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千年以来一直都是危险的代名词, 那么,张良为什么建议刘邦去参加鸿门宴呢? 因为鸿门宴的剧本共有两条斗争线, 一条是明面上项羽与刘邦的斗争, 一条是暗地里楚霸王项羽与楚怀王熊心的斗争, 我们的课本只写了明线,却并没有写暗线, 明线只是教材上的说辞,暗线才决定了历史走向。 对于刚干掉宋义成为楚国大统领的项羽来说, 刘邦与楚怀王是他两个不同的对手, 他跟陕西的刘邦是外部的利益之争, 跟自家的楚怀王是内部的政治斗争, 跟刘邦是决胜负,跟楚怀王才是定生死。 项羽组织的鸿门宴,本质上是一场会盟, 是通过一场盛大的宴会,拉拢诸侯,宣告霸王登基, 是要建立一个紧密围绕在项羽周围的楚霸王集团, 因此,邀请的都是项羽认为的盟友或者可争取对象, 是楚霸王针对楚怀王的一场统战作秀, 这让项羽对刘邦的态度,也处于一个薛定谔的叠加态, 他既想要讨好刘邦,又想要干掉刘邦。 项羽的叠加态并不矛盾, 一方面,刘邦是在楚怀王制度下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头马刘邦的臣服或者被击败,是楚霸王挑战楚怀王制度的前提, 否则在刘邦的支持下,楚怀王的反击实力不容小觑。 另一方面,刘邦拥有着强秦几十年来累积的财富, 无论何种方式拿到刘邦的财富,都是项羽建立楚霸王秩序的基础, 有了这笔钱,项羽才拥有足够的财力收买内外部的各个山头。 因此无论刘邦是臣服项羽还是被项羽干掉, 结果对于项羽来说没有本质的区别, 差异只在于他要承担的风险与付出的成本,尤其是时间成本。 至于鸿门宴上刘邦的华丽转身, 也不是因为项羽的妇人之仁, 而是刘邦的苟,逼着项羽基于自身利益必然做出的选择, 楚怀王的基本盘是六国的百年勋贵, 楚霸王的基本盘是六国的草根新贵, 双方的实力远不在一个维度之上, 霸王集团的崛起,完全依靠于项羽自身逆天级的战力与魅力, 面对实力极其恐怖的敌人和旧秩序,项羽必须通过一次次伟大的胜利, 拉拢和扶持起来一批草根贵族跟他一起瓜分六国勋贵, 同时,他还必须向新贵们证明自己的信用,可以履行天下共主的责任, 恰巧草台班子起家的沛县集团正是新贵的楚霸王阵营出身, 霸王如果对已经低头的汉王都不能相容, 其他的六国新贵也会因此丧失对项羽的信任,不会全力追随他去干翻六国各自的旧贵族。 更何况刘邦目前正有数十万大军屯于霸上,口号吹的贼响, 一旦楚汉全面开战,项羽必然深陷关中泥潭, 将会给楚怀王和楚国旧贵族赢得组织反击项羽的时间, 因此,明知道刘邦是必须打击的心腹大患, 但顾虑甚多的项羽仍对范增的提议置若罔闻, 最终,霸王与汉王在鸿门宴上达成了战略性合作, 项羽用鸿门宴上刘邦的臣服以及刘邦上缴的财富, 向追随他的各路小弟们证明和树立自己的霸主地位, 接替楚怀王开启了楚霸王的新时代分封诸侯, 拥有了各路诸侯的一致支持,项羽才开启了他对楚怀王的换房本工作,将楚国朝堂上支持熊心的旧官僚一扫而空。 所以,任何一个优秀的张良,此刻都会建议刘邦去鸿门宴,甚至提前已经跟项伯勾兑好各项利益与合作。 这就是真实的鸿门宴,只是记录大汉英豪的史记,不会讲清鸿门宴内项羽的难处与决策,因为历史从来都是给胜利者书写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