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骨科精读 | 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解剖学特征与定位方法的专家共识(2024版)!

 陈东k1z3lt83ul 2024-12-06

股前外侧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flap,ALTF)是 按部位命名,以股前外侧为组织供区的外科皮瓣,主要以旋股外侧动脉(Lateral circumflex femoral artery, LCFA) 携带穿支为供血系统 。


LCFA系统解剖 

LCFA 的二级分支包括:升支、横支、斜支和降支;三级分支为肌皮穿支、肌间隙穿支及高位皮支。应用新鲜成人尸体全身血管造影的 MDCT 扫描数据,输入图像工作站(MIMICS, Materialise, Belgium)构建“股部3D可视化模型”,此模型的股前外侧区数字化连续层次解剖可清晰显示LCFA的来源和各级分 支及其穿支的分布,由此可见:带骨骼的嵌合穿支皮瓣以设计在 IA 区或IIA区上半部为佳,带肌肉的嵌合穿支皮瓣尽可能设计在IIA区(图1)。

图片

LCFA 的分支

(1)升支:主干多起自 LCFA,少数情况下起自股动脉,起点外径约(3.1±0.5) mm,从起点至阔筋膜张肌 肌门处长度约为2.8~6.9cm。升支主干走行于股直肌 深面与髂腰肌的间隙,斜向外上方,行至阔筋膜张肌内侧深面。由下而上自阔筋膜张肌及臀中肌之间穿出,在阔筋膜张肌肌门处发出阔筋膜张肌支、髂嵴支、臀中肌支;携带升支穿支可切取阔筋膜张肌肌皮瓣等 。 

(2)横支:多与升支共干发出,或直接起于LCFA;外径(2.6±0.8) mm,长度 5~6 cm。横支自上级动脉发出后在股直肌深面与身体水平轴几乎平行,可略向下或向上走行,分浅、深支。浅支至股外侧肌上部,还发出肌皮动脉穿支至股外侧上部皮肤;深支(主干)经股外侧肌上部深面行至大转子前下方,发出2~ 4支前支和前外侧支分布于大转子前外侧部;横支可与升支、降支共干切取,以分叶皮瓣的形式,提供较大 的供区面积 。 

(3)降支:是ALTF最重要的血管蒂,通常起源于LCFA,少数起自于股深动脉或股动脉,走行距离最 长,长度为8~12cm,外径(3.8±1.3) mm。降支起始后走行在股直肌与股中间肌之间,行向外下方,在髂-髌 线的中点稍上方可以分为内、外侧支。内侧支是主干血管的延续,分支至股直肌、股中间肌及股内侧肌的外侧部,终支参与膝关节动脉网。外侧支沿股外侧肌与股直肌之间向外下走行,沿途发出肌支,肌皮穿支 和/或肌间隙穿支,供应股外侧肌、股直肌和股前外侧部皮肤,是ALTF的主要轴心血管。外侧支的终支与膝上外侧动脉的分支有多种吻合类型,是切取以膝上外侧动脉为蒂股前外侧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学基础。降支的长度、管径、穿支数量也是 ALTF 的分叶、串联 、嵌合 、血流桥接皮瓣等衍生皮瓣的解剖学依据。 

(4)高位皮支和斜支:高位皮支最先以中文文献报道,斜支概念以英文提出后,引发了中国学者的研究 ,二者在解剖形态的定义上既有相似又有区别,都丰富了 ALTF 的临床应用,为了更好地理解二者的解剖特点,先对穿支的解剖特点进行梳理,再对其争鸣进行讨论,进一步明确二者异同。

