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悦读】元·刘因《渡白沟(蓟门霜落水天愁,匹马冲寒渡白沟)》赏析及同步练习

 昵称503199 2024-12-16


图片

图片
  渡  白  沟  
元·刘因
蓟门霜落水天愁,匹马冲寒渡白沟。
燕赵山河分上镇,辽金风物异中州。
黄云古戍孤城晚,落日西风一雁秋。
四海知名半凋落,天涯孤剑独谁投。

图片

【词句注释】

1.白沟:即今河北新城县东自北而南的白沟河,宋辽以之为国界。
2.蓟门:蓟门关,即今北京德胜门外土城关。
3.匹马:一匹马,单马。
4.上镇:今易县一带,战国时燕、赵疆域以此界分。
5.中州:中原,今黄河中、下游一带。
6.孤城:当指今河北新城。
7.凋落:指人死去。
8.孤剑:代孤身。作者自称。

图片

【白话译文】

正值寒冷的落霜季节,我从蓟门关返乡,只身骑马渡过白沟。
战国时燕、赵疆域以此界分,自宋代与辽金对峙,这里又是华夏汉族与辽金夷族在风俗文化方面的分水岭。
弥漫天空滚滚黄云笼罩着古代边戍之地,落日残照下只有孤零零的城堡和南飞的孤雁。
与自己相知交游的朋友多已离去,我孤身仗剑,飘零天涯,纵然满怀幽思忠愤无处倾诉。

图片


【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的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白沟即拒马河,北宋和辽国曾有“白沟议和”,并以此为界,故又名界河。这首诗是诗人途经白沟时感慨而作。

图片

作品赏析】
《渡白沟》是元代诗人刘因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首联点题,写寒秋匹马渡白沟之景,意境苍凉寥廓;颔联怀古,遥想白沟的历史地位与辽金风物,不无赞誉之意,感情为之一扬;颈联转写眼前之景,意象雄阔而悲凉,感情因之而压抑;尾联首句呼应颔联,写出昔盛今衰之感,次句抒发走投无路之悲,寓有故国之思。这首诗诗句凝炼,颇有杜诗的沉郁苍劲之风,给人一种悲壮之美。


开头两句点明了季节、地点和旅途路线。诗人由蓟门返乡,只身单骑渡过白沟,正值寒冷的落霜季节。蓟门即蓟丘,在当时大都,古代不少诗人,如陈子昂、高适等都曾在此慷慨悲歌,怀古吊今。刘因由蓟门返家。由于白沟所包含的特殊历史问题,自然很容易触发起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无边遐想:兴衰、治乱、荣辱、兴亡、华夷之别……使诗人怀古伤今,心潮滚滚,悲愤难平。寥廓萧瑟的霜天,寒碧呜咽的河水,仿佛也带着历史耻辱的印记,与诗人一起产生了悲愁满腔的共鸣。在这苍茫的秋水长天,寒凝大地的虚空中,羁旅行役、匹马风尘的诗人,是何等的孤独寂寞。“蓟门”、“白沟”、“霜落”、“水天愁”、“匹马”等意象,构成了一种苍凉肃杀的境界、凝重压抑的氛围。

“燕赵山河分上镇,辽金风物异中州。”唐时所设军事地理单位,以驻守人员之多寡分为上、中、下三镇,这里以上镇泛指边界,中州泛指中原。这两句极为含蓄,但又高度概括地透露出“水天愁”的原因所在:这里从战国时的燕赵,到唐宋盛世,一直是北方军事重镇。汉代李广,晋代刘琨,唐代张守硅,后周郭荣等人,都曾在这一带抗击匈奴、奚、契丹等外族的入侵,为华夏民族建立了保卫边疆的不朽功勋。自宋代与辽金对峙,这里既是两国的边界,又是华夏汉族与辽金夷族在风俗文化方面的分水岭。一个“异”字,含蓄地表露了诗人华夷之别的思想。可现在,华夏沦丧,蒙古入主中原,这里已成为元朝的畿辅腹地,华夷之大防不复存在了,令诗人感到“水天愁”。

