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168号心灵树洞 2024-12-27 发布于湖南

第1章-故事简介

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如今却一反常态地郁郁寡欢。他一个人躲在屋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朋友们非常担心他,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在10次心理咨询中,蛤蟆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为了向大众读者普及心理学知识,告诉大家心理咨询是怎么一回事,作者借用了英国文学经典《柳林风声》的故事主角,让蛤蟆先生和他的朋友们再次登场,演绎了这个关于心理咨询的故事。读者犹如亲临现场,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见证疗愈和改变的发生。

这本书里,作者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了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让读者看到童年经历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

第2章-整个人都不太好

1.分寸感很重要

天气这么闷,鼹鼠决定出门走走。老实说,他和河鼠的生活不说令人厌烦,至少也让他焦躁。可就连这种想法也会使他感到内疚。难道不是河鼠和他交朋友,帮助他从了无生趣的老宅子里走了出来,介绍他认识了一群欢乐的小伙伴?他们是多好的朋友,又一起经历过怎样的奇遇啊!

可是,可是……鼹鼠很难确切地说出他的感受,只知道这一切都和他自己有关。事实上,息息相关!他感到几乎没法做他自己,因为他总活在河鼠的影子里:要是他们去划船,河鼠总会说鼹鼠划得不对,比如拿桨的姿势错了;等把船停好了,河鼠又会检查缆绳,确保鼹鼠系对了绳子,还雷打不动地非要把绳子在柱子上再绕一圈。

即便拥有了河鼠这般的友谊和善意,鼹鼠还是不满意。宁愿河鼠不要总这么能干,能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去尝试,哪怕做错了也没关系。

抑郁的是蛤蟆,看过柳林风声再来就能理解每个人的性格了,之前因为这段描写对河鼠有点意见,但是看完柳林就发现河鼠不是故意去贬低别人他说出那些话也不是为了取乐,是真的担心朋友为朋友好,当然他这种没边界感的行为有时冒犯到别人,但是如果能理解到他行为背后的动机就不会对他那么生气了,柳林里有一段鼹鼠对河鼠情绪爆发的描写,河鼠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问题也立马想办法解决,照顾了鼹鼠的情绪,河鼠还是一个值得深交的好朋友,只是他也有普通人的小缺点罢了。

2.抑郁的世界

鼹鼠用力一拉,后门出乎意料地开了。屋子里面是他从未见过的有史以来最悲伤的蛤蟆。蛤蟆的大眼睛半睁着,神色黯淡。“你好,”蛤蟆说话了,“有点儿乱,抱歉了,可我现在整个人都不太好。”说完,便放声大哭起来。

鼹鼠很有爱,不忘记去看蛤蟆,环境描写蛤蟆心灰意冷,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和色彩,仿佛看不到光,一片漆黑。当一个人压抑久了就会变成抑郁症。

第3章-挚友前来相助

1.世界没那么多观众,大胆做自己

那时,獾对蛤蟆的打扮不屑一顾,说他穿的是奇装异服,所以没有哪个自尊自爱的动物会愿意跟他站在一起。可獾错了。鼹鼠觉得,相比自己身上一成不变、沉闷的黑色吸烟服,蛤蟆衣着明快,简直是风度翩翩。

鼹鼠意识到,蛤蟆现在脏兮兮的样子背后,是精神和内心经历的重大变化。

不管做出怎么样的选择 总会有质疑的声音 不要去在意别人的看法 遵从自己的内心 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2.减少命令的语气朋友家人都一样

“鼹鼠,听听这个!”他用命令的口气说道。“河鼠,你不是又在看小广告了吧,啊?”鼹鼠昏昏欲睡地回答。

河鼠平时在各方面都周到,渐渐的下意识就形成了这种对鼹鼠说话用命令的语气,在外人眼里河鼠是对鼹鼠很帮助周到的朋友,这种命令即使在鼹鼠眼里是不高兴,可是别人却会指责鼹鼠。人都是不喜欢被命令的,所以在平时一定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事情,那样用命令的语气讲话她们会不会厌烦和讨厌。

3.人好像都有两面性

獾呀,河鼠说道,“真想不到!我还以为你在家里睡——话说一半他打住了。我是说工作。

“是这样,”獾说,“可这里有些工作要做。事实上,是关乎一个计划申请。作为一名区议会议员(獾重点强调了后面这几个字),

河鼠擅长交际,情商较高,人好像是不是都有两面性,对熟悉的人和亲人是一副面孔,对不熟悉和领导又是另外一副面孔。是的,人都有两面性,对不熟悉的人会小心翼翼,对熟悉的人就会口无遮拦(除非对方有过人之处,而刚好对方的过人之处你最在乎。灌,的性格非常的自恋,极度自信。

