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市行吟花佐酒 玉盘烹饪海生烟 黄集才:江西省鄱阳县人氏。自少对诗文不敢等闲视之,日夜苦读,在校 读书时,曾任校刊主编两年。酷爱律诗,曾受教于几位老先生培训,时享 老家小才子之誉。 老年之吟 半生风雨半流离,舐犊酸辛味几知。 怀志少年今白首,碧梧栖老待何时? 鉴赏(黄莽) 作者以深沉而富有情感的笔触,描绘了诗人步入老年后的感慨与心境,充满了对过往岁月的回顾以及对未来的淡淡期许。 首句以“半生”为时间跨度,用“风雨”和“流离”两个意象,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前半生的坎坷与漂泊。风雨象征着生活中的艰难与挑战,流离则暗示了诗人可能经历了多次的迁徙或不稳定的生活状态。这样的开头,立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故事性的背景之中。 第二句“舐犊”一词源自成语“老牛舐犊”,比喻父母对子女的疼爱之情。这里用来表达诗人作为父母,在抚养子女过程中所经历的辛酸与不易。“酸辛味几知”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滋味(即养育子女的艰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这一句不仅展现了诗人作为个体的情感深度,也触及了普遍的人性关怀。 转句通过对比“怀志少年”与“今白首”,展现了时间的无情流逝和人生的沧桑变化。年轻时满怀志向与梦想,而今已至暮年,头发斑白。这种对比,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生命无常的深刻反思。 末句以“碧梧栖老”作为象征,梧桐树常被赋予高洁、坚韧的寓意,而“栖老”则暗示了诗人希望能在晚年找到一个精神的归宿或实现某种心灵的安宁。然而,“待何时?”这一问,又流露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一丝淡淡的忧虑。它不仅仅是对个人晚年生活的期待,也隐含了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 这首诗通过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深刻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对子女深情的回顾、对生命无常的反思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淡淡期许。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引人深思。 故乡 涛从彭蠡出疯狂,鸥鹭低飞觅食忙。 门泊渔舟成所忆,今叹残日照榆桑。 鉴赏(黄莽) 以简洁而深情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充满乡土气息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与感慨。 “彭蠡”通常指的是鄱阳湖,这里用彭蠡代指诗人的故乡水域。“涛从彭蠡出疯狂”描绘了湖水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的景象,暗示了诗人内心对故乡的激情与冲动。这句诗以动衬静,用波涛的疯狂反衬出故乡的宁静与深远。“鸥鹭低飞”描绘了水边鸥鹭觅食的生动场景,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和活力。这句诗不仅展现了故乡的自然风光,还通过鸥鹭的忙碌生活,暗示了故乡的生机勃勃与和谐宁静。杜甫有诗曰:“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里的“门泊渔舟”是故乡的景象(即鄱阳湖),也是诗人记忆中难以忘怀的画面。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渔舟生活的怀念与追忆,渔舟成为了诗人心中故乡的象征。“今叹残日”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岁月的沧桑。“照榆桑”则描绘了夕阳余晖洒在榆树和桑树上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现状的感慨与叹息,残日与榆桑共同构成了诗人心中故乡的暮色图景。 诗人通过对故乡自然风光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无论是波涛汹涌的湖水、忙碌觅食的鸥鹭,还是泊在门前的渔舟,都成为了诗人心中难以割舍的记忆。诗人通过“今叹残日”等词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无奈。故乡的暮色图景与诗人内心的忧伤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情感基调。通过对渔舟生活的怀念,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深深追忆。这种怀念不仅是对故乡的怀念,更是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与留恋。 诗人运用了一系列鲜明的意象,如彭蠡的波涛、鸥鹭的低飞、渔舟的泊岸、残日的余晖等,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乡土气息的画面。 诗人通过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与感慨,情感真挚而动人。简练的语言,将复杂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展现了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 这首诗《故乡》以简洁而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与感慨。诗人通过鲜明的意象、真挚的情感和简练的语言,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乡土气息的画面,让读者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与怀念。 重游高椅古村 砖灰瓦黛忆犹新,倒映水中山近邻。 幽径独行诗兴发,古村难忘在三春。 鉴赏(黄莽) 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情感,带领读者重访了一个充满历史韵味与自然美景的古村落——高椅古村。 首句“砖灰瓦黛忆犹新”,开篇即点出了古村建筑的特色,用“砖灰瓦黛”四字描绘了古村建筑的古朴与典雅。这些色彩与材质的选择,不仅体现了古代建筑的审美取向,也勾起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深深回忆。一个“忆犹新”字,透露出诗人对古村印象之深刻,即便时光流转,那份初见时的震撼与美好依然历历在目。 承句“倒映水中山近邻”。此句通过“倒映水中”的意象,展现了古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山峦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上,与古村形成了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仿佛古村与山水之间有着不解之缘,互为映衬,相得益彰。