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神拜佛的习俗 今年春节,因为种种原因我一个北方人留在了福建过年,趁着放假的间隙,跟着朋友实地去了解了闽南地区(特指厦漳泉潮州一带)的民俗、宗教文化。 在福建,厦漳泉是非常顺口的说法,分别指的是厦门、漳州以及泉州,他们又被称之为闽南文化三兄弟。 相比较北方单一直线条的“官本位”文化。在南方,特别是闽南地区,民间信仰非常盛行。 留心观察便不难发现,闽南一带不论城镇乡村,公庙寺观随处可见,且他们不做派系的区分,往往是佛教道教同拜。 同一庙宇可以同时供奉着佛、道还有众多俗神的尊像,是典型的多神崇拜区域。 这点从几位朋友家五花八门形式多样的神龛就可以窥见一斑。有的供奉的是从天庭阳界来的,比如玉皇大帝、王母娘娘、观音菩萨、道教的八仙铁拐、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灶神、五谷母、阿婆(床上的神); 有的是供奉的是阴曹地府的各路神明。如道家的天齐仁圣大帝,据说它是冥界主宰,地位最高,权利极大,大地万物生灵都在他的管理范围之内。 北阴酆都大帝(道家),权利仅次于仁圣大帝,冥界的二当家。 再比如手眼通天、信徒遍布三界、冥界的实际话事人地藏王菩萨及钟魁、判官、黑白无常、牛头马面、孟婆等。 还有接地气点的拜拜妈祖、关公等七七八八的五路财神。 当然还有些我实在无法叫出名字,听朋友说他们或许是是某个名人、或者只是某个有威望的先人。 这些大大小小的神,构建起闽南地区的宗教文化。 这里的人每年初一十五、春节、诞辰,都排着队去“念心”等着去添点香油钱、祭拜个“果盒”(水果类的祭品)、上柱香,献点元宝纸钱。 坦诚说这些活动在我家乡,连我妈这种老思想的人见了都会称其为“封建迷信”,但在这里却摇身一变、大行其道,令人匪夷所思。 与闽南的朋友讨论这一现象,他们说拜拜文化是祖辈流传下来的,时间久了也就随俗了,现在工作回家但凡有时间也会跟家人一起去拜拜。 对他们来说,这即是一种文化传承又是经久不变的仪式。 求神拜佛拜,所求为何?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向之前打过交道的闽南老板们求教,问他们为什么厦漳泉、台湾闽南和潮汕这一带的大老板或者说有钱人都很迷信拜拜呢? 如果普通人烧香拜佛是为了让神灵显化,帮助自己实现健康富足平安的愿望,这尚可理解。 但稍有财富身家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仍然去烧香拜佛算命,这背后是不是有其他的因果逻辑呢? 一位闽南老板的回答让我十分受益。 他说其实拜神的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各地都有存在,但是现在主流文化的观念中,烧香拜神基本上等同于封建迷信。 那是不是真的是封建迷信我们暂且不说,你观察闽南文化如果只是发现了他们封建迷信喜欢烧香拜神,那还是只抓住了表象。 在我们闽南文化里边有一个核心叫“两庙体系”,所谓的两庙体系指的是拜神的“寺庙”和敬祖的“家庙”。 家庙与寺庙的区别,在于家庙联系的是“厝里人”(强调的是宗族关系,也可以理解为自己人即熟人社会)。 而寺庙则是“厝内外”的联系窗口,联系的是外面的人。 家庙联系的“厝里人”常拜拜可以加强同族乡村的关系,达到团结同姓宗亲的目的。 而寺庙则可补充家庙所无法达成的“神”的作用,注意这里的“神”是助力。 比如明末清初台湾社会的开发,同安人侍奉城隍,安溪人为清水祖师,南安人为广泽尊王。目的是抱团发展、稳定社会团结百姓。 这样当不同姓氏因利益产生冲突时,同一信仰体系的庵庙便充当调停者的角色。 从而使整个乡村内部分成若干小团体。 这些小团体彼此合作和竞争,不管是在外务工还是营商,任何一个小团体的成功都能确保整个乡村社会的兴旺。 