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名医脉诊手法论述

 山下白鱼 2024-12-25

​古人在那个医疗条件匮乏得年代,诊断基本靠四诊合参,也就是望、闻、问、切,四诊得准确性除了古代医务人员得悟性外,很大程度依赖于师承水平的高低和自学经验,因为古人没有什么学术讨论会,所以同一病人得脉象,每位名医的解读也就不甚相同,所以治疗也就略有不同,但脉诊得基本理论和方法还是有一定共识得,否则治疗上南辕北辙。下面探讨下古人得脉诊指法,诊脉的指法是指医生诊脉的操作方法,正确运用指法可以获取比较丰富的脉象信息。诊脉指法要领概括地说为三指平齐、中指定关、以指目按脉脊,以及举、按、寻、推、总按、单诊等指法。三指平齐是指诊脉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手指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呈45度左右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指目即指尖和指腹交接棱起之处,与指甲二角连线之间的部位,形如人目,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指目便于推移,以寻找指感最清晰的部位,并调节适当的指力。如脉象细弱时,手指着力点可偏重于指目前端;脉象粗大时,着力点偏重于指目后端。指尖的感觉虽灵敏,但因有指甲,不宜垂直加压。以诊脉时三指平按或垂直下指都是不合适的。指目部位指并齐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在关前(远心端)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近心端)定尺。正常人寸、关、尺三部脉象的脉位深浅和脉力大小略有不同,因此,医生诊脉时按寸关尺的手指应该相对固定,有利于熟悉和掌握正常人三部脉象的各部特征,然后才有可能敏锐地觉察脉象的异常变化。切脉时还要注意布指的疏密,布指要与患者手臂长短和医生的手指粗细相适应。病人的手臂长或医者手指较细者,布指宜疏,反之宜密。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一般多用"一指(拇指或食指)定关法",而不细分寸、关、尺三部。常用指法有举、按、寻、循、推等,兹将常用指法介绍于下

1.举法 是指医生的手指用较轻的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象。用举的指法取脉称为"浮取"。

2.按法 是指医生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用按的指法取脉称为"沉取"。医生手指用力适中,按至肌肉以体察脉象的方法称为"中取"。

3.寻法 寻是寻找的意思,医生往往用手指从轻到重,从重到轻,左右推寻或在寸关尺三部指指交替,细细找寻脉动最明显的部位,或调节最适当的指力,统称寻法,以捕获最丰富的脉象信息。

4.循法 即用指目沿脉道的轴向上下指指相移的诊脉法,以体会脉动应指范围的长短和脉搏来势的虚实。

5.推法 推为推动、移动的意思,推法即指目对准脉脊后,顺应脉搏的动势,左右内外微微推动,以进一步体会脉率快慢,了解脉搏的力量和趋势。

6.总按 即用三指同时用力诊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等。总按时一般指力均匀,但亦有三指用力不一致的情况。

7.单诊 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平息是要求医者在诊脉时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率。平息的主要意思有二:一是以医生的一次正常呼吸为时间单位,来检测病人的脉搏搏动次数,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正常人呼吸每分钟16~18次,每次呼吸脉动4次,间或5次,正常人的脉搏次数为每分钟72~80次,由此可见,凭医生的呼吸对病人的脉搏进行计数的方法是有价值的。另一方面,在诊脉时平息,有利于医生的思想集中和专一,可以仔细地辨别脉象。在诊脉时最好不要参入问诊,避免患者由情绪的波动引起脉象变异等。诊脉时病人的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充分伸展,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如果是侧卧,下面手臂受压;或上臂扭转;或手臂过于高或过于低,与心脏不在一个水平面时,都可以影响气血的运行,使脉象失真。《医存》说:"病者侧卧,则在下之臂受压而脉不行;若覆其手,则腕扭而脉行不利;若低其手,则血下注而脉滞;若举其手,则气上窜而脉弛;若身覆则气压而脉困,若身动则气扰而脉忙。"因此,脉诊时必须注意病人的体位,只有采取正确的体位,才能获得比较准确地指感。诊脉时间 诊脉的时间,以清晨(平旦)未起床、未进食时为最佳。由于脉象是一项非常灵敏的生理信息,它的变化与气血的运行有密切关系,并受饮食、运动、情绪的影响。清晨未起床、未进食时,机体内外环境比较安定,脉象能比较正确地反映机体的基础生理情况,同时亦比较容易发现病理性脉象。《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指出清晨是诊脉的理想时间。但这样的要求一般很难做到,特别是对门诊、急诊的患者,要及时诊察病情,就不能拘泥于平,但必须要让病人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片刻,以减少各种因素的干扰,这样诊察到的脉象才比较真实。每次诊脉的时间至少应在1分钟以上,一则有利于仔细辨别脉象的节律变化,再则切脉时初诊和久按的指感有可能不同,对临床辨证有一定意义,所以切脉的时间要适当长些。

正常脉象是指正常人生理条件下出现的脉象,亦称为"平脉"。平脉是正常生理功能的反映,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和范围,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两种脉象。如健康人的脉象,随年龄的增长而产生形态变异,年轻人脉象多带滑,老年人脉象多变弦,所以,滑、弦都可以是相应年龄组的平脉。同一个人在不同季节或昼夜,脉象亦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尤其人体在受外界条件刺激下产生生理性调节时,脉象的变化更为明显,当然,这种变化往往是暂时的、可逆的。在疾病过程中见到平脉,表明病情轻浅,正气未伤,预后良好,或为邪去正复的征兆。正常脉象的特点:正常脉象的主要特点是:一息四~五至,相当于70~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和有力关尺部均触及,沉取不绝。这些特征在脉学中称为有胃、有神、有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