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家这篇修心宝典,全文短短56字,字字珠玑,常读可定心神,可消焦虑,可超脱世俗。

 昵称503199 2024-12-09
图片
图片

禅学经典

文化

图片

《定心心经》是道家修炼心性的经典文献,它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指导人们如何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坚定。

全文以“心若冰清,天塌不惊”开篇,强调了即使面对极端变故,心也能保持冷静与清明。

“万变犹定,神怡气静”进一步阐述了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保持心神宁静的重要性。

“忘我守一,六根大定”则是指导修炼者达到忘我境界,使六根清净。

“戒点养气,无私无为”提倡了无欲无求的生活态度。

“内外无物,心神净明”揭示了超然物外、心灵纯净的至高境界。

《定心心经》不仅是修炼指南,也是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宁静与智慧的哲学思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定心心经》
心若冰清,天塌不惊;
万变犹定,神怡气静;
忘我守一,六根大定;
戒点养气,无私无为;
上下相顾,神色相依;
蓄意玄关,降伏思虑;
内外无物,心神净明。

图片

01.心若冰清,天塌不惊;
如果内心像冰一样清澈透明,即使天塌下来也不会感到惊慌失措。这句话强调了内心的清净和坚定。
心得感悟: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上善若水”,水的清澈和柔和是至善的象征。保持内心的清净,如同冰清玉洁,能使我们在面对外界的动荡时保持镇定。这种镇定不是冷漠,而是一种超然的智慧,让我们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和。
02.万变犹定,神怡气静;
面对世间的万千变化,依然保持内心的坚定和宁静,精神愉悦,气息平和。
心得感悟:《庄子·逍遥游》中提到“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意味着要明确内心的界限,辨别荣辱的境界。在变化中寻找恒定,是一种生活的哲学,也是一种精神的修养。它让我们在纷扰的世界中,依然能够保持一份宁静和自在。
03.忘我守一,六根大定;
忘却自我,专注于一事,使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达到极大的定力。
心得感悟:在《庄子·齐物论》中,庄子提出了“忘我”的概念,即超越自我,达到与万物合一的境界。通过忘我守一,我们能够集中精神,达到一种高度的专注和定力,这是实现自我超越和精神提升的重要途径。

图片

04.戒点养气,无私无为;
通过戒律来培养气质,达到无私无为的境界。
心得感悟:《道德经》中提到“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不做,而是顺应自然,不强求。通过戒律来培养气质,我们可以减少私欲,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这是一种内在的修养,也是对自然规律的顺应。
05.上下相顾,神色相依;
上下相互关照,精神和面色相互依存。
心得感悟:这句话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和精神上的相互依赖。在《论语》中,孔子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了相互尊重和关怀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这种相互关照的精神尤为重要,它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06.蓄意玄关,降伏思虑;
在内心深处蓄意,控制和降伏杂念和思虑。
心得感悟:《庄子·养生主》中提到“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意味着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不让外界的喜怒哀乐影响自己。通过蓄意玄关,我们可以控制内心的杂念,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清净和宁静。
07.内外无物,心神净明;
内心和外界都没有杂念,心神清净明亮。
心得感悟:《道德经》中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意味着保持朴素无华的本性,减少私欲。当我们能够做到内外无物,心神净明时,我们就能够超越物质的束缚,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脱。这是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也是我们追求的内心平和与智慧。

图片

愿与君共勉共行!

图片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