同时,“山近邻”一词,又巧妙地表达了古村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 转句“幽径独行诗兴发”,诗人独自漫步在古村的幽径上,这份静谧与孤独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这里的“诗兴发”,不仅是对诗人个人情感状态的描述,也暗示了古村环境的独特魅力,能够触动人心,引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独行于幽径,也象征着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让人在喧嚣之外找到一片心灵的净土。 合句“古村难忘在三春”,诗人以“三春”作为时间背景,强调了古村在他心中难以忘怀的地位。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选择这个时间节点,无疑为古村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同时,“难忘”二字,表达了诗人对古村深厚的情感依恋,无论岁月如何变迁,这份记忆都将永远镌刻在他的心中。 这首诗通过对古村建筑、自然环境、个人情感以及时间背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个充满历史韵味、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怀的古村落形象。它不仅是对高椅古村的一次艺术再现,更是诗人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的真实写照。 夏日偶书 柳丝发懒少阴凉,倒映池中影渐长。 偶得鄱湖煦风拂,送来童岁稻花香。 鉴赏(黄莽)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田园风情的夏日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受和悠然自得的心境。 首句以“柳丝发懒”形象地描绘了夏日午后柳树枝条因炎热而显得慵懒无力的姿态,同时也暗示了此时树荫下的凉爽并不充足。“少阴凉”三字进一步强调了夏日的酷热和寻找避暑之地的渴望。第二句转而写到池塘,柳树的影子随着日影的移动在池塘中逐渐拉长,这不仅描绘了一幅静谧的画面,也隐含了时间的流逝和夏日的悠闲时光。水面的倒影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使整个场景更加生动立体。 第三句引入了“鄱湖”(这里指的是鄱阳湖,中国的大型淡水湖之一),一阵来自鄱阳湖的温暖微风轻轻拂过,给炎热的夏日带来了一丝难得的凉意和舒适。这里的“偶得”二字表达了诗人对这份意外之喜的珍惜和喜悦。最后一句,这阵风不仅带来了凉爽,还夹带着童年时期熟悉的稻花香,这香气仿佛穿越时空,将诗人带回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充满了怀旧与温馨的情感。稻花香作为田园生活的象征,也强化了整首诗的田园牧歌氛围。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富有诗意的夏日田园世界。它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蕴含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当前生活的珍惜,是一首充满生活情趣和人文关怀的佳作。 鄱阳人 独在太湖春意凉,水中人影自何方。 异居为客思彭蠡,无改童音鬓已苍。 鉴赏(黄莽) 作者退休后旅居江苏无锡,对家乡的一事一物都是眷念和深情的。这首诗以简洁而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位身在异乡、心怀故土的鄱阳人的深切情感。 首句“独在太湖春意凉”,即点明自己身处异乡——太湖,而此时的春意却带着一丝凉意。这里的“春意凉”不仅指自然环境上的凉意,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凄凉。“独在”二字更加强了这种孤寂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与无助。 承句“水中人影自何方”,进一步描绘了自己在太湖边的所见所感。水中的倒影引发了诗人的思考,这水中的人影究竟来自何方?这一句不仅富有画面感,还带有一定的哲理意味。它让人联想到人生的无常与漂泊,以及人在面对未知时的迷茫与困惑。 转句“异居为客思彭蠡”, 诗人直接表达了对故乡彭蠡(即鄱阳湖)的思念之情。身处异乡,他时刻怀念着那片养育自己的土地。 “异居为客”四个字准确地概括了诗人在异乡的身份与感受,而“思彭蠡”则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合句“无改童音鬓已苍”,化用贺知章《回乡偶书》“乡音无改鬓毛衰”之诗句。诗人也是颇有同感,通过对比自己的童音与现在的苍鬓,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与无奈。尽管岁月可以改变人的容颜,但那份对故乡的深情却永远不会改变。这一句不仅富有情感色彩,还带有一定的哲理意味。它让人思考到时间的无情与人生的短暂,以及人在面对时间流逝时的无力感。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简洁的语言和鲜明的主题在字里行间都透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与眷恋。这种情感不仅感染了读者,也让人对诗人的遭遇产生了共鸣。 咏竹 幼生小院志凌云,节节高升贵在勤。 莫忘岁寒三友约,百花皆谢亦幽芬。 鉴赏(黄莽) 这首诗《咏竹》以竹为题材,通过描绘竹的生长特性和品质,寄寓了诗人对于坚韧不拔、勤勉向上以及坚守节操的美好品质的赞美。 首句描绘了竹子从小生长在庭院之中,却怀揣着直冲云霄的远大志向。幼竹虽小,但其志向不凡,象征着即使出身平凡,也应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承句强调了竹子生长的特点——节节高升,并且指出这种成长离不开勤奋。竹子每长出一节,都是对勤奋和坚持的见证。这里也借竹喻人,告诫人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不断努力,勤勉不懈。 转句中的“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它们在严寒中依然挺立,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品格和深厚的友谊。诗人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在艰难困苦中相互扶持、共同坚守的约定,强调了友谊和忠诚的重要性。合句描绘了即使到了百花凋零的季节,竹子依然散发着淡淡的芬芳。这既是对竹子四季常青、生命力顽强的赞美,也象征着那些在逆境中依然保持高洁品质、不随波逐流的人。即使外界环境再恶劣,他们也能坚守自己的信念,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这首诗《咏竹》通过描绘竹子的生长特性和品质,传达了诗人对于坚韧不拔、勤勉向上、坚守节操以及珍视友谊的美好品质的赞美和向往。同时,这首诗也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启示性,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像竹子一样保持坚韧和高洁,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立夏 夜雨犹香季不同,石榴枝上已花红。 