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0种中药贴敷配方

 一语梵心 2024-12-10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的经络学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蜂蜜、植物油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调成糊状,再直接贴敷在穴位上,或者患处,是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无痛穴位疗法。

其最大的优点在于能缩短治疗时间,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痛苦。

1.慢性乳腺增生

(1)大黄 ,芒硝,乳香,没药各3克,消炎痛6片。湿帖痛点。

(2)蒲公英、木香、当归、白芷、薄荷、栀子、紫花地丁、瓜蒌、黄芪、郁金各18克,麝香4克。上药研细末,每次取04克,填入脐窝,随即用干棉球轻压,并按摩片刻。然后用4厘米×4厘米胶布贴牢,3日换药1次,8次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3个疗程即有显效。 

2.早泄

(1)取吴茱萸,五倍子各等份研末,用陈醋调糊,睡前贴脐部,7一14天即有明显疗效。

(2)露蜂房、白芷各10克,一起研细末,醋调成稀糊状,临睡前敷肚脐(神阙穴)上,外用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每天或隔天敷药1次,连续3~5次,一般用药5~7天即可治愈

3.发烧退热方急治标、缓治本、先退热、后治病:三棱针点刺大椎穴、药方:柴胡、黄芪、薄荷、葛根、生石膏,等份蜂蜜调和备用。每次取适量的药物加到湿贴上,湿贴。20分钟退热,持续24小时不复发。

4.口腔溃疡

(1)黄连3g 大黄3g 芒硝 3g吴芋3g 胆南星3g,醋调湿贴双涌泉。甲硝唑针剂嗽口.

(2)大黄、黄连、胆南星、吴茱萸各等份;
    寒症用药:丁香、肉桂、吴茱萸各等份;
    寒热交杂用药:黄连6份、肉桂1份、吴茱萸3份;
    贴敷:双侧涌泉穴或天突穴

5.足跟痛

(1)红花,川芎各4克,冰片少许,消炎痛12片,六味地黄丸二十柆,湿帖。

(2)鸡血藤12g 皂角刺10g 大黄10g 芒硝10g 地榆10g 三七10g 制川乌10g 木瓜12g ,赤芍10g 透骨草10g 伸筋草10g 打粉 ,搅拌均匀 。取适量药粉,陈醋搅拌外敷患处,用纱布缠住,或用膏药贴, 把药粉放入膏药贴中间,直接贴足跟出,20分钟之后即可取下。

6.小儿遗尿

(1)桑螵蛸10g,生麻黄5g,益智仁5g,五味子5g,五倍子5g,肉桂5g,生牡蛎10g,共7味药。

用法:上药混匀(或生药研细末),每晚取药5g,用食醋调成膏状,外敷脐部,外用胶布固定,贴敷24h,隔日一贴,连贴4次,以后改为每周贴1次,连贴3次;

(2)五味子,五陪子,菟丝子,益智仁,炙麻黄 各3克, 贴神阙穴。

7.流行性腮腺炎大黄1g、芒硝1g、消炎痛4片,缓释液调和。贴敷:患处(冷敷20-25分钟效果更佳)

8:.卵巢囊肿大黄,芒硝,川芎,乳香,没药各3克,三七,消炎痛各8片。贴神阙或关元穴。

9.慢性咽炎

(1)用药六神丸,黄连,冰片,地米,清开灵贴两贴明显见效。天突穴。

(2)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用药比例:2:2:1:1。选取穴位:天突穴。

(3)吴茱萸、黄连。用药比例:1:1;选取穴位:涌泉穴。

10.面瘫

(1)生南星外敷治面瘫

【制法和用法】取生南星20克研为细末,用生姜汁5毫升调成泥状,敷于面瘫侧或用布包住,不包也可。3-5次为1个疗程。

(2)面麻散:白花蛇舌草40克 白胡椒40克 麝香0.3克;先将白花蛇舌草和白胡椒研成细末,加入麝香调匀,装瓶密封备用。选好翳风和颊车穴,皮肤用酒精棉球消毒,用梅花针在穴位上点刺出血而不流血,只见血迹即可。然后将面麻散药粉抹在穴位上,再用消炎止痛膏固定,隔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3)马钱子2粒 麻仁5粒,将上药捣碎为末膏,搅拌均匀备用。将上药膏放在布上贴敷翳风、颊车穴,保留3天,轮换贴穴。4天为一个疗程