4.讨好型人格

蛤蟆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我就不赘述了,可他骨子里是软弱、不安分的。一直以来,总有朋友给他忠告良言,明确告诉他该做什么。可一旦少了这些朋友在身边,他便由着自己的性子,被愚蠢、病态的念头牵着鼻子走。

我喜欢交朋友但是在背后我总是很懦弱觉得自己总不如别人,讨好型人格,精神内耗,阳光型抑郁。消遣的朋友一生中可能会有很多,但会心的朋友是可遇不可求的。好朋友是坏情绪的梳理者,是点燃黑夜里的一束光。

第4章-初见咨询师

1.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蛤蟆的朋友们先是精心照料了他,接着鼓励他,然后严正告知他必须振作起来。最后,他们把蛤蟆将要面临的凄惨前景讲得明明白白,用能言善辩的獾的原话说,这些坏事都会降临,除非蛤蟆“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然而这些对蛤蟆都没用。他尽其所能地回应朋友们,可那只曾经充满活力的蛤蟆不见了。以前的他可是急切地要反驳朋友的好心劝告的,如今,原来的蛤蟆连个影子都不剩了。他依旧悲伤忧郁,朋友们越是细致地劝说他该怎么做,他就越是悲伤忧郁。

“听着,蛤蟆,这一切必须到此为止。我们都在努力帮你,可你似乎并不想(鼹鼠敏锐地觉察到,蛤蟆不是不想,而是没法)帮自己。现在只剩下一个法子:你必须接受心理咨询!”

一阵惊愕的沉寂,连蛤蟆都直了一下身子。在场没有谁真正清楚心理咨询意味着什么,只知道这是针对经历过严重或可怕事件的人们进行的一项神秘的活动。

关键还是靠自己,道理都懂但实际做起来很难,有时情绪莫名低落,控制不住自己,就像睡觉其实有时什么都没有想就是睡不着或者睡着突然就醒了,有时真想自己大脑有个开关键,晚上睡觉一按关闭键立即就睡多好,谁都不会想着去看心理医生,因为一看心理医生就代表着自己有问题,谁会愿意承认自己心理有问题呢。

2.像极了两代人的代沟

河鼠骨子里还是有点儿保守,他说:“你当真认为蛤蟆有那么糟糕?我是说,你不觉得心理咨询这东西,现在有点儿成了赶时髦?看报纸上写的,好像现如今每个人都在接受心理咨询。我那个年代,人们心里不舒服,就给他们几片阿司匹林,说不定更管用。”

从前不健康大多为生理上的疾病,而近年来心理上的疾病越发频繁,但又胆怯,怕被世俗的眼光所嘲笑,所议论,而不敢去正视自己的问题,耽误治疗。河鼠是老一辈父母辈的人设,只在意物质不在意精神。很典型的一段父母与孩子的对话,孩子:妈妈我压力大,我想去看心理医生,父母:这么小的年纪就压力大?在我们那个年代,这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

3.心理咨询

如果蛤蟆连我的忠告都听不进去,他的健康状况一定是十分糟糕。蛤蟆,我知道你有时很固执,可你看上去确实需要某种帮助。说起来让人吃惊,这种帮助是朋友们都没法给你的。紧急状况需要紧急办法,我们必须试试咨询!”

就这样,在朋友们的一连串电话联络、约定日期、施压恳求之后,蛤蟆来到了一个叫“苍鹭小筑”的大房子。

可心理咨询要遵循自愿啊,朋友的好心也要适度,要让蛤蟆自己打心底里自己愿意去咨询,而不是施压让他去。如果蛤蟆一直不愿去,会害了自己,这时候就需要有真正的好朋友去引领自己一个正确的方向。人往往是这样的,在相对崩溃的心理环境下,是没办法思考或者说去完成自我救赎的,确实需要外力的推动,朋友的帮助,至少是一个不错的契机。

4.讨好型人格

蛤蟆说:“我来这儿,是他们让我来的。他们从报纸上看到了你的名字,说我需要咨询。现在我准备好听你的。不管怎么做,只要你觉得是最好的,我都会照办。我知道他们都是为了我好。”