浅池深草群蛙闹,恰把疲劳斟酒中。 鉴赏(黄莽) 这首《立夏》以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立夏时节特有的自然景象与生活情趣,充满了浓郁的季节气息和田园风味。 首句以“夜雨”开篇,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清新的氛围。雨后的空气中往往弥漫着泥土和花草的香气,诗人用“犹香”来形容,既表达了雨后空气的芬芳,又暗示了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季节——立夏,预示着夏季的到来,自然界的万物开始展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承句转向了具体的植物景观,石榴花作为夏季的代表花卉之一,其鲜艳的红色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这句诗不仅描绘了石榴花在立夏时节盛开的美丽景象,也象征着生命的旺盛和时间的流转,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和季节更替的感慨。 转句将视角转向了池塘和草地,通过“群蛙闹”这一生动场景,展现了立夏时节生物活动的频繁。浅池中的蛙声此起彼伏,深草间或许还藏着更多的小生命在欢腾,这样的描写不仅富有生活气息,也让人感受到自然界的勃勃生机和热闹景象。 合句笔锋一转,从自然界的热闹转向人的内心世界。诗人似乎在说,在这充满生命力的季节里,人们可以将日常的疲劳和烦恼暂时放下,就像将疲劳斟入酒杯中一样,让心灵得到片刻的放松和享受。这句诗不仅表达了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鼓励人们在忙碌之余,也要学会欣赏自然之美,享受生活的乐趣。 整体而言,《立夏》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立夏时节自然界的美丽景象和人们的生活情态,既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也传递了积极向上、享受生活的美好情感。 日落有怀 老竹窗前影子斜,抬头难见昔光华。 萧萧犹似长声叹,无奈清香付晚霞。 鉴赏(黄莽) 这首诗《日落有怀》以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情感,描绘了一幅日暮时分的景象,并寓含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与怀念。 首句通过“老竹”和“影子斜”两个元素,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萧瑟的氛围。老竹象征着坚韧与岁月的沉淀,而影子斜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日光的减弱,为全诗奠定了怀旧与感慨的基调。承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追忆。昔时的光华可能指青春、友情、梦想等一切曾经闪耀在生命中的美好,而“难见”则透露出一种无法挽回的遗憾和无奈。 转句象征萧萧的风声或竹叶的摩擦声,被诗人比喻为长声叹息,既描绘了自然景象,又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绪与哀叹。这种象征手法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远。合句情感升华,以“清香”和“晚霞”为意象,进一步升华了全诗的情感。清香通常代表高洁与美好,而晚霞则象征着一天的结束和即将到来的夜晚。诗人将清香“付”与晚霞,既是对美好事物终将消逝的无奈接受,也是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全诗在哀而不伤中透露出一种超脱与淡然。 这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诗作。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巧妙地寓含了个人情感与生命感悟,使得全诗既有视觉上的美感,又有心灵上的触动。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经过精心挑选与安排,共同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超脱的诗意世界,让人在品味中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深刻的哲思。 清明即事 清明时节雨纷纷,凝望梨花疑白云。 坐听泉声若人哭,冈峦岁岁有新坟。 鉴赏(黄莽) 这首诗以清明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作者对生死、自然与时间的哲思,以及在这个特定节日里对逝者的缅怀之情。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鉴赏: 第一句借用不为盗和窃,唐朝杜牧《清明》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开篇即以“清明时节”点明时间背景,而“雨纷纷”则是对清明节常见天气的生动描绘,既符合时节特征,又营造出一种凄迷、哀婉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哀愁的情感基调。 第二句“凝望梨花疑白云”,这一句通过视觉上的错觉,将梨花比作白云,既表现了梨花的洁白与繁盛,又蕴含了虚幻与现实的交织。梨花在此不仅是自然之美的象征,也可能寓意着生命的短暂与易逝,与清明节的缅怀主题相呼应。同时,“疑”字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微妙情感,仿佛在面对生命与自然时,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恍惚与沉思。 转句“坐听泉声若人哭”此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泉水的潺潺声比喻为人的哭泣声,极大地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泉声本是自然界的声音,但在清明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听起来却像是哀伤的哭泣,深刻反映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结尾“冈峦岁岁有新坟”诗人将视线从近处的梨花、泉声扩展到远处的冈峦,指出每年都有新的坟墓出现,这是对生命消逝、时间流转的无奈陈述。此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终结的深刻认识,也隐含了对人类历史长河中不断上演的生离死别的沉思。岁岁新坟,象征着生命的不断循环与自然的永恒,同时也寄托了对逝者安息、生者坚强的深切祝愿。 通过对清明时节特有景象的描绘,巧妙融合了自然美与人文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死亡、时间与自然的深刻感悟,以及对过往岁月的无限追忆。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一首富有哲理与情感深度的佳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