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网络 王孙满对楚子 楚子楚子:楚庄王。楚是子爵,但自称王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雒(luò)同“洛”,洛水,观兵观兵:检阅军队以炫耀武力于周疆疆:边境。定王使王孙满王孙满:周大夫,周共王的玄孙劳(lào):慰劳楚子。楚子问鼎鼎:相传是夏禹所铸的九鼎。夏、商、周三代相传以为国宝之大小轻重焉。 楚庄王讨伐陆浑的戎族,于是来到洛水,在周的边界上陈兵示威。周定王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楚庄王问起了九鼎的大小和轻重。 王孙满回答说:“治理天下在于有德,不在于鼎的大小、轻重。从前夏朝刚刚拥立有德之君的时候,描绘远方各种奇异事物的图象,以九州进贡的青铜铸成九鼎,将所画的事物铸在鼎上反映出来。鼎上各种事物都已具备,使百姓懂得哪些是神,哪些是邪恶的事物而对它作防备。所以百姓进入江河湖泊和深山老林,就不会碰到不顺意的事。象山精水怪之类,就不会碰到。因此能使上下和协,承受上天赐给的福分。夏桀昏乱暴虐,九鼎便转移给商朝,历年达六百年。商纣残暴无道, 九鼎又迁到周朝。这样看来,有美好的德行,九鼎虽小,也重得无法迁走。如果奸邪昏乱,九鼎再大,也是很轻的,容易为他人所得。上天赐福有德行的人,也是有最终年限的。周成王将九鼎安放在王城时,曾预卜周朝传国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个期限是上天所决定的。周王室的气运虽然衰落了,但天命还未更改。九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啊。 [ 札记 ] 公元前606年,晋国史官董狐写道,“赵盾弑其君”。这一笔终结了赵宣子专政时代,让赵宣子郁闷而死。另一边,晋国的老对手楚国锋芒毕露,楚庄公结束了韬光养晦的前三年,平定若敖氏内乱,打赢进犯的庸国,再次强势开启了北伐的霸业。
楚庄公这次进攻的对象是陆浑人,作为戎族的一支,陆浑人以强悍善战著称,根据2015年的考古发现,陆浑人成年男性身高普遍达到一米八。陆浑人命运曲折,曾是西北游牧部落,被秦国视为麻烦,后来在秦晋韩原之战后,被秦国强制性迁徙到晋国国内,即东迁洛阳,陆浑人从此聚居于此。在晋国历史上,陆浑人为晋军附属,是晋军的有力支持。晋秦崤之战背后就有陆浑人的出力,即陆浑人首领驹支所言,“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而且“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出自《驹支不屈于晋》),但后来却又被晋国所弃。
楚庄公攻打陆浑人,显然是对晋军的挑衅。但此时的晋军处于内耗,难以对抗,其结果是陆浑人不敌楚人,最后臣服楚国。
楚军行至洛水边,即周朝边境,禁不住陈兵示威,这是楚庄公的高光时刻,他与中原霸主的地位从未如此接近,只要他下定决心,就可以扫荡周朝,而此时的周定王刚刚继位,也指望不上中原诸侯,这是他的“至暗时刻”。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一个“劳”字透露出定王的恐惧。王孙满为周襄王之孙、周朝大夫,曾在晋秦崤之战提前预测秦军必败,由此赢得了周襄王的赞赏。周定王因此倚赖王孙满。
果然是诞生楚辞的民族,楚庄公对王孙满说了一句“周王室的九鼎之大小是轻还是重”?这是一个颇有文学或隐喻色彩的提问。九鼎是周王室权力的象征,九鼎自然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问的,权威性也是指神秘性,无论问什么,周朝都不能回应,所以,这自然是对周天子权威的挑衅和轻慢。楚庄公居然问轻重,其实对周朝充满了一种调戏的情绪。但这又充满了一种特别的想象力,这一问也问出了楚国这一异域蛮族长期游离于中原权力圈外的不羁心态。三百年后,秦武王灭周室,果真去试鼎之轻重,结果鼎重千钧,砸在了秦武王的右脚上,致使秦武王一命呜呼。
考验王孙满的是不能直接说轻重,又要重塑可能被楚庄公破坏的九鼎的权威性。有意思的是,楚庄公问鼎之大小,王孙满回应的是“在德不在鼎”,这表面上是驴唇不对马嘴,但却又点中了楚庄公欲称霸的野心,把一个玩笑的话题转变为“天子权威建立在什么上”的话题,言毕,楚庄王就知道了自己还不到替代周天子的时候。
王孙满指出了九鼎的来源,是应天安民的产物,即“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而九鼎能够从商传承到周的原因是,“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那么九鼎易主的条件应该是”定王暴虐,鼎迁于楚“。很显然,周天子还不至于到这等地步,无论齐晋,都拥周天子权威作为称霸的前提,如若不然,霸主定位难得天下拥戴,即“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