蛤蟆是有一些讨好型人格的,哪怕自己生病了,哪怕自己还没准备好,但是“朋友让我来的”“朋友们觉得这样对我好”所以他来了。外在动力推动蛤蟆就医,但是他的内心并没有做好准备。我觉得,其实蛤蟆这么说,只是字面意思,他现在伤心难过,是没有想法的,是因为他自己也想变好,所以才能够接受朋友的建议,如果他不想改变,他有一万种方法可以不来。我感觉他没有抱怨,只是陈述事实,并且认识不到自己也想改变现状。

其实有时候也真的需要不同圈子的人指点或点醒,可能别人的观点加上自己的想法,再多一点时间慢慢的都会走出来。好不好自己知道呀!阅历增加的同时对于事物问题的判断力也在增加,听取经验教训而不是顺从。很多时候别人再怎么说都没有用,得自己心里过那个坎才行。

心里知道别人是为了自己好,强迫自己去做,是没有办法痊愈的。阅历增加的同时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也在增加不要一味的顺从。永远不要以“我是为你好”来规劝别人做什么,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伤害。

有时候我们总觉得是为了别人好,从而想让别人听我们的,这其实是自己的自恋在作祟,背后是想控制别人,而对方感受到了这种控制,所以对这种好意会很反感。

5.爱人先爱己

咨询师在椅子上挪了一下身体。“那么,谁是我的来访者?是你,还是他们?”蛤蟆不是很明白。“你看,”咨询师说道,“你的朋友们想让我给你做咨询,以便减轻他们对你的担忧。你似乎也想得到帮助,为的是让他们高兴。所以依我看,你的那些朋友们才是我真正的来访者。”

是“蛤蟆”来咨询,但是蛤蟆只是为了让朋友们高兴,反而把自己排在第二位,爱别人的时,别忘了爱自己,蛤蟆的心里如此严重,第一时间还是照顾朋友们,要学会爱自己,关心自己,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我理解的意思是,你完全依靠朋友来解救,而心里上的治愈往往是靠自己获得。朋友们千方百计的想法子拯救你,其实是徒劳的,起决定作用的是你自己。你自己不解决问题只会让朋友们担心你,反过来你为了不让朋友们担心而做朋友希望你做的事,然而这事又是徒劳的。

很多时候总是会优先考虑别人的感受而往往忽略了自己真实的想法。“他们想让我来”所以我来了,但“我真的想来吗”却被忽略的很干净。一个意思是爱人先爱己,另一个是心理病患者的产生多半是身边有人生了病。

感觉有些时候就是为了别人而活,工作是领导安排的,做不好害怕领导批,工作过程需要跟同事一块协作,做不好怕同事不高兴,原生态家庭一直都是顺从家长的意愿,结婚后还要照顾好妻子和孩子。。。。

蛤蟆为了不让朋友担心,让他们高兴,自己似乎也想来寻求帮助,便顺从她们的意愿来做心理咨询。在我看来蛤蟆似乎把朋友放在了第一位,自己反而排在其次,做事情首先考虑的就是做这件事情朋友们会不会感到高兴,会不会感到不开心,并没有把自己的感受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我并不喜欢这样,虽然我们有时候做事情需要首先考虑他人的感受,但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先考虑一下自身,若你自己都不快乐,又如何为身边人带来快乐,并且长此以往,你会很在意别人的感受,在意别人的言语,而迷失自我,陷入困境。

6.自愿的心理咨询才有效果

“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所以这就意味着,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合作。

咨询师接过了所以蛤蟆先生的“刀”,就像《动物行为》中狗狗心理咨询师接到了来访者猩猩扔出的棍子一样,来访者打开心扉,理解咨询的意义,愿意自觉与咨询师展开内心的交流。

大部分心理咨询会选到上午或者中午,因为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周围的环境会让咨询者感觉到情绪影响,比如说晴天的时候咨询效果会较好于阴天,不下雨时会较好于阴雨天,当人的情绪感受不正常时周围的一切都可能会影响到内心的感受。上午和中午一般是人在一天中活力与能动力最强的时候,选到上午咨询更有利于用环境帮助受助者。

上午是比较好的时间,因为一般来说抑郁症患者在早上的症状最轻,晚上的症状最重。心理咨询时长一般维持在50分钟左右就合适了,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视情况而定,不同人群也有不同的咨询时长,一般一周一次或者两次比较合适。

现实生活中咨询是以时间收费的,价格对大多数人来说也是高昂的,然而咨询往往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一次两次就可以结束,相反.这个过程是持久的,也许几个月,也许几年。

