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楞严经》经典偈语,读诵福德无量,开悟受益一生!(深度版)

 aaaaa11111 2024-12-13
图片

图片

#01、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所谓的“见”,指的是我们感官所感知到的表象,然而这种感知距离真实的本质尚有一段距离。即便我们通过感官看到了某个对象,这种“见”始终无法超越它的表面,更无法触及事物的真实本质。

心得感悟:
在追寻真理与智慧的旅途中,感官的认知不过是冰山一角。我们常被表象所迷惑,以为眼前所见即是世界的全部。佛法指引我们超越外界的束缚,回归内心的洞察与觉醒。真正的智慧,是超越形式与表象,直抵事物的本质。以此视角审视人生,我们不应被表面的繁华所迷惑,而应通过内观,探寻生命的深层意义。

#02、狂性顿歇,歇即菩提。

狂性代表了人的种种妄念、欲望和执着,菩提则是超越这些烦恼后的觉悟与智慧。只有当内心的躁动与迷乱停止时,智慧才能显现,菩提的光辉才会照亮我们的心灵。

心得感悟:
在纷扰的生活中,我们的内心常被焦虑、欲望与不安所占据,这些情绪如同迷雾,遮蔽了智慧的光芒。真正的智慧并非源自外界,而是在内心的宁静中自然涌现。唯有放下内心的杂念与执着,才能让智慧如清泉般涌入生命。正如佛学所言,内心的宁静是觉悟的源泉。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颗菩提种子,修行的过程,便是不断净化内心,让这颗种子在心田生根发芽,最终绽放出智慧的花朵。



图片

#03、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生慧。

修行的起点是摄心,即通过戒律和自律来控制杂念,使心灵保持清净;戒律的修持培养了定力,定力使心稳定,最终在定的基础上产生智慧。戒、定、慧是修行的三位一体,彼此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心得感悟:
它规范了我们的行为,为内心的稳定创造条件。定力,则是内心的平静与专注,是通往智慧的桥梁。智慧,则是在定力的基础上,内心清净后自然流露出的光辉。现代社会节奏快速,我们追求速成,却往往忽视了修行的渐进与内在积累。佛法教导我们从基础做起,保持耐心与恒心,在实践中逐步净化心灵,最终实现觉悟。

#04、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这句话指出了情感因缘的纠缠。我们对他人产生的爱与执着,往往是基于表面的相貌与感官的吸引,然而这些感情的缘起并不真正反映事物的真相。由于执着于这种因缘,便会陷入情感的困境与束缚之中。

心得感悟: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常被外在的相貌与情感的表象所吸引,而忽视了情感背后深层次的因缘与无常。真正的智慧,在于放下对外在条件的执念,洞察情感背后的因果法则。情感本无常,执着于它,只会让我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修行,便是学会看透情感与因缘的变幻,以平静的心态面对生命中的一切。



图片

#05、理即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理的顿悟是一种瞬间的觉悟,是直接接触到事物本质的智慧,而事的解脱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顿悟让我们认识到真理的存在,但要从实际的行为与生活中消除烦恼,仍需要不断的修行与实践。

心得感悟:
顿悟,是智慧的直观,让我们瞬间理解事物的本质。然而,对于生活中的具体烦恼与问题,解脱则需要长期的修行与实践。这告诉我们,修行不仅是理解佛理的瞬间觉悟,更是如何在生活中逐渐放下执着、超越自我的过程。顿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而逐步的修行,才是实现解脱的真正路径。通过日常的实践,我们将顿悟转化为深刻的智慧,最终达到内心的真正清净。

#06、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这句话强调了欲望对心灵解脱的障碍。若心中充满欲望与执着,便无法从尘世的纷扰中解脱出来。欲望是内心烦恼的根源,只有消除欲望,心灵才能脱离世间的尘埃,进入清净的境界。

心得感悟:
欲望如同尘埃,遮蔽了我们对真理的洞察。当我们被欲望所控制时,心灵便无法获得自由与解脱。佛法的修行,便是一个清除内心欲望的过程。通过戒、定、慧的修持,我们逐渐去除内心的杂念与欲望,达到心境的清净与自在。修行的最终目的是让心灵回归自然的状态,超越一切欲望与执着,看到事物的真实面貌。



