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谭嗣同登上衡山祝融峰后,写下一首诗,气势磅礴,道尽人生态度!

 云端书馆 2024-12-20

衡山乃五岳之一,横亘湘中,雄奇磅礴,风景优美。

清人谢济世称:“五岳群推南岳雄,祝融南岳最高峰。”

祝融峰是南岳衡山的主峰,七十二峰之最高者。

峰巅有上封寺,寺东有望日台,是观日出的好地方。

1891年秋天,二十六岁的谭嗣同在晨光曦微中登上祝融峰,写下这首《晨登衡岳祝融峰》。

《晨登衡岳祝融峰》

谭嗣同〔清代〕

身高殊不觉,四顾乃无峰。

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

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镕。

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

这首诗的大意是:

置身于祝融峰顶,一点也感觉不到它的高,环视四周,竟然看不到任何一座峰峦。

在高入云霄的绝顶之上,只有白云飘过。浮云动荡在自己心胸之前,顿觉胸臆开张。

大地沉入云海之中,星星也隐没在云雾中。初出的太阳就像刚刚冶炼过的火球,霎时光焰万丈,染红了天际。

从高峰俯瞰,八百里洞庭湖小得像半勺子的水。深秋时节的朝阳映在湖面,波光闪耀,如龙起舞。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衡山祝融峰所见的景象。诗中对祝融峰的描写则充满着生动的典故,恰到好处地融入其中,宛如信手拈来,真实自然。

首联写祝融峰之高,让人在山顶上感觉不到自己的高度,放眼望去四周都是平地,没有其他的山峰。

“殊不觉”三字说明自己虽身登峰巅,却如履平地,意犹未尽。

这两句扣住“晨登祝融峰”的题意,交代了作者的行踪,一个意气风发、凭凌山河的青年形象已跃然可见。

颔联极言祝融峰的高峻与雄伟。众峰不可见,唯有浮动的白云时而飘过,令人胸臆顿开。

“荡胸”二字则借用了杜甫的诗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以山中云雾的展露和飘动,喻示可荡涤人的胸襟。

由此可见,诗人怀揣着壮怀激烈、意气高迈的精神境界,表达出浩然之气,豁达洒脱之意。

颈联描写日出壮观,如椽之笔,力透纸背。天地好像突然沉落,星星全部在夜幕上消失,天竟然跃动起来,东方呈现出金子鎔化般的灿烂辉煌,那是太阳刚刚东升的美好景象。

这里以天与地作对照,气象阔大,有震惊人心的力量。

先写大地的沉寂与黑暗,再写天际的红霞与初日,在对比中令人感到光明的可爱,也体现了作者对光明的向往。

尾联写山巅远眺洞庭,由于祝融峰高耸入云,故下视人寰,连八百里洞庭湖也变得像半勺水那么渺小。由此反衬出祝融峰的高峻与自己恍如置身天外的处境。

结句以洞庭湖为引,联想秋天水位下降,湖中的蛟龙无处栖身,必将扬翅高飞。

这两句收束气势雄俊,超然脱俗,展现出非凡的气度。

全诗抒写祝融峰顶观看日出领略无限风光,景象开阔,气魄宏大。

其蓬勃生机正是诗人远志高怀之形象再现,诗如其人。

【声明】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