一栏上写下的答案是:“锻炼一个有革命精神的军人来为主义牺牲。” 被廖仲恺称为“军校中最可造就的人才”的蒋先云写道:“磨炼革命精神,造成一健全革命分子。”
为救国救民而来,是黄埔同学共同的信念。他们前赴后继、勇于担当,在之后的岁月中,用一次次奔赴、一代代传承写就了光辉诗篇,用青春、用生命践行着那句“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 更多黄埔军校故事,我们下期一起了解。 来源:黄埔军校WhampoaMilitaryAcademy、CCTV国家记忆、广州黄埔发布、中新社广东发布、天下黄埔、南方日报、人民政协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