穿支的特点

(1)分布:主要由 LCFA 的分支发出,随着不同分支的位置而进行分布。以降支为主要血管蒂的穿支集中分布在髂-髌线的中点附近,是体表定位的解剖学依据。

(2)穿行方式:肌皮穿支和肌间隙穿支是主要穿行方式,肌皮穿支出现概率高于肌间隙穿支是基本的解剖学特征。①肌皮穿支(musculocutaneous perforator)由分支发出后穿行于肌内部,沿途发出肌肉营养支,穿出肌肉后达筋膜层再穿入皮肤组织。游离肌皮穿支,需要切断覆盖血管表面的肌肉,仔细结扎肌支,追踪至上级主干。有时也可保留肌纤维,将血管从肌肉中仔细分离出来,然后将皮瓣或血管蒂从分离血管形成的肌肉隧道中拖出来即可,但是技术上更为困难。②肌间隙穿支起自分支后穿行于肌间隙,出现比例从9.5%至61.5%不等,直接到达筋膜皮肤层。将股直肌向内侧牵开,可在股外侧肌浅面发现沿 途发出营养肌肉的分支,较为容易分离。

(3)起源和数量:起源的比例存在差异,主要起源于降 支 (57%~69.1%),其次为横支 (4%~35%) 和升支 (2.6%~14.5%),以及斜支(14%)、LFCA(4.7%),极少部分起源于股深动脉(4.2%)、股动脉(1.8%)。在同一分支上双穿支的情况最多见 ,占53.6%,三穿支占28.2%,单穿支占18.2%。关于穿支数量报道结果有差异:穿支平1.4~4.26支,影像学显示穿支平均数2.28~2.5支,而穿支缺如或者无法找到适合 穿支的发生率在临床报道中为 0.89%~5.4%。穿支数量存在变异,但穿支缺如发生率低。在临床的实际应用中,需要对穿支变异的解剖特征有总体认识,以数据作为参考,而不拘泥于数值的差异,根据解剖特征寻找到合适穿支来应对变异。

(4)穿支共干现象:距离相近的细小穿支同时出现时,在深筋膜的深面可能共干并起源于同一源血管;携带共干穿支可以切取较大的皮瓣面积,切取时需要保留共干穿支,逆行向其源血管解剖,避免损伤共干的分叉部,保留皮瓣外血管通道的完整性,使得皮瓣有充足的灌注,减少坏死风险。

(5)联体现象:唐茂林等发现皮瓣可由发自不同源动脉的2条及以上穿支供血,可通过外增压和内增压方式吻合分支血管,将同一供区内不同的血管体区组合在一起,以扩大皮瓣的供血面积,形成联体皮瓣。

穿支定位技术

(1)体表投影标线

依据穿支体表分布规律进行标记的传统方法,任何技术都需要以此为基础。髂-髌线(A-P线)大致为 股中间肌与股外侧肌的肌间隙体表投影,穿支浅出筋膜的位点大致在该线的中点 3~6 cm 半径区域内分布,皮瓣切口线设计位于该区域的两侧,利于术中穿 支解剖和保护。徐达传等提出以髂-髌线中点为圆心、半径 3 cm 的“圆圈法”作为主要穿支的体表定位 标志,该法主要以降支的穿支为目标。利用手持多普勒超声(Hand-held doppler,HHD)探查集中在“圆圈” 内的穿支回声点,以提高定位的精确度。

(2)改良体表标线法

Yu等利用 HHD 在“圆圈法”的基础上,设计了 “ABC 系统”:将位于髂-髌线中点、半径 3~6 cm 的圆 形区域中的穿支定义为穿支B,其近、远心端各5cm范围的穿支分别为穿支A和穿支C,扩大穿支切取范围。魏在荣等提出了“三纵五横法”,以髂-髌线为 A 线,外加以股骨外上髁连线 B 线和髌骨中点连线 C 线的三纵线,联合以 A 线中点远近端间隔 5cm 划出的 D、E、F、G、H 等五条横线,从中细化出I、II、III、IV 区 为穿支探测区域,更好描述穿支的分布,方便定位。