“黄云古戍孤城晚,落日西风一雁秋”和首两句一样,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黄云滚滚弥漫天空,笼罩着古代边戍之地,孤零零的城堡、落日残照、西风萧索、孤雁南飞,茫茫旷古之思,秋容古淡之景,诗人孤身独骑,遐思渺渺,羁旅风尘,恨无知音,恰似孤雁飘零,何处归宿。表现了诗人无限的孤独惆怅。所以结尾两句顺承此意:“四海知名半凋落,天涯孤剑独谁投?”天下有名于时,与自己相知及交游的朋友,或逝或隐,多已离去,自己孑然一身,书剑飘零天涯,纵然满怀幽思忠愤,亦无处倾诉,无人知晓自己的心曲了。“凋落”、“孤独”尽发悲凉凄怆之情,颇有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胸臆。

整首诗将怀古伤今与个人的身世之感自然地联结在一起,既有历史的深远感,又有现实的寂寥感,首联和颈联皆写景,但景中寓情,颔联和尾联抒情,前者抒国家民族之情,故含蓄幽远;后者写个人身世之情,故淋漓酣畅。而国家民族与个人身世,又有因果内在联系,很好地烘托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刘因诗学唐,诗句凝炼,颇有杜诗的沉郁苍劲之风。这首诗颇能体现这一特征,给人一种悲壮之美。

图片


【作者简介】
刘因(1249~1293),元代理学家、诗人。字梦吉,号静修。初名骃,字梦骥。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县)人。3岁识字,6岁能诗,10岁能文,落笔惊人。年刚20,才华出众,性不苟合。家贫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题所居为“静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辞官归。母死后居丧在家。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刘因为官,他以疾辞。死后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明朝,县官乡绅为刘因建祠堂。有《静修集》等。

图片

【同步练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了季节、地点和羁旅行程,渲染出秋日北国的苍凉肃杀的氛围。
B.颔联紧扣所见燕赵辽金故地的山河风物,寄寓内心深沉慨叹,含蓄幽远。
C.颈联写诗人骑在马上远望孤城,但见白沟落日秋风、黄云秋雁,百感交集。
D.全诗以景结情,意境高远,呈现悲壮之美,颇有杜甫诗歌沉郁雄浑之风。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意境高远,呈现悲壮之美,颇有杜甫诗歌沉郁雄浑之风。
B.首联点明了季节、地点和羁旅行程,渲染出秋日北国的苍凉肃杀的氛围。
C.颔联紧扣所见燕赵辽金故地的山河风物,寄寓内心深沉慨叹,含蓄幽远。
D.全诗选取一系列意象,营造了寂寥凄清的画面,反衬了诗人的愁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愁情?请简要分析。

4.本诗的第三联和柳永词《雨霖铃》中“杨柳岸,晓风残月”均为写景之句,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二者的异同。

【参考答案】

1.D。解析:“天涯孤剑独谁投”并非“以景结情”。

2.D。解析:“反衬了诗人的愁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解读有误,应该是以哀景衬哀情,正衬。

3.①羁旅独行之愁。诗人单人匹马,冒着寒冷渡过宋辽分野的白沟河。②怀念故国之愁。眼前已是异域他乡的风景,由辽金故地想到了宋朝的灭亡。③触景悲秋之愁。诗人看到蓟门飞霜、落日秋雁,生发了悲秋之愁。④知音难觅之愁。四海之内的抗元名士,本是自己的知己,却已半数亡故,自己也不知道将要投奔何处。

4. 同:两处都运用了列锦的手法(或白描),柳永诗以别后清冷之景寄托离别的伤感,本诗罗列了黄云、古戍、孤城、落日、西风、大雁等一系列意象表明了国破之后的内心忧愁。都运用了动静结合、俯仰结合的方式写景,使景物具有立体感,表明了哀愁之深。
异:柳永诗是想象之景(或联想、虚写),想象别后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自己与恋人分别后的凄苦惆怅。本诗是实写之景,写诗人渡白沟时所见的景物,营造了寂寥凄清的画面,衬托了诗人的愁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