11.卵巢囊肿丹参、桃仁、赤芍、穿山甲、鸡血藤各10克,水蛭6克组成。共研末,加食醋拌匀,调成稠膏状,做成药饼,敷贴于少腹部,盖上纱布,再用绷带或胶布固定,并以热物熨15分钟。每24小时加醋适量调和1次,3天换药1次,经期停用,3个月为1疗程,1疗程后,经B超复查,如未愈可继续第2疗程的治疗。

12.祛湿炒莲子肉、生莲子肉、五香粉(没有五香粉,可以用肉桂粉、干姜粉或花椒粉代替,其中任何1种、2种、3种都可以)等份,用米粥或有黏性的米与药粉搅匀,把它们捏成“小枣”样的团儿。晚上的时候,拿一个放在肚脐里,外面贴点风湿膏药,把肚脐封住,早晨再拿掉即可。连续贴1周,1周后可以停止。如果有人胃肠不适,容易拉肚子,这个方法同样可以用。

13.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腿麻布洛芬,舒筋活血片,消炎痛,川芎,丹参,小茴香各3克加消肿止痛液湿帖。

14.踝关节扭伤速效方黄栀子粉合面粉1.:1加茶油(或醋)外敷踝关节扭伤,效果非常好。

15.中耳炎

(1)大黄0.25-0.5g、冰片0.01g;贴敷穴位:1.双涌泉穴;

(2)大黄、芒硝各0.25-0.5g;贴敷耳后;

16.失眠

(1)心肾不交型失眠:将吴茱萸、肉桂、当归、酸枣仁4味中药研磨成粉,添加适量醋,按4∶1比例调和成药膏,放入直径为2cm的穴位贴上,于每晚泡脚后贴敷于双足的涌泉穴上,次日早上取下,每日1次,半个月为一疗程。

(2)阴虚火旺型失眠:可将沉香、朱砂、肉桂、黄连、酸枣仁、百合6味中药研磨后加入适量蜂蜜,按比例调成药膏后制成穴位贴,于每晚睡前贴于神阙穴,次日取下,同样每日1次,半个月为一疗程。

(3)心虚胆怯型失眠:可将茯苓、茯神、党参、远志、菖蒲5味中药研磨后制成穴位贴,贴于内关、神门及耳后的安眠穴。

(4)痰火扰心型失眠:可将黄连、竹茹、半夏、生姜、茯苓、酸枣仁、远志研磨后制成穴位贴,贴敷于神门、安眠及小腿部的丰隆穴。

17.中药外敷网球肘、腱鞘炎、滑膜炎川乌、羌活各3克、威灵仙3克、红花、姜黄、白芍、苏木各3克。研细末,消炎痛6片湿贴痛点。一般3~10次即可治愈。注意事项:治疗期间避免工作或过多的去做屈伸动作。尽量休息。治愈率特高。

18.膝关节腔积液:白芥子(微炒)3克、生姜,姜黄3克川芎细辛各3克,外敷膝部,2--3天换药一次。大部分3--4次就可痊愈,

19.坐骨神经痛马钱子、乳香、没药、麻黄各250g;穴位:阿是穴;

方法:上四味,共研为细末,加蜂蜜调成膏状。每用时,取膏药适量敷于痛点阿是穴,外用纱布包扎固定。

20.自汗,盗汗,遗尿:用五倍子打成粉贴在肚脐上。可用五倍子15克(或五倍子30克、朱砂3克),焙干研细,睡前敷于肚脐或涌穴上治疗盗汗。

21.便秘

(1)大黄,玄明粉,生地,当归,枳实各3克,陈皮,木香,槟榔,桃仁,红花各3克将上药研成细粉,用蜂蜜调成膏贴肚脐2天一换,又本方有很好的泻下通便的作用,如果是气虚可加党参3克。

