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崔钰 节选《哭李商隐》 锦瑟哀弦 公元847年,李商隐接受了李党被贬官员郑亚的邀请,做了幕僚,开始了他的漂泊生活,他们将一路向南前往桂州。 李德裕在朝时做了许多大事,而唐玄宗一上位,全然不提旧功,将李党一派纷纷贬黜朝堂,这是李商隐不能接受的,情感上也为李党鸣不平。 “其实这个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一个背景?这一年是哪一年?这一年是大中元年,大中是唐玄宗的年号,他的上台对于当时的牛李党争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当然捎带着也就对李商隐的命运产生了影响。因为宣宗这个人有一个特点,他特别崇尚进士,他特别的讨厌李德裕,因为李德裕专门反对进士。而且宣宗的上台,人们认为得到了宦官集团的极大的帮助,而李德裕、李党与宦官之间也有多有矛盾。所以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这个唐宣宗上台之后,宣宗选选择的就是支持牛党而反对这个李党。”——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 “当时他身在西蜀想念亲人,远在异方感到孤独,思念亲人这个心情就像秋天连绵的细雨一样涨满了池塘。他渴望着来日与亲人重逢,在烛光下彻夜畅谈,倾诉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渴望。所以这首诗是流传很广的。”——宋金鼎(博爱县李商隐研究会会长) ![]() “这个判官在幕府中的地位还算是比较高的。判官应当说对于这个节度使内部的很多重要的事物都有所参与,它应当说是节度使的重要助手。那么当时节度使地方势力比较大,节度使为了表示他们地位也高,为了争取他们的利益,所以提出要加一些京衔。那么同样在节度使之下,像判官还有其他的一些重要幕僚,也往往加上了什么侍御史这样的一些官,其实都是虚衔,就说它的这个地位,它领取的这个俸禄,可以比照朝中的朝官。”——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面对卢弘正的这一份礼遇,李商隐甚为感激。然而这一去又得离开长安,离开妻儿,这是他所不情愿的。但是此去徐州毕竟是平乱,是报效国家的好机会。无奈之下,李商隐再次告别妻儿,踏上了赴任之路,而这一次别离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遗憾。 经过一年多忙碌的平乱和安抚工作,身体羸弱的卢弘正病倒了,不久在汴州(今河南开封)逝世。正所谓靠山山倒,靠水水流,李商隐仿佛孤星一般,总会给身边的人带来不幸,而这份不幸并没有结束,失去依靠的他只得重回长安。 “那么李商隐的一生应当说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相对来说是比较坎坷的。因为他卷入了牛李党争,这个党争对他的仕途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如果他没有陷入牛李党中的漩涡,他还是靠着令狐(家),他绝不是这个样子。所以说这个人好多史学家就评论这个李商隐,在这一点上他有点过于单纯了,大家对他在某些方面是褒的,在某些方面是贬的,不是那么全部的就赞美的,他是有缺陷的。”——宋金鼎(博爱县李商隐研究会会长) “所以要真正理解李商隐,我觉得恐怕还是要把李商隐他的人生经历,要好好地去梳理一下。”——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公元851年暮春,李商隐风尘仆仆回到长安,踏进家门立刻被阴冷沉重的气氛震慑住了,妻子王氏已于几日前病故。没想到仅分开一年,夫妻二人竟成了永别。 置身家中,妻子身影仿佛昨日,想起十年前在泾州的新婚之夜,那时妻子是多么无忧无虑,而嫁给自己后却一直在受苦。他努力要给妻子挣一份体面的生活,为此聚少离多,而这代价只换来沦为幕僚。这些年来除了无尽的酸楚,除了一些华而不实的诗篇和一些同样华而不实的思念,竟未给过妻子分毫。 将妻子的灵柩安葬后,李商隐作了一首诗,来倾吐心中的孤独与期盼。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 《无题》 在妻子短暂的一生里,总是忘我地勤俭持家,默默承受着流离贫困之苦,像春蚕一样吐进生命中最后一缕丝,像蜡烛一样流干最后一滴热泪。李商隐安慰着自己,也许妻子所住的蓬莱仙山并不太远,想念的时候可以托青鸟去探望她。 “他因为结婚受到了打击,卷入了斗争,但是他无怨无悔,他对他的妻子是一往情深。所以当他的妻子去世之后呢,他写了一些悼亡诗。我们现在说到悼亡诗,大概都推崇苏轼,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可是这个悼亡诗你如果向前追,追到唐代,唐代里也有很多悼亡诗,李商隐的悼亡诗应当说是很有代表性的。我们从悼亡诗中就可以看出,李商隐这个人,他其实不是一个花花公子,不是说见异思迁的人,而是一个对爱情对事业都非常执着的人。”