图片

#07、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这句话揭示了心与法的相互关系。心是法的根本,心念的变化导致各种现象的生起;而法的显现和作用,也反过来影响心的动向与变化。心与法并非独立存在,它们是彼此交织、相互依赖的。

心得感悟:
心与法的相互作用,提醒我们理解事物的缘起与因果。我们常常认为外界的变化独立于内心之外,而佛法告诉我们,内心的每一个念头都会影响外在的世界;反过来,外在的法则也在塑造我们的内心。修行的核心,在于通过净化内心,改变我们的心态与行为模式,从而改变我们所处的世界。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启示我们要从内心开始转化自己的人生,达到心境的清净与智慧的提升。

#08、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这句偈语指出,通过知识与见解所建立的认知,只是表象,真正的智慧并非建立在固定的知识框架上,而是在超越知识与见解的局限中产生。知识与见解常常遮蔽了我们对真理的认知,真正的觉悟是超越一切分别与认知的。

心得感悟:
知识有时会成为思维的枷锁,让我们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上;而智慧,则是超越一切固定框架的直觉与觉悟。我们不应仅仅满足于“知道”,而应通过修行与内省,达到“见性”的境界。智慧并非来自外部的知识积累,而是源自内心的觉醒与彻悟。佛法教导我们超越知识的局限,回归心灵的本性中去发现无穷的智慧。



图片

#09、开眼见明,闭眼见暗;所见不同,见性不变。

这句话提醒我们,感官的感知是相对的,而见性本身始终恒常。眼睛开合所见不同,但我们的“见性”——即内心的觉悟与智慧,是不受这些外在变化的影响的。

心得感悟:
感官的变化并不能代表内心的变化。外在的世界瞬息万变,而内心的觉悟与智慧却是恒常不变的。这段话启示我们,修行的核心在于让内心回归不受外界变化影响的本性。当我们真正领悟到这一点时,便不再为外界的动荡所困扰,而能保持内心的清明与觉知。无论外界如何变化,我们的心境都应如深海中的明珠般璀璨夺目、永不熄灭。

#10、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这句偈语强调了内心与感知的作用。我们的流转与困扰,根源在于内心的无明与迷惑。心与眼睛共同构建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若心不清净,眼所见亦必受染,进而陷入生死流转之中。

心得感悟:
内心的无明让我们陷入不断的轮回之中,而感知的错误则是我们困惑的根源。修行者应当通过净化内心、去除欲望与执着来突破这种困境。佛法的目标在于帮助我们觉察内心的偏见与无明,通过反观自心、逐步摆脱生死流转的束缚。当心境变得清净时,我们眼中的世界也将变得清晰明了;我们的认知将不再受污染与误导,最终达到觉悟与解脱的彼岸。



图片

#11、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

此偈语通过比喻告诉我们,佛法的教义只是引导的工具,真正应当领悟的是佛法所指向的真理,而非教义本身。手指示月,指的是外在的教法,而月亮则是心灵的真实觉悟。

心得感悟:
佛法不仅是理论与教义,更是一种指引与启示,它指向的是我们内心的觉悟与智慧。我们不应止步于对教义的理解与记忆,而应通过实践与体悟来洞察教义背后的真理。指月之手虽重要,但我们的最终目标应是看见月亮——即内心的智慧与觉知。修行者的任务在于将佛法的智慧融入生活之中,超越对形式的执着与束缚,直指心灵的本性与真谛。

#12、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此偈语指出,仅有知识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修行才是关键。虽然我们通过听闻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但若不通过实践去落实,这些知识对我们的解脱没有任何实际作用。

心得感悟:
知识的积累只是修行的起点而非终点。真正的智慧并非来自书本上的知识积累,而是源自内心的觉醒与实践。佛法的智慧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地去实践与体验;修行就是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心的智慧与力量。通过实际行动来净化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境界,最终实现觉悟与解脱的目标。

与君共勉!

END

图 |古韵翰林 

文 |古翰整编,仅供交流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