(2)小孩便秘:黑白丑4克,甘遂4克,大黄4克。碎粉用黄酒调匀。带须根大葱,温热后贴于肚脐,用胶布固定贴3-4小时,每日2次,

22. 小儿腹泻:丁香0.3克。肉桂1克研粉(1:3)加食醋拌用手捏成团,贴敷在肚脐上,固定.冷天7-8小时,热天3-4小时(每天一次,一般贴一周)

23.肩周炎:当归、川芎、红花、天麻、续断、牛膝、秦艽、独活各30克,桑白皮180克,生天南星、生半夏、生草乌、生川乌各240克。制法:上药共研细末,加桐油250毫升调和成糊状。用法:每次根据疼痛部位大小取药适量,均匀涂于春暖杏林医用冷敷贴上,贴敷患侧肩髃、肩贞、阿是穴。隔日换药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24.乳食积滞之厌食炒楂曲、炒麦芽、焦山楂各10g,炒莱菔子6g,炒鸡内金5g。用法:药研细末,加淀粉 1~3g,凉开水调成糊状,贴敷脐孔,纱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5次为1个疗程。

25.小儿流涎

(1)试用栀子炒焦研末2克敷脐,本方适用心脾积热,口角流涎,小便短赤。第二个方是我们的基础方里面的胆南星,吴茱萸,适用小儿流涎,大便溏,小便清长者。以上两方先对症用一下,也可以湿帖涌泉穴。

(2)小儿流涎: 吴茱萸3克,胆南星1克,砂仁,白芷各3克。贴涌泉穴醋调。

26.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黄芪,党参各6克,当归,川芎,肉桂各3克。湿帖神阙。

27.胃痛:香附5克,吴茱萸5克,金耳环5克,没有可用(细辛6克),带须根大葱,用法:碎粉用黄酒调匀,温热后贴于肚脐,用胶布固定,贴3-4小时,每日2次。

28.痔疮(外痔):大黄芒硝青黛各3克加痔速宁,贴前利多侵润,碘伏消,毒用量根据患者年龄,消毒里面有学问(压迫痔核,一是回位,二是压出来)。

29.小儿咳嗽

(1)热咳:干咳、少咳无痰、咳嗽连连、痰稠;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干草、石膏 蜂蜜调和 贴定喘穴、膻中穴

(2)寒咳:麻黄汤:麻黄、杏仁、干草、桂枝各等分 湿贴膻中穴、定喘穴;

(3)治疗久咳:取麻黄、白芍、半夏、桔梗、杏仁、百部各10g,桂枝、炙甘草各6g,干姜、细辛、五味子各3g,打粉,取适量敷肚脐。

适用:慢性支气管炎、感冒夜咳、积食咳嗽、咳嗽不止、夜痰不止、有痰不出、呼吸不畅、喉咙痛痒等人群;

配方请点击查看:咳喘保健贴(配方版)

30.小儿哮喘:麻黄1g 白芥子4g 甘遂2g 细辛1g 芒硝3g 前胡3g 桑白皮6g 研末用冰片少许于蜂蜜调和成饼状 3~5g 贴于膻中穴

31.咳嗽风寒喘息型:半夏10g白果仁10g杏仁6g细辛6g麻黄6g冰片少许。粉末取15g贴脐部或定喘穴。肺燥型:麦冬,玉竹,北沙参,杏仁,贝母各10g栀子9g蜂蜜调贴脐部

32.疱疹性咽峡炎:用药:大黄、黄连、吴茱萸各等份,冰片0.5g、用清开灵针调和; 贴敷:双涌泉穴

33.健脾胃的处方:山楂、神曲、麦芽各3克,鸡内金8片,丁香肉桂各3克。湿帖神阙。43:腰突良方:药物组成:川芎20克,川乌20克,川牛膝30克,川断30克,川椒20克,威灵仙30克,木瓜20克,透骨草30克,鸡血藤30 克,玄胡20克,乳香20克,没药20克,芒硝(另包)50克,食醋250毫升。微波加热后敷患处。

