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安阳:殷墟发掘老照片,柏门珠沼与鲸背观澜

 建安视觉 2019-02-22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发掘老照片,柏门珠沼与鲸背观澜。
 在殷墟科学发掘九十周年纪念之际,河南省安阳市相关部门在博物馆展出了殷墟发掘照片(1928-1937)。这些照片不但有考古发现的遗迹现象,有学者的工作和生活照、工人的合影、官方视察、地方学校参观,更引人注目的还有当地古建筑考察和民俗采风等,如在清代乾隆52年(公元1787)编撰的《彰德府志》中记载的安阳八景,其中:图片有柏门珠沼与鲸背观澜。
 这些照片在2012年由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殷墟发掘照片选辑(1928-1937)》的形式出版。1930年代在安阳的发掘工作,除了取得丰富的考古材料外,同时留下许多摄影图像、田野记录、工作日志、公文,以及往来书信等,为当时处于披荆斩棘、开创阶段的考古学,提供许多珍贵的历史记录,也是研究当时学术发展、学者风范,乃至人际网络互动的重要史料。
 在选材上刻意避开了田野发掘现象记录,着重挑选反映当时参与人员工作与生活面貌的照片。……图录的出版,除反映现今学界对二十世纪学术发展史的兴趣,同时也希望透过历史照片的出版与流传,为史语所安阳考古学史曾润更多的人物风采。
 通过这些照片,我们看到了,早在90年前,在中国学者第一次科学发掘中这些活动的雏形,看到了那时学者们的兴趣,不仅仅是地下之材,还有社会生活层面的考察和自己的社会责任,看到了中国第一批考古学者的气质和风采,这些照片将他们的形象从冷冰冰的发掘报告中凸显出来、丰满起来、温暖起来、活泼起来。
 至少在隋朝,“殷墟”就被当作墓地使用了。证据表明,当隋朝人在此埋葬死人时,他们经常发现埋藏在地下的刻字甲骨,如果那时的学者像十九世纪古文字学家一样有教养,发现了埋藏的珍品,那么,中国学者早在十三世纪就认识了甲骨文。很可惜,600多年后,再次相见,学者们才渐渐认识了它。
 王懿荣是第一个搜集刻字甲骨的学者。清代翰林院编修,偶然发现,据说,他生病了,主治医师的药方中有味药是“陈龟版”,家庭的主人显然也是一位医药行家,所以,当药买回去时,他查看药的全部成分,当他发现“龟版”上有古字时,感到十分惊异,虽然不认识,但立刻被吸引住,遂命仆人赴原药店,把所有的“龟版”买回。
 北伐胜利后,安阳的发掘才能进行,因为河南原是冯玉祥的地盘,这是政治对学术的影响之一侧面。发掘时间1928年至1937年,先后进行十五次发掘,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中断了安阳发掘计划。
 据说,国民党元老们在拟定研究院时,首先把重点放在自然科学上。因此,物理、化学、工程、地质和气象研究所是在南京和上海市最先建立的五个所,史语所是后来建立的,主要是创建者傅斯年努力的结果。
 考古发掘团队:傅斯年领导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9年后,史语所迁到台湾。史语所考古组当时的领军人物有董作宾、李济、梁思永等。
 十九世纪末,甲骨文被认为是一个重大发现,这个重大发现,与其说是偶然,不如说是学者们不断努力的结果。 甲骨“四堂”:董作宾(彦堂)、郭沫若(鼎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甲骨文研究,有四个成绩卓越的阶段,这四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是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郭沫若的《卜辞通纂》;董作宾的《殷历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