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系列021:结合文本信息深入剖析事物原因,有效还原事物真相

 读写侠 2024-12-13 发布于江苏

按语:文学的世界中,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事件的原因真相。因此,很多伟大作品的情节很简单,其伟大之处在于对事件背后的原因揭示或暗示很深。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书里“要点十二:情节,小说文体的核心要素”中,还有更进一步的阐述。如何你缺乏找原因、挖真相的意识,就进不了文本。

正文:

②结合文本信息深入剖析事物原因,有效还原事物真相

前面介绍的“只写事情结果,不写过程原因”的写法与“淡化关键信息,着重表现情感”的写法,都是着重写事情和情感的结果、现象、状态,而不揭示原因和过程。这时,我们需要根据文中描写结果、现象和状态等,去探寻原因过程,补齐缺失信息,从而把握事物真相。

比如《西游记》中,并不是孙悟空打不过这些妖怪,而是不能下死手打这些妖怪(当然,有的妖怪孙悟空确实也打不过)。这些妖怪,很多都是领导的“白手套”,是来与取经行动的发起人如来佛祖做交易的。如果上层之间未达成交易前孙悟空打死了妖怪,只会招惹上层大佬的致命报复。上层之间达成交易后,孙悟空与妖怪之间只需做做样子斗几个回合就好了。这样,唐僧随便就能被妖怪抓走也可以理解,因为孙悟空把唐僧作为钓鱼执法的工具而已,妖怪要抓就任其抓去。只有唐僧被妖怪抓走了,孙悟空才能上门与妖怪打交道、谈价码,实现交易。由此,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妖怪抓了唐僧后都不急着吃掉。因为唐僧是交易的人质,不是充饥的食物。但作者只写唐僧被抓走,孙悟空战妖怪,妖怪被收走等事件结果。上述这些内在详情和具体原因就需要读者结合文本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还原。

比如《红楼梦》中林黛玉说“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其实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就开始被王夫人针对,之后在与贾府中人和丫鬟佣人相处过程中,更是各种勾心斗角。但《红楼梦》把王夫人对林黛玉的针对和贾府内部的勾心斗角写得很隐晦。

名著和名篇很喜欢把大量故事情节、隐秘内容和思想感情都隐藏起来了,只作零星暗示,不作直接明写。一方面,受社会观念、政治环境、文体体裁等因素限制,不能明写;另一方面,名著和名篇呈现的是时代的风貌,内容承载量极大,如果写清每个细节则过于臃肿,只能借用断层留白的写法,以有限的文字来承载大量的内容。比如《西游记》作为讽刺小说,很多内幕信息不能明写,只能暗示;《三国演义》中很多战争谋略、政治考量等不好写得过于直白,只能暗示;《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不好指向过明,只能由读者自己去解析;《归园田居(其一)》和《声声慢》作为诗歌文体,因其篇幅有限,只能着重表现诗人的思想情感状态,对于导致其思想情感的详情和原因不好作过多阐释,只能点到为止、一笔带过。

对于高中阅读来说,要着重读懂文本描述的事物结果、现象和状态之下隐藏的原因和详情。

比如,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要从林冲的行为去分析把握导致其行为的性格原因,才能更好理解他反常行为的逻辑。

比如,《声声慢》全文写愁,为何而愁呢?就隐藏在这两句词句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原因就是韶华已逝、孤苦凄凉。

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中开头写明战争态势:“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函陵在郑国的西部,紧邻晋国和秦国,而氾南在郑国的东部,秦军需要经过函陵才能到达,这对于秦军是非常不利的,可能面临打得下、守不住的风险。对于这个很明显的风险,秦军当然不会看不出,为什么愿意接受这样的安排呢?这其中便有秦军长远的考量,后面将结合课文进行详细分析。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尤其是叙事文学作品,深挖事件原因,还原事件过程,对于全面理解文本的文意是极为重要的,不能浮于文本明写的表面信息。如果只看文本明写的表面信息,可能存在很多逻辑不通、前后矛盾、充满漏洞的地方。这些逻辑不通、前后矛盾、充满漏洞的信息必然在深层原因上是统一的,是说得通的。如果做不到内在统一、内在相通,就经不起千百年来历代读者的阅读检验,成不了传世经典。

——《阅读理解深讲课》第一章第四节

阅读到此,请随手点赞、转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