34.淋巴结肿大

(1)紫金锭:取本品40粒,放入开水中研为稀糊状,均匀涂于双层纱布上,外贴患处,包扎固定,每日换药2次,连续3-5天即可。可活血解毒,消肿止痛。

(2)如意金黄散:取本品适量,用米醋少许调为稀糊状,外敷患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2次,连续3-5日。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3)六神丸:取本品10粒,与大黄粉适量混合均匀,加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患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5日。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35.宫腔积液:关元穴与神阙穴+水道穴交替湿帖,热敷。用药:当归片8片,川芎,大黄,芒硝,甘草各3克,小茴香5克,消炎痛6片,西咪替丁6片,香附、茯苓三七2克。一天一次7贴一疗程。B超随访效果显著。

36.阑尾炎:牛黄1克,羚羊角1克,乳香1克,没药1克,月桂氮酮2毫升,用法;前四味研作细粉,加入氮酮调匀为膏,用虎骨膏敷药贴于脐部。完成治疗。


37.手足口病用药:大黄、黄连、紫花地丁各等份,冰片0.5g、加潘生丁;贴敷:双涌泉穴;加口服王氏保赤丸


38.风热感冒型发热
    用药:柴胡15g、黄芩10g、葛根10g、羌活15g、生石膏15g、人工牛黄15、紫雪散、用安乃近针调和; 贴敷:大椎

39.风寒感冒型发热
    用药:麻黄、桂枝、杏仁、甘草、荆芥、防风、羌活各等份;贴敷:大椎

40.暑湿感冒:杏仁、豆蔻仁、薏苡仁、滑石粉、淡竹叶、厚朴、通草、半夏各等份;加佩兰、用藿香正气液调和。贴敷:神阙穴

41.小儿毛细支气管炎:黄芩7g、川贝7g、地龙7g、白术7g、怀山药15g、云南茯苓15g、生南星5g、全虫5g、僵蚕5g、甘草5g、蝉蜕5g;

42.痛风:全虫、土元、蜈蚣、地龙、黄木、制川乌、制草乌、曼陀罗、龙血竭、当归、秋水仙碱片,用小苏打调和。贴敷:足底涌泉穴


43.疱疹性咽峡炎
    用药:大黄、黄连、吴茱萸各等份,冰片0.5g、用清开灵针调和;
    贴敷:双涌泉穴

44.流行性腮腺炎
    组方:大黄1g、芒硝1g、消炎痛4片,缓释液调和。
    贴敷:患处(冷敷20-25分钟效果更佳)

45.小儿腹泻
    寒泻用药:丁香、肉桂、附子、车前子、硫磺、吴茱萸各等份,白胡椒半份,姜汁2-3滴调和;

    热泻用药:葛根、黄连、黄芩、黄柏、生白芍、生甘草、秦皮各等份,正气水调和;

   秋季腹泻用药:生苍术20g、炒白术20g、石榴皮20g、赤石脂15g、丁香5g、肉桂5g、吴茱萸5g,取3g姜汁、米醋;贴敷:肚脐

46.高血压:吴茱萸粉5克,置脐孔,外以胶布固定,3日换药1次,15天为1疗程,连续3个疗程。或吴茱萸降压膏(成药)1贴,外贴涌泉穴。

47.前列腺肥大:白胡椒细辛各15克,研粉每次取药3克敷于肚脐处,外用麝香风湿膏盖上,3日换一次,10次为1疗程,后停2天继续1疗程,本方对前列腺肥大,小便淋漓难解而无湿热者,有较好的疗效。

48.头痛

(1)吴茱萸适量,研末醋调外敷双足心,1日1换,7天为1疗程,适用于肝阳头痛;加生姜同敷,适用于阴虚头痛,症见下午或夜间痛剧者。

(2)偏头痛:生石膏1克,白芷、川芎各0·5克。上药研末,置于神阙穴(肚脐),再以伤湿止痛膏封闭
49.眩晕:吴茱萸适量,研末,米醋或凡士林调帝外敷双涌泉穴,每晚1次,连续10~15次,适用于眩晕耳鸣、烦燥多梦、面颊潮红者。

