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笔之前”应确定的11个写作要素

 宝妞 2024-12-22

图片

作者:Ashida

    本平台,不八卦,只推送写作干货。可能无趣,但一定能够学以致用。正如法国作家福楼拜所说:“文学就像炉中的 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而后传给别人,以致为大家所共同拥有。因此,当取火、传火的人足够多,多到能填满一个民族、甚而一个国度,此时,它会成为另一位作家别林斯基所说的'把时代最真实、最本质、最具有特征的东西,用最完满、最有力的方式表达出来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和知识的总汇,立而弥坚,永垂不朽。”

    【正文如下】:

    一篇优秀的作品,并非偶然天成,在动笔之前,创作者往往需要精心谋划、深思熟虑。每一位创作者在动笔之前的用心构思,非常必要且重要,并在创作过程中精雕细琢、反复打磨,方能创作出触动读者心灵、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深刻思想内涵的佳作。今日之要素,且可商榷,仅供参考。

    一、立意构思:挖掘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立意,决定作品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高度,为整篇文章指引方向。在立意构思时,善于从平凡的生活表象中提炼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社会洞察。

    以梁晓声的《人世间》为例,这部长篇散文以东北某城市的一个平民社区为背景,通过描写周秉昆等一众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的命运起伏,立意于展现中国社会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巨大变迁对普通民众价值观、家庭观和人际关系的深刻影响。作者没有局限于个体的悲欢离合,而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挖掘出在时代洪流中人性的光辉与坚守、挣扎与成长,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禁对生命的意义、社会的发展以及个人在历史中的角色进行深刻反思,这种立意的深度和广度赋予了作品强烈的感染力和思想震撼力。

    毕淑敏的散文常常立足于对人性、生命和生活哲理的深度思考。在《提醒幸福》中,突破人们常常关注苦难与困境的思维定式,独辟蹊径地提出要“提醒幸福”。她从日常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幸福瞬间,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家人的一个微笑、朋友的一次问候等入手,立意于让人们珍惜当下,用心感受幸福的存在。这种立意犹如一道光照进人们忙碌而麻木的心灵,引发对自身生活状态的深刻反思,使文章具有触动灵魂的力量。

    在立意构思过程中,创作者需避免立意的浮泛与陈旧、浅尝辄止和千篇一律。不能停留在表面的情感抒发或人云亦云的观点表述上,不能满足于表面的情感宣泄或对常见主题的简单重复,而应努力拓展思维的边界,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生活中被忽视的角落,挖掘出新颖且富有内涵的主题思想,挖掘自身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对世界的个性化认知,使立意新颖且富有深度,从而使作品在众多散文中脱颖而出。

    二、素材收集:汇聚生活的点滴与万象

    素材是散文随笔的血肉,丰富而生动的素材能使文章饱满鲜活,富有质感。作家犹如生活的拾荒者,以敏锐的感知力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论是街头巷尾的凡人琐事、山川湖海的自然景致,还是历史文化的残垣断壁、心灵深处的情感涟漪,皆可成为笔下的素材源泉。

    例如,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他的素材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饮食男女、草木虫鱼。在《端午的鸭蛋》中,他从家乡高邮的端午习俗说起,详细描述高邮鸭蛋的独特之处,如鸭蛋的外形、腌制方法、味道口感等,进而延伸到对故乡的风土人情、儿时记忆以及传统文化的深情追忆。这些看似平凡无奇的生活素材,经他妙笔生花的描绘,便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文化韵味,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质朴而真切的美好。

    又如,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为例,他扎根于乡村生活,将村庄里的一草一木、一虫一畜、邻里乡亲的故事以及乡村的四季更迭、农事劳作等琐碎而平凡的素材精心收集。一只狗的忠诚、一头驴的命运、风中摇曳的麦浪、夜晚闪烁的星空,这些看似平常的乡村元素在他的笔下汇聚成一部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乡村图景。通过对这些素材的细腻描绘与深度挖掘,展现乡村生活的质朴与深邃,表达对生命、时间、人与自然关系等宏大命题的独特感悟。

    在素材收集过程中,要注重素材的真实性、多样性和典型性。真实性是散文的生命,能赋予作品可信度和感染力;多样性则能丰富文章的层次和维度,避免单调乏味;典型性则能使素材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以小见大地反映出普遍的生活哲理或人性特征。同时,要养成随时记录素材的习惯,无论是瞬间的灵感闪现、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偶然听闻的故事,还是瞬间捕捉到的自然景象,都应及时整理归档,以备创作之需,成为日后创作的珍贵素材。

