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6岁孩子拖拉不自律,内收不自信,想做不执行,应付学习没动力……若要“根治”,根源就在内驱力和心能量! 我是一名内驱力教练,主创“五感内驱力”法,最大特点是“落地”,消除“知道但做不到”通病,使孩子自律自信有动力。众多家长见证有效! 没人怀疑你“为孩子好的初心”,但我要质疑你“对孩子好的方式”! 就像下面这些,你本是想对孩子好,但其实是在“伤害”他。 “你以为我想这样做呀! 问题是如果不……,他就……”
这些理由,听上去很有道理!不过…… 其实很有可能都是你的“自以为是” 就拿第一条来说,很多人以为“只有不断提醒孩子做得不好,做得不足的地方,孩子才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才会知错改错,才能提升进步” 没错,确实会有一定提醒作用,但问题是,你有没有想过造成的影响,以及实际的根源是什么? 至少第一点,给孩子带来的感受很糟糕! 因为它会让孩子每天看到到自己做不好的地方,焦点放在自己不足的地方,并且被无限制地放大,慢慢就会有“自己确实不行”的想法,不自卑才怪呢! 你设身处地一下,如果你每天上班或去工作,接受的到都是领导或上层的批评或不满,你自己什么感受? 不要那么肯定地跟自己说“我没关系呀”。如果一两次或几次,确实可能你没有什么感觉,但若是长期被说,我敢说你肯定受不了,是个正常人都受不了,而且你看到上面的人就莫名地不喜欢,就想躲,想逃,想远离,不是吗! 然后第二点,你确定真的是“缺点”? 这个可能深一点,事实上就是,你所认为的孩子的缺点,可能根本就不是缺点,只是你自己这么认为而已,换个角度或者换成其他人,并不这么看。
换句话说,所谓“孩子的缺点”,其实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你自己的问题。 还有第三点,缺点不是不能提,错误不是不能指出,它往往取决于你的方式。 尤其有两个关键点一定要注意: 一个是“度”的把握,就“好坏”比例问题,一般来说,说孩子的好一定是占大比重。 一个是表达方式,没必要总是光秃秃或者血淋漓地指出不足,一定要注意给对方的感受。 - 不要说“这我知道”,只要没有做到或不是体会,就等于“不知道”……读下面文章,针对性地帮你“教育落地”和“做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