50.结肠炎:吴茱萸2克,硫黄1克,冰片少许,共为细末,陈醋调匀敷脐中,外以麝香追风膏固定,每晚1次,连续1—3周。

51.泄泻:吴茱萸10克,芥子20克,共研细末备用,每取3克,米醋调糊,按男左女右敷贴于涌泉穴,1日1换,4次为1疗程,连续1—2个疗程。虚寒泄泻,可取吴茱萸10克,丁香、肉桂各5克,共研细末,用温水调糊外敷脐孔,每10小时换药1次,连续5天。顽固性泄泻或五更泻,可取吴茱萸10克,硫黄5克,共研细末,陈醋调糊,外敷脐孔,每晚1次,连续1周。

52.癫痫:吴茱萸粉少计,置肚脐及双足心,外用止喘膏固定,每数日或一周更换1次,连续敷贴至症状基本消失后一周至7个月左右。

53.高热:吴茱萸7克,白芥子3克,共研细末,米醋调糊外敷双手足心,适用于高热惊厥。

54.痛经:吴茱萸5份,细辛1份;桂枝2份,共研细末,调匀装瓶备用。先取单层纱布约1.5平方厘米放脐孔中,取药末2克,加食盐适量混匀置纱布上,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晚入睡前用手指按摩5-10分钟,2-3天换药1次,15天为1疗程,休息3~5天再行下一疗程,连续3~5个疗程。亦适用于阳萎。

55.胎动不安:吴茱萸适量,研末,酒调为糊状,外敷双足心,胎安即洗去。

56.妇科杂症:吴茱萸15克,研为细末,用好醋加热后调成膏状,涂于足心,用布扎好,过一夜,足心如觉发热即愈。若未愈,可连续数次,无不愈矣,适用于孕妇口鼻咽喉唇舌诸病。

57.盗汗:吴茱萸、五倍子各等份,研末醋调外敷肚脐及双足心,每晚1次,连续5~7天。

58.乳蛾:吴茱萸7份,黄连3份,共研细末,每取适量,香油调糊,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晚1次,3次为1疗程,连续1~2个疗程。

59.口疮:吴茱萸6克、山甲3克,共研细末,蛋清调糊外敷双足心,日1换,连续3~5天。吴茱萸、地龙,或吴茱萸、肉桂,或吴茱萸、黄柏,大黄各等份研末醋调外敷亦可。此方亦适用于鹅口疮、口腔溃疡、复发性口腔溃疡。

60.牙痈:吴茱萸、白芷各等份,水煎含漱,日数次;或取吴茱萸、火麻仁各等份,研末,米醋调糊,涂足心,左痈涂右,右痈涂左,立效。

61.慢性咽炎:吴茱萸粉3克,米醋调糊,外敷双足心,胶布固定,12小时换药1次,连续5~7天。此法亦适用于溃疡性咽炎。

62.阳萎:吴茱萸、白胡椒各等份研末,唾液调糊,外敷肚脐,每晚1次,连续10天。

63.胃痛: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米醋调糊,外敷双足心,每日换药1次,连敷数日,适用于心口疼痛、手不可近。或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加米醋、凡士林少许调膏,外敷中脘、肚脐,隔日1换,10天为1疗程。

64.高血压病:李贯彻以吴茱萸细末5g,置神阙穴,用胶布固定,3日更换1次。B、用蓖麻仁50克,吴茱萸20克,附子20克,共研为细末,加生姜150克,共捣如泥,再加冰片10克,和匀,调成膏状。每晚贴涌泉穴,7天为1疗程,连用3~4个疗程,被高血压纠缠的苦恼就会随风而散。

65.小儿疝气:白胡椒3克。研末,备用。上药分为2份,分贴于肚脐部和脚心,上盖棉花,胶布固定,每半月换贴1次。用于小儿疝气(主要用于3个月-1岁婴幼儿)。出处《中医医论医方医案选》。“此方对于治疗小儿疝气确有奇效,一般3-5次可愈。如胶布处起泡,可换绷带包扎固定。

