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内容为故事性医疗科普文章,请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许多上了年纪的朋友特别是步入70岁之后牙齿健康问题变得尤为突出,牙齿缺失在老年人中并不少见,很多人会选择镶牙来改善咀嚼功能和外观。并非所有情况下都适合镶牙,甚至有些特殊状态下去镶牙,可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更大的威胁。 那么70岁以上的老人到底在什么情况下不宜镶牙呢? 镶牙是一种用来恢复缺失牙齿功能的方法,包括活动义齿、固定义齿和种植牙三大类。镶牙并非万能的“修补剂”,它对牙床健康、全身状况以及口腔卫生都有一定要求。 年过70的老人身体机能已经逐渐衰退,许多疾病和健康隐患需要特别注意。如果在不适宜的情况下强行镶牙,不仅不能改善咀嚼功能,还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牙周病患者需慎重,牙周病是老年人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牙齿松动,甚至脱落。很多人会以为牙齿掉了就直接去镶牙,却忽略了牙周病本身的危害。牙周组织是支撑牙齿和义齿的关键,如果牙周病未得到有效控制,镶牙只会加重牙龈的负担。 除此之外牙周病还可能引发口腔感染,甚至通过血液传播,造成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并发症。镶牙需要牙床的健康支撑,如果牙周病未控制好,镶牙后很可能出现义齿松动、不适、甚至脱落的现象,反而徒增烦恼。 全身性慢性疾病未稳定的老人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并不少见,这些疾病如果未得到有效控制,会对镶牙的过程和术后恢复带来极大的风险。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不稳定时伤口愈合能力会显著下降。镶牙过程中可能需要手术或创口处理,糖尿病患者术后感染的风险远高于健康人群。 高血压患者在镶牙时某些手术操作可能会导致血压波动,严重时甚至诱发心血管意外。心脏病患者则需要注意镶牙过程中是否使用了含有肾上腺素的麻醉剂,这类药物可能会刺激心脏,增加心律失常或心绞痛的风险。 因此如果慢性疾病未能稳定,医生往往会建议暂缓镶牙,先将全身状况调整到安全范围内。 牙槽骨严重萎缩或骨质疏松的患者也需注意,牙槽骨是镶牙的“地基”,它的健康状况直接决定了义齿的稳定性。很多老人因为缺牙时间过长,牙槽骨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萎缩。种植牙需要将种植体植入牙槽骨中,如果骨量不足或骨质疏松,种植体很难牢固地固定在骨骼上,甚至可能导致手术失败。 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大幅下降,骨骼变得脆弱,种植牙手术可能会增加骨折风险。即便是活动义齿,也需要牙槽骨的结构支持。如果牙槽骨条件不佳,活动义齿可能会导致牙龈持续受压,引发疼痛和组织损伤。 而存在口腔感染或口腔癌风险的患者在口腔感染如牙龈炎、根尖周炎等问题未得到解决时镶牙会增加感染扩散的风险。感染可能扩散到颌骨或其他口腔组织形成难以控制的病灶,更严重的情况是如果患者存在口腔癌的早期症状,像长期未愈的口腔溃疡或不明原因的牙龈肿胀,镶牙可能会掩盖病情,延误治疗。 相关病情可能引发的并发症 不恰当的镶牙可能会带来多种并发症,口腔溃疡、牙槽骨吸收加剧、感染扩散,甚至诱发全身性疾病。口腔中的感染通过血液传播到身体其他部位,可能引发心内膜炎、败血症等严重问题。对于骨质疏松患者,种植牙失败后可能需要进行牙槽骨修复手术,这会进一步增加身体负担。 如何预防这些问题? 对于70岁以上的老人,预防牙齿缺失引发的健康问题尤为重要。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早发现牙周病、龋齿等问题并及时治疗。注意口腔清洁,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好习惯,使用软毛牙刷和适合老年人的牙膏,减少对牙龈的刺激。 饮食上要注意摄入富含钙质和维生素D的食物,牛奶、豆制品、深海鱼等帮助维持骨骼和牙齿的健康。避免吃过于坚硬或黏腻的食物,以免对牙齿和牙床造成额外的损伤。 已经患有牙周病或其他口腔问题的老人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细节,牙周病患者应避免进食过热或过冷的食物,以减轻对牙龈的刺激;糖尿病患者则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避免高糖饮食。对于佩戴义齿的老人,记得每天清洗义齿,避免细菌滋生,同时定期回访医生,检查义齿的使用情况。 科学的口腔护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老年人拥有健康牙齿的关键所在,如果您或家人有相关问题,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医生,让医生根据具体情况给出个性化的建议。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