    三、受众定位:契合读者的心灵与期待

    明确作品的受众群体是创作动笔之前的重要考量因素。不同的读者群体具有不同的阅读兴趣、文化背景和审美需求,因此,创作者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的特点来调整写作风格和内容深度。对于年轻一代读者,尤其是在快节奏生活中成长起来的都市青年,一些富有青春活力、情感真挚且语言时尚的散文往往更具吸引力。

    像刘同的散文作品,他以自身的成长经历、职场感悟和青春困惑为素材,用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语言与读者分享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充满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对友情的珍视呵护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感悟,这种贴近年轻人生活实际和心理状态的写作风格,使得他的作品在广大青年读者中拥有极高的人气。

    比如丁立梅的散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中的平凡之美,从街头巷尾的花开花落、市井百姓的烟火人生到人间的亲情、友情与爱情,文字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广大读者的心田。她的作品定位清晰,旨在满足大众读者在忙碌生活中对美好情感与温暖故事的渴望,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生活的温馨与希望,从而获得心灵的慰藉与放松。

    而对于具有较高文学素养和文化品味的读者群体,那些在思想内涵、文学技巧和文化底蕴上更为精深的散文则更能满足他们的阅读期待。如张承志的散文,他常常将宗教文化、民族历史与个人的精神探索融为一体,运用深邃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叙事方式,深入探讨生命的意义、信仰的力量以及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命运归宿,其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哲学思辨色彩,为读者提供了一场精神上的盛宴和思想上的深度启迪。在受众定位过程中,创作者务必避免定位模糊不清,导致文章风格与内容游离于目标受众的兴趣范围之外,从而使作品失去应有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像张炜的散文,他常常在作品中融入对历史文化、社会现实、人类命运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运用丰富的象征、隐喻等文学手法,文字富有张力与深度,这类散文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与文学鉴赏力,满足他们对精神世界的更高追求。

    四、风格确定:塑造独特的文学个性

    风格犹如人的气质,是作品区别于其他同类作品的显著标识。它是创作者个性、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在文字中的综合体现。在动笔之前,创作者需要根据自身的文学素养、创作习惯以及文章的主题和素材,确定一种独特而适宜的写作风格。

    例如,迟子建的风格温婉细腻、清新自然,她以女性特有的敏感与柔情,描绘着东北大地的四季变换、民俗风情以及人间的悲欢离合。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她用如诗如画的语言讲述鄂温克族一个家族的百年沧桑,将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河流山川描绘得如梦如幻,将鄂温克族人民的生活习性、宗教信仰、情感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之情,一种宁静而深邃的美。

    例如,简媜的散文风格空灵而富有诗意,她善于运用优美华丽的辞藻、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独特的意象构建来营造一种如梦如幻的文学氛围。在《水问》中,她以水为线索,将爱情、生命、历史等元素与水的各种形态和特性相融合,“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这样充满诗意与哲理的语句在文中俯拾皆是,使整个作品弥漫着一种凄美而深邃的气息,读来令人沉醉其中,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文学美感。

    而王小波的风格则独树一帜,充满幽默诙谐与犀利深刻。他以独特的视角和大胆的笔触,对社会现象、文化传统和人性弱点进行剖析与批判,在看似荒诞不经的叙述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对自由、平等、理性的不懈追求。如《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通过描写一只敢于反抗命运、追求自由的猪的故事,以幽默的语言讽刺种种禁锢和人们的麻木顺从,让读者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对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进行深刻反思。

    而冯骥才的风格则更偏向于朴实真挚、富有生活气息与文化底蕴。他在描写天津的地域文化、民间艺术以及市井生活时,用简洁明快而又饱含深情的文字,将那些即将消逝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记忆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如《俗世奇人》,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民间小人物形象,展现出天津卫独特的地域风情和人文精神,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风格确定过程中,创作者应保持风格的连贯性和一致性,避免在一篇文章中风格杂糅、飘忽不定,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作品独特的文学魅力和个性特征。

    五、结构规划:搭建稳固的行文框架

    合理的结构安排能够使文章层次分明、逻辑严谨,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表现力。结构形式丰富多样,创作者可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表达需要灵活选择。一种常见的结构方式是总分总式,即文章开头提出主题或观点,中间部分通过若干个分论点或事例进行阐述和论证,结尾再对全文进行总结升华。

    例如,毕淑敏的《我很重要》一文,开头以强烈的情感表达“我很重要”这一主题,接着从生命的诞生、亲情的维系、友情的支撑、事业的成就等多个方面详细阐述“我”之所以重要的原因,最后再次强调“我很重要”,并呼吁人们要珍视自己的生命价值和存在意义,这种结构使文章条理清晰、主旨明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另一种结构形式是并列式,即将文章的内容按照并列的关系分成几个部分,分别进行描述或论述。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的多篇文章,常以不同的文化遗址或历史事件为线索,将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对人物故事的叙述等并列呈现,每个部分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对某一地域文化或历史现象的深度解读,使文章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开阔的视野。在结构规划时,创作者要避免结构松散、条理不清,确保各部分之间过渡自然、衔接紧密,使文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行云流水般顺畅自然。