66.子宫肌瘤:海藻.乳香.没药.穿山甲.蟾蜍.共研末用止痛药液或75%度酒精做成药饼放于湿贴上贴关元穴连贴10-15次治疗几次效果良好。

67.颌下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太黄,芒硝,青黛,冰片,川芎各3克,痛时加消炎痛6片湿贴。

68.颈椎病:元胡、艾叶、独活、威灵仙、葛根、木瓜、乳香、没药。【配伍比例】2:3:1:1:2:1:1:1;穴位选取:大椎 肩井 极泉 委中;

具体操作:以上诸药研成细末,以消肿止痛液调和,每次选取3—4个穴位,每次贴敷8个小时,病至为度。

69.小儿速效止咳贴膏组成:盐酸异丙嗪1片,复方甘草片2片,654-2片1片。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用藿香正气水少许调成膏状,放于天突穴,贴12小时取下。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小儿咳嗽,咳痰。注:本方法已使用上百例患儿!疗效独特!请各位爱友验证!

70.急性扁桃腺炎:取黄连30克、吴茱萸20克,共研细末,混匀贮瓶备用,贴敷时取上药适量,晚上睡前敷于双侧涌泉穴,每晚贴敷一次,3次为一疗程。

71.减肥贴:炒白术15苍术15茯苓20泽泻20桂枝6陈皮10清半夏10厚朴10枳壳10炒香附10荷叶25甘草10生理盐水或者纯净水或醋调和敷肚脐 晚上贴第二天一早拿掉

72.睡眠贴交泰丸:  黄连和肉桂6:1比例打细粉  调和贴敷于涌泉穴 睡前贴 晨起揭   引火归原针对睡眠障碍、扁桃体发炎、内火旺 关乎于上热下寒的都能用  大人和小孩都效果很好 。黄酒调和加一点凡士林方便成膏状,贴肚脐。


73.鼻炎

(1)贴辛夷9 苍耳子9 薄荷6 白芷6 细辛3  打粉贴涌泉➕膻中或者神阙   或者肺腧➕天突 ,涌泉➕神阙最方便不容易掉 睡前贴 晨起拿掉

针对鼻炎鼻窦炎的鼻塞、打呼症状  缓解效果明显

(黄酒调和加一点凡士林方便成膏状贴肚脐)

(2)鼻炎:党参10g,白术7g,干姜5g,炙甘草3g,扑尔敏2粒。粉碎成细粉,填神阙穴。

适用于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腺样体肥大、鼻窦炎、鼻塞等;

74.腹泻贴:公丁香10  肉桂10  白胡椒15  冰片3  贴敷肚脐眼 (黄酒调和加一点凡士林方便成膏状贴肚脐)

75.消食贴:焦六神曲 焦山楂 炒麦芽 炒莱菔子各10  炒鸡内金5   贴足三里➕涌泉   消食健脾开胃效果明显神曲 ;(黄酒调和加一点凡士林方便成膏状贴肚脐)

76.妊娠呕吐:是一常见症状,虽不是大病但时间长了对胎儿发育不利。而且此时孕妇又不愿意服药,本人常用中药外治,方法是生姜半夏各适量捣碎贴脐,屡试屡效。具体操作:姜半夏加工成粉 生姜打碎 1:1调和 然后贴肚脐上,这里说明姜汁就是调和剂了无需加其他~ 晚上睡觉前贴上,第二天一早拿掉


77.泄泻处方:丁香2g,肉桂1g;
穴位:神阙;以上二味,共研为细末,以水调和,做成黄豆大药丸,放在肚脐神阙穴上,外贴普通膏药固定。(黄酒调和加一点凡士林方便成膏状贴肚脐)


78.便秘
处方:大黄末10g,芒硝40g;
穴位:脐部;
方法:上二味,用适量黄酒调和,涂敷于脐部,外用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再用热水袋热熨10分钟左右。