体表投影标线定位高效、易行,对于筛选或者携 带多个穿支时,结合 HHD 提高定位的精确度。体表投影标线只能提供穿支浅出点的相对位置,HHD准确率为70%,受体脂率影响 ,需要警惕假阳性出现。对于简单类型的游离皮瓣,以标线定位为 主,多采用 HHD 辅助定位,术中再进一步明确穿支位置;对于儿童、肾功能不全、幽闭恐惧症、过敏体质、 安装有受磁场影响内植物的个体可辅助无创定位。携带多穿支或分叶皮瓣时,需要测算穿支间距,可选 择彩色多普勒定位,无禁忌症可行造影剂增强辅助,或者选择血管造影定位。

(3)无创定位技术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佳的穿支 。然而,CDFI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结果受操作者经验影响,提供三维的解剖信息有限,定位耗时较长。红外热成像技术 (Infrared thermal imaging technology, IRIT)利用辐射图像的“热点”与穿支入皮点的高相关性进行定位,结合 超声多普勒可提高其精确度,但是易受体温和周围环境温度的干扰 。

无创定位技术设备相对简单,便于开展;无过多禁忌症,适用人群广泛,但是其灵敏度、特异度可因ALTF 区域组织增厚而下降,且不能全面提供穿支类型和上级血管的解剖信息。CDFI结合造影剂增强使用,虽能提高灵敏度、特异度,亦增加创伤和造影剂相关风险。

(4)血管造影/成像和数字化定位技术 

CT 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具有较高的血管对比度和空间分辨率,能够在 短时间内重建穿支血管与周围组织的三维图像,可首选使用。徐永清等、刘元波等结合数字化重建LCFA 各分支、穿支的位置、走行、长度,数量、类型 等三维图像,可测量穿支、分支间距,计算血管蒂长度 并进行筛选,为设计携带多穿支的分叶、嵌合、带蒂转位等类型皮瓣提供了精确导航。CTA有创、辐射量大、需要造影剂,儿童、肾功能损害、潜在过敏风险的人群慎用或者禁用。对于管径小于0.5 mm 血管的显影欠佳,造影时间窗的选择影响重建结果,可能出现假阴性。唐举玉等应用股部3D可视化模型,不仅可清晰展示旋股外侧动脉各级分支及其穿支的分布概况,还可通过3D导航定位锚 (3D-Navigation Locator)对每支血管进行精准定位与导航。通过模拟 手术过程还可与层次解剖对照验证,即便是深层的大 转子骨膜支亦可进行精准定位与导航。最后将切取 的大转子,股骨头及髋关节部分关节囊行X线摄片, 可清晰展示骨膜支的分布(图 2)。

图片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可清楚显示LCFA 的“血管树”动态图像,DSA旋转采集数据可以实现三维重建,指导穿支定位。唐举玉等采用旋股外侧动脉插管DSA结合 CTA 技术,整合了DSA与CTA技术的优点,可清晰显示旋股外侧动脉及其分支、穿支走行与分布,解决 静脉造影CTA 和 DSA 存在的问题。然而,有创检查、 辐射量较大、存在造影剂过敏风险等因素限制DSA的临床使用。

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能够重建血管三维图像,还可对皮瓣周围组织损伤、坏死情况进行评估;增强造影剂可提高图像质量,在显示穿支数量、走行、来源方面,非增强MRA无 明显差别;相对于CTA,非增强MRA无辐射、不存在过敏风险及肾毒性。但MRA精确性的报道差异大, 并且不适合过度肥胖、幽闭恐惧症、安装干扰磁场内植物的人群。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 ICGA)利用吲哚菁绿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荧光信号,可提供实时动态的血流灌注影像,可以显示穿支的位 置和供给范围,便于术中筛选合适的穿支;ICGA 也可 以评估血管通畅率和预测皮瓣坏死。ICG半衰期短,肾毒性小,临床应用安全,但仪器价格昂贵,显影 效果易受血浆蛋白浓度和造影剂浓度影响,在皮瓣厚度大于2cm的区域穿支显影不佳。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虚拟三维空间 穿支走行定位,实现了手术的实时定位、术中导航;增 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AR)可将穿支的虚拟 信息与术区的真实视觉叠加,实现虚拟与现实的融 合、交互。混合现实技术(Mixed reality,MR)是 AR、VR 的升级版,在手术方案设计、穿支定位、术前沟通、 术中指导与教学等方面有着更精准直观实用的优势。VR/AR/MR 技术均是以CTA数据为基础,仍需考虑辐射和造影剂的副作用。