7.三思后做决定,为自己负责

蛤蟆不常做三思后的决定。他要不就在冲昏头脑时做决定,以致追悔莫及,就好比以前他就有过一次,一眼相中别人的汽车,居然就不管不顾开走了。要不,他就照旁人说的去做,那个“旁人”通常是獾,结果就是让自己感到无比悲惨。他倒是挺愿意去问明智的河鼠,“鼠儿,你觉得我该怎么做?”因为这么一问,责任就从他的肩头卸下了。

当你询问别人的意见时,你心里其实已经有答案了!心里不是没有答案,是没有承担这个选择导致的结果的勇气,每一个犹豫不决的决定背后,都是不想为这个决定的后果买单。

作为朋友,最好只给朋友建议,取不取决这个建议在于她自己,我们也不要过分参与,去决定别人的人生和想法。

同样的问题 我也不喜欢自己拿主意 总是提出想法然后把问题抛出去 让其他人做决定这样就不用担心自己做的决定不好是不正确的。但是有没有一种可能?他不想承担责任,是因为,所有他自己作出决定,需要承担责任的事情。都会有人去指责其中不好的地方。如果他听从了别人的意见,一来,如果结果总体是成功的,皆大欢喜,周围的人也不会去指责他;二来,即使是失败了,其他朋友出于是这个朋友想要帮助别人才提出意见,也不会去指责这个朋友,还有这个实施者。而这个提出意见的朋友因为是自己的建议也不会去说实施者。所以他承担的责任才好像变得小了。所以时间长了,他的潜意识里就会形成,自己根本做不好决定的想法。

突然被惊到:把问题转移给别人,其实也是在转移责任。本质上是逃避,因为对一件事无法掌控它的发展和结果,就会害怕自己抉择带来的不确定性后果。

我不想担任什么核心的人员,并且不想去跟别人说话的时候去引导意见,因为我觉得如果事情朝不好的方向发展的话,会让我觉得非常的内疚,所以经常用一些话术去让别人做决定,这样事情的结果我不需要承担责任,而且经常宽慰自己,我是在给别人机会,给别人成长的空间。这其实是一种病态的思想,我知道是错的,但是我没有办法去避免这种思想。

第5章-抑郁的原因

1.对任何事情提不起兴趣

随后的一周,蛤蟆觉得日子过得特别慢。他无精打采,总是很早就醒,脑袋里还常常出现悲哀、病态的念头。在悠长的白天里,他通常感觉好受些,可一到晚上,他就开始焦虑起来。他强迫自己每天都要去散步,可即使沐浴在冬日暖阳里,他所看到的一切也都像黑白照片一般,失去了往日的色彩。在这些事结束后,蛤蟆便精疲力尽地上床休息,却在凌晨三点就早早醒来,辗转难眠,一直到清晨。

孩童瓜果蚊虫都很热闹,也都与你无关,叫做孤独。内心的颓唐给世界加了滤镜,你所看到的都是那层镜片后的东西,过滤了阳光的五彩斑斓。

有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总达不到一定的高度,明明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在你无能为力,时候它就是很难,就会开始怀疑自己。渐渐地去强迫自己去做些什么,还是达不到自己的标
准,也许就该让它随风而去,时间也会慢慢治

愈一切。最后的结果也不会太坏。

《而已集·小杂感》,完整的句子是“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这句话表达了鲁迅对于人类情感隔阂的深刻感悟,暗示即使在同一环境中,每个人经历着各自的喜怒哀乐,而这些情感并不相互理解和共鸣,有时甚至表现为相互之间的吵闹和冲突。

和我好像啊,虽然开心不起来,但是如果朋友在身边的话,自己就会假装很开心,配合他们开玩笑之类的,但是社交结束后,自己并没有得到快乐,反而会感觉很累...

有人打破沉默伸开援助之手,讨好型人格是不会让他失望的,但是心情波澜也就只能维持那一小下。

焦虑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太闲了,没有事做,但凡有工作也不会如此。也不是,我焦虑是因为太忙太卷,想要休息却又不敢。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也不管你眼里有活没活,事情一件接一件的来,怕的不是干活,而是怕干都干不完没有尽头。

人有两种极端。一种是太忙了,倒头就睡,休息时间太少了,日复一日就垮掉了,就辞职。另一种是太闲了,无所事事,想的太多了,日复一日就废掉了,就焦虑。

2.必须造成的事情只能靠自己

可要说蛤蟆从第一次面谈中学到了什么,那一定是这个道理: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蛤蟆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他最好尽快“长大成人”。

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自己才能完成。的确如此,就比如一个人如果自己不想改变,别人谁都改变不了他,只有他自己发自内心的想要改变才能改变。所以我想说的是,放下助人情节,不要想着去改变任何人,也不要想着别人来拯救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