79.治月经不调:取当归30克、红花15克、月季花15克,用茶叶水调,敷脐部。每次在月经之前1天敷脐,连敷5~7天,至月经干净为止。此方对少女月经不调疗效最好。

80.天疱疮方:胡椒,公丁香等分为细末,调成饼,敷于肚脐,24小时更换一次,2-3天即愈。

81.慢阻肺外敷方:鱼腥草、枇杷叶适量,强的松5片,氨茶碱注射液适量。将鱼腥草、枇杷叶、强的松研末后,与氨茶碱注射液调成糊状,外敷于肺俞穴(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每日1次。主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急、慢性支气管炎等。

82.痤疮:季德胜蛇药片:醋:水1:1:1调至成膏,外涂。

祛痘膏粘稠度:调到牙签可以立着不倒的浓度(醋可选老陈醋)刚做好会立不住棉签,静止一晚就会好。
晚上洗完脸直接涂抹,第二天一早洗掉。(群内反馈效果极佳

83.带状疱疹:冰片1,青黛10,枯矾3,雄黄10研磨成粉末,阿昔洛韦乳膏和少量水调成糊状外敷烤灯,配合针灸围刺,我们自己用的,一般患者第二三天就感觉好了,要求出院。

84.肠梗阻:用大黄粉,用平时食用醋调一调调湿透了。放纱布上外敷在肠梗阻部位。过两个小时就排软便了。炎症随之减轻,疼痛减轻(下面这个方法我看西医大夫在住院部也经常用。 然后还用于阑尾炎腹痛发烧 。

85.血压高贴敷:鲜姜150克,蓖麻仁50克,吴茱萸20克,附子20 克,冰片10克,把上述药研碎,鲜姜捣碎如泥,加冰片末,调成糊,敷涌泉穴,晨起揭掉,连用5-到10天,效果显著。

86.腰突康复散:威灵仙 30g、急性子 20g、樟脑 20g、细辛 10g、薄荷脑 20g、自然铜 50g、蟾酥 10g、甘遂 20g、姜 黄 30g、地鳖虫 20g、白芷 20g、吴茱萸 50g。 制备方法:上药共研细末,过 100 目筛后,制成散剂。 按每袋 20g 的标准分装成袋。 用法:取一袋用蜂蜜调膏。局部或穴位清洁消毒后外贴。 用胶布固定。一次治疗贴敷时间为 5 天。休息 2 天。每 周一次,一般 2 次能愈。

87.妇科常见病贴敷
(1)月经不调(口服贴敷皆可)
    组方:当归、川芎、白芍、熟地、丹参、香附、元胡、白芷、田七、血力花、生花、鸡血藤、穿心莲、 夏枯草
    用量:0.5-1g
    贴敷:关元穴、气海穴、神阙穴、三阴交、中膂,贴敷一次见效

(2)妇科炎症(痛经)
    组方:当归、川芎、白芍、熟地、柿叶、两面针、夏枯草、大血藤、半边莲、三棱、莪术、速效救心丸。
    用量:中药0.5g-1g,西药1-2片
    贴敷:关元穴、肾俞穴、中膂穴,三剂同用,即时止痛。

(3)急性乳腺炎
    组方:大黄、冰片、制乳香、制没药、穿山甲、呋喃西林、血见愁、日行千里、乌毛蕨;一次见效,最多三天全部好转。

(4)子宫积液
    组方:茯苓皮、金钱草、泽泻、木通、石韦、呋喃西林、穿心莲
    贴敷:关元、三阴交、冲门、肾俞穴、膀胱俞;一次见效。

88.自制感冒贴剂:麻黄,香薷各15克,板蓝根,蒲公英各10克,桔梗12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为细粉,成人一般用量约3.5克,儿童用量约1克.将药粉倒入肚脐中心,然后用一般麝香止痛膏贴敷固定。