    六、视角选择:开启多元的叙事窗口

    视角的选择决定了叙述方式和情感基调,如同相机的镜头,影响着读者对文章内容的感知和理解。作家在创作时常常运用多种视角来丰富文章的表达效果。

    第一人称视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它能够使作者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想法,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例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内心独白为视角,讲述了自己在双腿瘫痪后与地坛公园的不解之缘,以及在地坛中对生命、母爱、命运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感悟。读者通过作者的第一人称叙述,仿佛能够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与他一同感受那份痛苦与挣扎、希望与坚持,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除了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也被广泛运用。第三人称视角具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和客观性,能够全面地展现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如李娟在《我的阿勒泰》系列散文中,多采用第三人称视角来描述阿勒泰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牧民生活。她以一个旁观者和记录者的身份,细腻地描绘了阿勒泰的自然风光、牧民们的日常劳作、民俗文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质朴情感,使读者能够从一个更为宏观和客观的角度去领略阿勒泰的独特魅力,感受那片土地上生命的坚韧与美好。

    在视角选择时,创作者要根据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需要,合理选择视角,并避免在文章中频繁切换视角,以免造成读者阅读体验的混乱和困惑。

    七、情感酝酿:点燃文字的情感火焰

    真挚而浓烈的情感能够赋予文章强大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在动笔之前,创作者需要深入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源泉,对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精心酝酿。

    例如,冰心的散文始终洋溢着一种对母爱、童真和自然的赞美之情。在《寄小读者》中,她通过一封封写给小读者的信件,将自己在异国他乡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与对母亲的思念、对儿童纯真心灵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融为一体。她用细腻温柔的笔触,如涓涓细流般倾诉着内心的情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被一种温暖而纯净的情感所包围,感受到母爱的伟大、童真的美好和自然的神奇。

    例如,席慕蓉的散文常常饱含着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她出生于内蒙古,后来旅居他乡,但故乡的草原、河流、亲人和童年的记忆始终萦绕在她心间。在创作关于故乡的散文时,她将这种对故乡的思念与热爱之情在心中反复回味、沉淀,如《乡愁》一文中,她通过对故乡景物的回忆、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怀念以及对故乡亲人们的思念等多方面情感的细腻抒发,将那种浓郁的乡愁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使每一位远离故乡的读者都能在文中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份乡愁共鸣,感受到情感的强烈冲击与心灵的慰藉。

    在情感酝酿过程中,创作者要避免情感的虚假和做作。情感应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和内心感受,并且要与文章的情境相契合,做到自然流露、恰到好处。不能为了抒情而抒情,而是要让情感成为推动文章叙事和思想表达的内在动力,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与变化,进而引发自身情感的共鸣与触动。

    八、语言锤炼:雕琢精美的文学语言

    优美、精准、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够使文章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当代散文家们无一不重视语言的锤炼与打磨。

    例如,林清玄的散文语言清新淡雅、富有禅意。他常常运用简洁而富有意境的文字来表达深刻的人生哲理。“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这样的语句简洁明快,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哲理,通过对语言的精心雕琢,他将佛教的禅思与生活的感悟巧妙地融入到文字之中,使读者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文字的优美,又能获得心灵的启迪与精神的升华。

    例如,余光中的散文语言典雅华丽、富有诗意。在《听听那冷雨》中,他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优美的词汇和灵动的句式,将雨景描写得淋漓尽致,“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这段描写通过叠词的巧妙运用和长短句的交错搭配,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音韵美感和朦胧意境,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冷雨的淅沥与惆怅。

    而贾平凹的散文语言则质朴平实、富有生活气息。他善于从民间汲取语言养分,将方言俗语、民间谚语与文学语言相结合,使文章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在语言锤炼过程中,创作者要注重词汇的积累与创新,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句式变化,避免语言的平淡无奇和陈词滥调,使文章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