血管造影/成像和数字化定位技术可以快速提供穿支位置、类型、数量的血管信息,可为皮瓣设计提供 更为精确的导航。在无禁忌症的情况下,CTA 是首选 的穿支定位技术。临床使用中,根据体表投影标线, 结合HHD,可更加精确地辅助皮瓣设计(图3)。

图片

各类型皮瓣设计的解剖学特点

(1)阔筋膜瓣:LCFA 分支为血管蒂,携带穿支供 血的阔筋膜或者阔筋膜张肌,在肌皮穿支类型中不游 离肌肉内走行的穿支,皮瓣与肌瓣间隙不做分离。携 带血管化的阔筋膜/髂胫束,可用于腹壁缺损、唇颊缺 损的功能性重建。

(2)肌皮瓣:LCFA 分支在发出肌间隙穿支和肌皮 穿支的沿途同时发出肌营养支是肌皮瓣的解剖基础, 以股外侧肌最为常用,可填塞空腔,修复肌缺损,皮瓣和肌间隙不做分离。 

(3)血流桥接皮瓣: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主干,携带皮瓣并保留降支的远近端与受区血管的远近端分别吻合,桥接血流,保证受区主干血管的连续性和肢体远端的血供,平衡皮瓣内血流压力。降支可切取血管蒂有效长度和粗大的管径是 ALTF 作为血流 桥接皮瓣的解剖学优势。 

(4)分叶皮瓣:在同一分支上双穿支出现约占53.6%,三穿支占28.2%,这是分叶皮瓣的解剖学依据,通过吻合一组血管建立两个或多个皮瓣的血液循环,将“皮瓣的长度/宽度转化为创面的宽度/长度”,实现不规则创面、巨大创面、多创面修复的同时直接闭合供区 。 

(5)嵌合皮瓣:分别游离皮肤穿支与营养肌支,获 得皮瓣与肌瓣在解剖空间上的距离后,形成皮瓣与肌 瓣分离的嵌合组织瓣,降支的有效长度、分出肌支和 肌皮穿支的存在是其解剖学基础,吻合一组血管蒂建 立多个组织瓣的血液循环。 

(6)带蒂转位皮瓣:旋股外侧动脉不同分支具有大腿反流灌注现象,可为带蒂转位提供足够的供血压力,降支与膝关节动脉的分支具有多种吻合类型,是 形成逆行岛状 ALTF 的基础,可为修复膝关节周围缺 损提供更多的皮瓣选择。

(7)超薄皮瓣:穿支穿过阔筋膜后穿经浅筋膜到达真皮层,或者在浅筋膜层内弥散为细小分支,保留 穿支入皮点周围 1~1.5cm 半径范围内的深筋膜和脂 肪层,削薄皮瓣其余区域的脂肪,以真皮下血管网供 血,形成超薄皮瓣。 

(8)串、并联皮瓣:利用降支足够的有效长度,将其远端或分支与其他部位的皮瓣血管蒂吻合,形成串联和并联的皮瓣供血形式,增加修复面积;串联不同供区的皮瓣对大面积、不规则创面提供皮肤软组织覆盖和功能性重建。串联皮瓣的设计原理与血流桥接皮瓣相似。 

支,与主要一分支——如降支远端或粗大肌支吻合)、外增压(将次要分支——如斜支,与另一供血动脉吻合)方式,形成联体皮瓣,再与受区血管吻合,可扩大供血面积,减少皮瓣坏死风险。

声明:内容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解剖学特征与定位方法的专家共识(2024版)》!

德医骨科资讯致力于提供专业且可靠的内容,但不对所有信息的绝对准确性做出无条件承诺。因此,建议所有相关方在采纳本平台信息或将其作为决策基础时,务必进行独立验证与进一步核查,以确保信息的适用性和准确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