89.戒烟:丁香、肉桂、谷氨酸钠(食用味精)各等份。用法:将上药研为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药粉0.5~1g,凡士林适量调成膏状,或加少许白酒做成药饼,贴敷于阳溪穴旁压痛明显的甜味穴处(在腕背桡侧横纹上约0.7寸处),外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90.小儿感冒方:香薷、荆芥各10克,生石膏20克。诸味中药共研细末后,放入肚脐,然后用医用胶布贴敷固定,勿令药粉撒漏。一般用药30分钟后感全身舒适,发热、全身酸痛、头晕乏力症状减轻,体温下降,继用一贴可巩固疗效。

91.前列肥大贴敷:白胡椒15克,细辛15克,研末,取药3克,放脐窝中,外以麝香壮骨膏固封。3天换药1次,10次为一疗程,后停2天继续下疗程,(前列腺肥大,小便淋漓,难解而无湿热者有较好的疗效。

92.风湿,脾虚寒,鼻窦炎:用艾叶和白酒捣成一厘米厚,三厘米宽的圆糊饼状,贴在肚脐上,不过十来分钟,本来闻不到香气的鼻子就闻到了香味,鼻窦炎一般都是元气不足,寒凝鼻窍所致,而艾叶理气逐寒,通过白酒助力,定能把寒气驱散,恢复元气,特别是肚脐这个地方,对风湿,脾虚寒等症应该也有特效。

93.治疗手脚冰凉、怕冷的偏方:1克花椒粉、4克胡椒粉混合后拌匀,取适量填肚脐里,尽量塞满,外用风湿用的胶布固定住,三天换一次。也可以用适量黄酒调匀,搓成丸放肚脐里,外用胶布固定。一定要密封好,不能外露。此方老幼皆宜,而且对肠胃不好也大有益处。

94.皲裂脱皮痒:用白蔹、白芨各 12克,大黄 15克,硫磺10克,冰片3克。先将上述药材研成细末,加适量凡士林调成药膏

95.关节炎:白芥子15克,花椒15克,共研为细末,再用黄壳鸡蛋清调成糊状敷于患处,用油纸包好,再用毛巾包扎。包好后3-5小时即可解开。效果不错。

96.酒渣鼻:

1.颠倒散:大黄、滑石、皂角各9g。

【用法】将大黄、滑石、皂角用凉开水调成糊状,每日涂敷患处1次。9日为1个疗程。

2.硫黄、大黄各5~10g,香油适量。
用法:将硫黄与大黄共研细末,用香油调均,涂于患处,每晚睡前涂1次,2周为1个疗程。

97.毛囊炎:黄三白膏(丁黄芳):雄黄60g,铅粉30g,硼砂15g,冰片6g,凡士林适量。上方共研细、过150目筛,凡士林调和为膏,根据病变范围大小外涂,不用包扎。每天1次,连用5天为1个疗程。一般在1个疗程内基本痊愈。

98.狐臭: 轻粉3g、滑石15g、密陀僧4g、三仙丹3g,研末,把腋毛剃尽,凡士林调敷。

99.痛风:如意金黄散蜂蜜或清茶调,外敷;可以直接买中成药,也可以按照下面的方子把药材买回来,打成粉末备用;组方:大黄20克、天花粉40克、黄柏20克、姜黄20克、苍术8克、厚朴8克、白芷20克、生天南星8克、陈皮8克、甘草8克。

100.小儿夜啼:取公丁香、肉桂、吴茱萸各2g。研细末,置于普通膏药,贴于脐部。用于脾寒气滞证。

贴敷注意事项

1.禁忌症主要为:对药物或敷料过敏者禁用。皮肤过敏、溃疡、不明肿块或有出血倾向者禁用。孕妇不宜贴敷。

2.敷药过程中,让病人取舒适体位。

3.敷药后注意观察,如皮肤过敏,应立即洗去敷料。

4.贴敷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辛辣油腻食物,多饮水。

5.不宜空腹进行,不宜剧烈运动,多注意休息。

6.治疗前应清洁局部皮肤,在敷药处出现热、凉、麻、痒、蚂蚁行感或轻中度疼痛属于正常现象,一般无需处理,取下药膏后用清水清洗皮肤,如出现小水泡,应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感染,出现大水泡应做对应处理。


注:本文仅供参考,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