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头村,时光里的灵秀诗章毛小玟 岭南的冬日,暖阳似是岁月格外的馈赠,轻柔地铺洒在南粤大地,驱散了所有寒意,将湖头村晕染在一片和暖的光晕之中。 龙溪,本就是历史的厚土,岁月的笔触早在西周时期便落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那时,此地作为商贸繁华之地,喧嚣的市声似犹在耳畔,两千多年历史的银岗古窑静静伫立,窑火虽熄,余温仍存,见证着历代匠人的精魂与传承。这片土地文人辈出,恰似繁星闪耀,毛殿飏便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一颗。他的才情与风骨,在岁月长河中留下独特印记,激励着后世晚辈勤勉向学。 湖头村,这龙溪怀抱里的明珠,始建于宋朝末年。彼时,博罗县横河镇白土村的族人,仿若逐梦的行者,分支迁移至此,见村头大湖塘澄澈清幽,仿若天赐灵境,便定名“湖头村”。时光悠悠行至清朝,村里学风蔚然,俊才竞出,单单秀才就涌现出七十三名,更有一位举人荣耀乡里,一时间文气纵横,声名远扬。 我们初至村口,湖头村村委大楼映入眼帘。村支书黄伟武与两委干部们,笑容绽得比暖阳还盛,热情地迎接我们,那股子热忱,瞬间暖了人心,仿若久别归家时亲人递来的那杯热茶,熨帖无比。 在湖头村村支书,族长等两委干部陪同下,首站便来到了文昌阁。它静静伫立在村南湖边,三层楼阁拔地而起,占地虽仅三十平米,却仿若一支巨笔卓然挺立,欲书天地华章。正门楹联“文章焕乎云汉,剑气凛若冰霜”,笔力苍劲,似有千钧之力,透着往昔文人墨客的豪情壮志。抬眼逐层仰望,“一笔穿云”“二罗联辉”“三曜龙津”三块石刻牌匾高悬,在岁月幽微处诉说着曾经的荣光。似穿越悠悠时光,凝视着一代又一代湖头村学子的苦读身影。遥想当年,村里秀才辈出,七十三位贤才俊彦,让这小小村落文墨飘香, 村中流传着“文昌阁”动人的故事:据族长黄苏林讲述,清朝时期,湖头村出了1位在广东罗定做官的名人,当时任文化官员。晚年回乡定居,感悟村中湖光山色的秀丽,又因村中秀才之多,据说有73名,每一个都才华横溢。于是他便召集村中所有秀才商议,在“黄氏宗祠”对开的湖边上建一座“文昌阁”,激发族人发奋学习,科考高榜。“文昌阁”立在湖边,犹如一支笔,倒影印在湖面上。湖面形似一张白纸,波光荡漾,笔在湖面上来回舞动,如笔在纸里作字,形象迫真,楚楚动人。文昌阁应运而生,承载着先辈对后学的殷切期许,仿若一盏明灯,照亮莘莘学子的漫漫征途。即便历经文革浩劫,毁而复建的它,依旧傲然矗立,精神不倒,逢升学大考,学子虔诚祈愿,香火袅袅间,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与热望。 离开文昌阁,漫步至村中心,黄氏宗祠宛如一位沉稳的老者,静静端坐。占地三百八十平米的三进二天井二廊坊格局,大气庄重。琉璃瓦在日光下熠熠生辉,龙船脊仿若欲腾空而起,鲜活灵动。宗祠内,壁画斑斓,人物如生,山水含情,花鸟虫草跃然檐板之上,似要破木而出。正门楹联“湖光春色绿,头列满堂红”,巧妙藏村名于其中,尽显巧思。那《黄氏宗祠颂》,经黄苏林族长激昂唱响,先祖黄峭山的劝勉之语穿越时空,在耳畔回响,声声都是对儿孙闯荡四方却不忘根本的深情嘱托。这座被列为“博罗县不可移动文物”的宗祠,恰似一部无言的家族史诗,厚重深沉,每一寸砖石、每一抹彩绘,都凝刻着往昔岁月的痕迹。 祠堂东边的三层碉楼,斑驳墙体诉说着抵御外侮的英勇过往,砖石间藏着先辈护家卫国的坚毅决心。继而登山,百年土沉香古树宛如岁月的忠实守望者,枝叶摩挲,沙沙作响,似在低吟往昔。一路行来,大家手中相机频闪,欲将这湖头村的点滴美好尽皆收纳,我亦沉醉其间,为这方山水孕育的灵秀人文深深折服。 归至村委,围坐漫谈,谈及湖头村未来,众人目光中满是期许。眼下虽以传统农耕为主,年轻人奔赴都市寻梦,但这片绿水青山恰似沉睡的璞玉,潜能无限。随后的小小说交流课,思想碰撞出绚烂火花,恰似给这古老村落注入新的活力源泉。待活动落幕,暖阳下,我回望湖头村,深知这片土地的故事已深深镌入心底,它的过往如诗,未来可期,恰似一部正在续写的锦绣长卷,定将在时光长河中绵延出更多绮丽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