    九、开头设计:奏响引人入胜的序曲

    一个精彩的开头能够瞬间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为全文奠定良好的基调。

    例如,张晓风的《敬畏生命》开头写道:“那是一个夏天长的不能再长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的一个湖边。我起先是不经意地坐着看书,忽然发现湖边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有些飘到草地上,有些飘入湖水里。我当时没有十分注意,只当是偶然风起所带来的。”这个开头以细腻的场景描写入手,描绘一个看似平常却又充满神秘色彩的画面,引发好奇心:这些白色纤维是什么?它们为什么会飘散?从而吸引继续阅读下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例如,琦君在《髻》的开头写道:“母亲年轻的时候,一把青丝梳一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白天盘成了一个螺丝似的尖髻儿,高高地翘起在后脑,晚上就放下来挂在背后。我睡觉时挨着母亲的肩膀,手指头绕着她的长发梢玩儿,双妹牌生发油的香气混着油垢味直薰我的鼻子。有点儿难闻,却有一份母亲陪伴着我的安全感,我就呼呼地睡着了。”这个开头从对母亲头发的描写入手,以细腻而温馨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童年画面,瞬间将读者带入到一种怀旧而亲切的氛围之中,引发读者对母亲以及往昔岁月的好奇与情感共鸣,为下文对母亲一生的悲欢离合以及母女间复杂情感的叙述奠定了情感基调。

    还有一种开头方式是设置悬念。如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中的《刷子李》一文开头,通过讲述天津码头的行业规矩和刷子李的传说,设置了一系列悬念:刷子李真的有如此高超的技艺吗?他身上到底会不会出现白点?这些悬念紧紧抓住读者的心理,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在文中寻找答案。

    如毕淑敏《预约死亡》的开头:“我做过许多年的医生,自以为已经看惯了死亡,不动感情了。但当我听到她的噩耗时,还是惊得几乎昏了过去。”这样的开头抛出了一个悬念——“她”是谁?为什么她的死会让身为医生、见惯死亡的“我”如此震惊?这个悬念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促使读者急切地想要在文中寻找答案,从而吸引读者深入阅读下去。

    在开头设计时,创作者要避免开头冗长拖沓、平淡无奇,力求以简洁生动、富有创意的方式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引领他们走进文章的世界。

    十、结尾谋划:留下余音袅袅的尾声

    一个好的结尾能够使文章言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悠长的回味。

    例如,林清玄的《桃花心木》结尾写道:“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这个结尾简洁而有力,既呼应文章开头种树人种树的故事,又通过桃花心木的成长隐喻了人在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时应独立自主、坚强成长的道理,使文章的主题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在读完文章后,对生命的成长和人生的哲理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比如,周国平在《丰富的安静》的结尾写道:“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这个结尾通过引用莎士比亚的名言,对前文所探讨的关于安静与内心丰富的主题进行总结与升华,在读完文章后,对安静的内涵以及生命的真谛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同时也让文章在一种富有哲理的氛围中画上圆满的句号,给读者留下悠长的回味空间。

    另一种结尾方式是抒情式结尾。如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结尾:“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这个结尾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渴望与失落,情感真挚浓烈,将文章中那种暗恋的苦涩与无奈推向高潮,使读者在感受情感冲击的同时,也为作者的深情所打动,久久难以忘怀。

    如宗璞在《紫藤萝瀑布》的结尾:“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个结尾将作者在观赏紫藤萝花过程中所获得的对生命的感悟与重新燃起的生活热情,通过简洁而富有诗意的抒情语句表达出来,既呼应文章开头作者因“焦虑和悲痛”而“停住了脚步”,又使文章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氛围中结束,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力量,给人以鼓舞与希望。

    在结尾谋划时,创作者要避免结尾仓促生硬、虎头蛇尾,应使结尾与开头、正文紧密相连,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有效的总结、升华或情感的自然收束,让文章在一种和谐完美的氛围中落下帷幕。

    十一、标题拟定:高悬醒目诱人的招牌

    一个好的标题能够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主旨,吸引读者的目光,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

    周国平的《灵魂只能独行》,此标题直接点明文章的核心主题——灵魂在人生旅程中的孤独探索。以一种简洁而有力的方式,传达出一种深邃的哲学思考和对个体内心世界的高度关注,使那些对生命意义、精神追求有着强烈兴趣的读者,瞬间被其吸引,渴望在文中找到关于灵魂与孤独、与自我认知相关的答案与启示。

    还有一种以问句形式拟定标题的方式,如梁衡的《为什么要写散文?》,这个标题直接抛出一个问题,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与思考。读者会想要在文章中寻找作者对于写散文的意义、目的等问题的答案,这种标题能够有效地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引导读者深入探究文章的内容。

    在标题拟定过程中,创作者要避免标题过于晦涩难懂,让读者望而却步;同时也要防止标题太过直白简单,缺乏吸引力和想象力。一个成功的标题应当在准确传达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各种文学手法,如比喻、象征、双关等,以增强其艺术感染力和独特魅力,使它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高悬于文章之上,熠熠生辉,吸引读者前来探寻其中的文学宝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