这点在厦门的海沧新垵村表现的最为彻底,在其村内既有以房为别的小宗,也有以居住角落为分的联宗。 不同姓氏聚落在一起联盟组织,对内调停矛盾,在外团结一致共抵外村,从而使各方势力均衡竞争和共同发展。 至于拜神的寺庙,每一个闽南乡村都有自己独有的社祠/庙,他们是全村共同信仰中心。 每次庙会,都是全村一年中最热闹的盛会,那时,村民们有钱的会出钱,有力的会出力,除了表现对神灵的虔诚外,也含有比拼炫耀的意思。 这种比拼,在某种程度上是促使村民各自努力工作的动力。 故而,但凡民间信仰发达的地区,其商业氛围均会较其他地方浓烈。 同时家庙侧重于宗族关系也就是熟人社会,讲究的是衣锦还乡落叶归根。 强调的是一个人若想死后在列祖列宗的族谱上、家庙牌位上、家庙大埕上留下浓墨一笔,就需在科举、资助、义行、孝道、营商等方面有所建树。 故而闽南潮汕人科举鼎沸、善于经商、忠孝两全成了普遍的现象。 社/寺/庵庙体系信奉的是佛家的因果论和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因果论的影响下它们认为有“神”庇佑,人也就变得胆大,做事时便敢于放手拼搏; 在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他们相信,命由天造、运由己改。做事要审时度势,想成功要天时地利人合缺一不可。 以至于在两庙体系下的影响下,闽南潮汕人大多敢干敢闯,它们笃信“爱拼才会赢、赌性更坚强”。 为何越迷信越富有? 说到这,相信大家对闽南地区和广东潮汕地区的人封建迷信形成背后的逻辑因果应该有了更深的认识。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其实我们中国人是最务实、最不信神的一群人,从古至今由来如此。 西方人对神明是有些无条件的崇拜和信仰的,而我们国人对人神的关系大多是停留在使用和助力阶段。 譬如古时候强调君/王权神授,这说的是使用关系。 武王伐纣后,商纣王残暴失德,后人得出的答案是“天命靡常,敬德保民”意思是天命不常驻,而以统治者的德行为转移。说的还是使用和助力的关系。 到了春秋战国,儒家的孔子热心于改造现世,总是回避谈论鬼神的问题,先后提出“未知生,焉知死?”和“敬鬼神而远之”的论断。 至此,人跟神的关系更加泾渭分明。 为什么说我们中国人是极度务实的群体呢?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一直以来中国最受欢迎的神灵基本都是财神、月老、观世音菩萨这些神明。 这些神明的典型特征就是有明确的使用场景和价值,所以与其说中国人信神,倒不说说中国人喜欢和神做交易。 就比如向文曲星和孔夫子祈求取得功名,向财神爷要发财的机会和方法。 这种敬畏和崇拜,与其说是迷信倒不如称之为信念,要知道要让一个务实的中国人无条件相信一个不会带来什么实际好处的神。 那基本是很不可想象和不切实际的事情 那为什么越迷信的地方越富有呢?因为“心不唤物物不至啊。”在佛家看来这世界上有三种力,分别是愿力、业力、和加持力。 愿力是生命中的动力,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而业力是行为、言语、思想等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有好有坏),也是生命中的阻力(又叫业障)。 加持力指的是“如有神助”的外力。 在佛家看来如果一个人没有强大的愿力,那么他即是各方面都很优秀,条件都具备了,也会被业力所主宰。 反过来,生命中的动力(愿力)大了,生命中的阻力(业力)相对也就小了,做事也就容易成功。 正因如此才会有那句:能力大不过业力,业力大不过愿力。 所以想成功,不妨学学闽南潮汕人拜拜财神发发大愿喔,说不定下一个亿万富豪就是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