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十五次殷墟发掘旧影之一

 历史探奇 2024-12-15

原创 小短手勤翻书 管南片羽 2024年10月21日 20:30 北京

1928至1937年,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中研院史语所”)在河南安阳的小屯、后岗、侯家庄、大司空村等地先后进行了15次考古发掘。十年的田野工作系统地考察了殷墟遗存,取得了丰富的考古资料,成为中国学术史与考古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图片
安阳洹河两岸遗址分布图

除田野记录外,史语所还留存许多珍贵的图像影像。从本篇起,管南片羽将殷墟发掘旧照按时间顺序分享给读者。图文素材源自李永迪、冯忠美编辑的《殷墟发掘照片选辑1928-1937》一书。

◎史语所成立

1927年秋,时任文科学长的傅斯年在广州中山大学设置语言历史研究所。10月,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蔡元培着手筹备中央研究院。1928年3月,中华民国大学院委托中山大学筹备建立历史语言研究所,聘傅斯年、顾颉刚、杨振声为筹备委员。4月,中央研究院脱离大学院成为独立机关,改称国立中央研究院。6月9日,第一次院务会议在上海召开,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    

1928年10月22日,史语所自借用中山大学馆舍的筹备处,迁至广州东山恤孤院柏园,由此正式成立,筹设八组:史料学、敦煌材料研究、文籍校订、汉语、汉字、民间文艺、考古学、人类学及民物学。

◎殷墟第一次发掘

地址:小屯

时间:1928年10月13日至10月31日

工作人员:董作宾、赵芝庭、李春昱、王湘

参加者:郭宝钧、张锡晋

1928年8月,史语所筹备处派遣通信员董作宾前往河南安阳殷墟调查,得知小屯村仍有大批甲骨出土,随即于10月13日至31日,由官兵11人保护,董作宾主持,在小屯进行殷墟第一次发掘。

10月13日开始的考古工作,是中国第一次进行具有研究性质的学术考古工作,这一天也被史语所的前辈考古学者非正式地定为“考古节”。    

图片
1928年10月12日,安阳县政府派科员张守魁,协同董作宾等赴小屯筹措工作事宜,此为散会后合照。右起:王湘、张守魁、董作宾、郭宝钧、工人、赵芝庭、工人阎北海、工人、李春昱、工人
图片
1928年10月13日,殷墟第一次发掘开工,全体工作人员合照。前排左一董作宾、左三何国栋;后排右起:赵芝庭、王湘、张锡晋、郭宝钧;王湘前立者张守魁;其余为工人及驻军
图片
董作宾(右)及李春昱(左)测量绘图
图片
1928年秋,中立者河南省政府委员张锡晋,其右董作宾,其左时任教育部委员郭宝钧
图片
第24坑开工。右起:董作宾、何国栋、董四元及另一工人
图片
工作人员及军队共进午餐(在田野发掘堆土旁午餐可以避风)。右起第四为张锡晋,其左董作宾
图片
村中大道上第37坑出土之骨版,工作人员在骨堆中挑选字骨
图片
第19坑,深一丈余,董作宾及王湘摇辘轳
图片
董作宾与工人谈发掘现象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