——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平复悲伤,李商隐还有更重要的事去做,那就是挣钱养家。子女年幼,自己也赋闲在家,必须得找一个维持生计的依托。 这年秋天,升任为东川节度使的柳仲郢向李商隐发出了邀请,他以35万钱为聘,邀请李商隐为他幕府中的掌书记。这笔钱比当时节度使一年的薪俸还要多,足以改变李商隐的拮据生活。 “柳仲郢这个人在牛李党争的背景之下,他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这个人在政治上不挑边站,而且这个人有能力,并且有操守,为人正直,办事比较公正。因此他的一个特点就是什么呢?他办任何事,他都不是从党派利益这个角度去考虑的,而是对事不对人。所以说柳仲郢这个人重用李商隐,我觉得也在情理之中。李商隐这阵儿可以说,在政坛上的名誉已经不好了,而柳仲郢看中的是啥?柳仲郢可能更多的是看中的是李商隐的才华。”——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幕僚生涯也许就是李商隐的命,他再次动身,随柳仲郢去了梓州(今四川三台县)。谁知这一去便是五年之久。 梓州的岁月里,李商隐最想念的还是远在长安的子女。妻子亡故,背井离乡,压抑的心情使他产生了克意事佛的想法。 “这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的生活、他的人生轨迹太无奈了,他有很多的痛苦。这个痛苦的原因是什么呢?怎么样才能解脱痛苦呢?那么想来想去,还是要从佛教那地方去找。因为佛教说,人的生老病死都是痛苦的,痛苦的原因就是因为你前生造了孽,那本生只有经过不断地修炼,在来世才能进入西方的极乐世界。王维当年说,'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那对李商隐来说,何尝不是如此呢?”——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梓州城北有个惠义寺,在远近一带很有名气。寺里的住持是一位俗姓李氏的老僧,据说还是出身皇族,李商隐很喜欢与他闲聊。经住持同意,李商隐用自己的俸禄在庙内开辟了5间石室,并亲自抄写《妙法莲华经》藏于其中。信佛帮助李商隐度过许多个孤独寂寞的不眠之夜,但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比如思乡念儿就是一个依然摆脱不了的心结。 公元855年年底,朝廷调柳仲郢回京任吏部侍郎,半辈子的幕僚生活终于结束了,李商隐心里有些失落,也有些解脱。45岁,在今人看来还属壮年,但李商隐却已相当显老。 次年春天,他回到了长安,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儿女。孱弱的病体让李商隐倍感烦闷,入秋后,他决定去城南乐游原散散心。 乐游园是唐代长安城的最高点,为登高览胜的佳地。看着眼前的美景,李商隐颇为伤感,将景与情相连作了一首诗。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 《乐园游》 这是他三首《乐游原》诗的最后一首,也是最出名的一首。一千多年来,不知多少人欣赏它,试图去解读它。 “他本来是为了驱散心中的不适来登古原的,然而看到的是乐山的一轮夕阳,触景生情心中充满了人生苦短的无奈。从这个'无限好’到'近黄昏’,这种大起大落抒发了李商隐心中的感伤和失落。”——宋金鼎(博爱县李商隐研究会会长) 作为一个有抱负的文人,李商隐是渴望为国效力的,但时代和社会没有给他机会。公元858年,李商隐在荥阳的家中病故。家人收拾他的床铺时,发现一张泪痕斑斑的纸,上面写着一首不知何时完成的、连题目也没有的七律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 《锦瑟》 本应是无题诗,但按古诗的传统命名法,后人称它为《锦瑟》。 “他回忆了自己一生的困惑和经历,他通过蝴蝶、杜鹃、遗珠、美玉,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四十多年来的惆怅与哀伤。在李商隐的心中他没有仇恨,不会算计,更不贪婪。尽管他人生当中充满了惆怅和哀伤,充满了坎坷和无奈,但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我都记不清了,模糊了,这是一种坦荡和宽容。”——宋金鼎(博爱县李商隐研究会会长) 李商隐的离世在当时未引起任何波澜,大唐帝国不在意一名小小诗人的命运。第二年,唐宣宗因长期服用丹药驾崩于大明宫,各大势力间按惯例又进行了一次洗牌。之后几年里令狐绹官运亨通,进封赵国公,食邑三千户,最后在权力与财富的顶点上寿终正寝。16年后,唐王朝爆发了王仙芝、黄巢起义,在这日薄西山的帝国里,不知还有谁一起,“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来源:解说词整理来自纪录片《千古风流人物》,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进行删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