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春秋】之一百二十五: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建回昏乱,虽大,轻也。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公元前606年,鲁宣公三年,兔年(乙卯年)。今年是周定王元年,也是晋成公元年,周王朝的“大哥大”换人了,但人选还出在周王室,因为江山姓“周”;诸侯的“大哥”也要换人了,但人选已经不在晋国,因为“大哥”靠的是实力。综观这一年的天下,鲁宣公在为牛伤牛死无法郊祀而烦恼费神,楚庄王却在讨伐陆浑之戎,借机问鼎中原,在挑战王权方面费尽心机;赤狄和宋国为利益去侵袭他国,周王室和郑国却要面对天子国君的丧葬。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总是在按他的“道”存在着,密不可分又各行其事,强者、弱者各有其生存法则。王孙满在回答楚庄王问周王朝九鼎之轻重时说:“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建回昏乱,虽大,轻也。”意思是,德行如果美善光明,鼎虽然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昏乱,鼎虽然大,也是轻的。九鼎可计量,德行不可量。为人做事、为君持国,德行是立身之本、治国之要,厚德载物,其意义远远大过“问鼎”之轻重。此话让楚庄王深受启发而成就霸业,不知能否给后世人以启迪呢?

        “三年,春,王正月,郊牛之口伤,改卜牛。牛死,乃不郊。犹三望。葬匡王。楚子伐陆浑之戎。夏,楚人侵郑。秋,赤狄侵齐。宋师围曹。冬十月丙戌。郑伯兰卒。葬郑穆公。”

        孔子老先生用59字记载今年7件事,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楚庄王伐陆浑之戎,借机问鼎中原,挑战王权。   

             (一)

            “三年,春,王正月,郊牛之口伤,改卜牛。牛死,乃不郊。犹三望。”

        鲁宣公三年,春季,周王室历法的正月,祭祀上天的牛的嘴受伤了,重新占卜一头年来祭天,这头牛却死了,于是就不祭祀天了,但仍然祭礼泰山、黄河和东海。

        通过此事,我们可以了解春秋时期两个方面的常识。一是关于牛作为祭祀品的选择过程。在郊祀(祭天)之前至少三个月,要通过占卜选择两头“吉”牛,这两头牛在占卜之日后,就称为“牲”了,被养在“涤宫”中三个月,然后才能用于祭祀。现在,第一头牛嘴烂了(似乎是最早的口蹄疫?),用第二头牛来替补,牛又死了。可能是鲁宣公感觉悔气,或者是两头牛有问题后,没有替补“牲”可用了,鲁宣公干脆取消了祭天活动。二是关于祭天的礼制。春秋时期,郊祭是祭天,是大祭祀,而三望(祭泰山、黄河、东海)则是郊祭的一部分,如果不举行郊祭,就不必举行望祭,现在鲁庄公取消了郊祭,却举行了望祭,是违背祭祀礼制的。

        《春秋》用如此多的文字记载此事,是借此讽刺鲁宣公的行事不合于礼制。不合于礼的事情有三:一是与公子遂合谋杀死太子恶和公子视,这可是老爹鲁文公的儿子,自己的堂兄弟;二是鲁文公丧制未除,就急着娶齐国的姜女,这在古代是大不敬,极不孝的体现;三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国君之位,不惜割让国土,拿老祖先的家业送人,把济西田拱手送给齐国,这是不忠。因为有此三件不合于礼的事情,所以老天都厌恶鲁宣公的祭祀,不飨其祀,让作为“牲”的牛有病或死了。而鲁宣公还要违天之意,搞个望祭!

            (二)

           “葬匡王。”

        鲁宣公三年,春季,安葬周匡王。

        周匡王的葬礼,没有派周王室大夫来“乞讨”的记录,这可能是周匡王在位期间注重筹措丧葬费,因此死后安葬不必向诸侯去“乞讨”;也可能是继位的弟弟姬瑜能够合理控制丧葬费,来个一切从简,毕竟弟弟比不上儿子感情深吧!

          (三)

          “楚子伐陆浑之戎。”

        鲁宣公三年,春季,楚庄王讨伐陆浑戎。

      “陆浑之戎”,即陆浑戎,允姓之戎,原来居住在瓜州,即今甘肃敦煌一带。公元前638年,秦国和晋国将其迁到伊川,即今河南洛阳市嵩县及伊川县境。

        楚庄王发兵攻打陆浑的戎人,到达雒(luò,洛)水,在周王朝的直辖地域内陈兵示威。周定王派遣王孙满慰劳楚庄王。公元前627年,这位王孙满在成周洛阳城楼上偷窥秦师并评价其轻佻无礼的那位,距今天已经21年过去了(详见【闲话春秋】之一百零二。今年是楚庄王八年,年轻气盛的楚庄王与智慧通大的王孙满之间有一番对话,这就是著名的《王孙满对楚子》篇,也是“问鼎中原”一词的由来。

        楚庄王问起九鼎的大小轻重如何是国之重器,是王权的代表,是作为中国最高统治者的一种凭证。九鼎是九个三只脚的大锅,夏朝时用当时最贵重的金属青铜铸成,据说每一个鼎代表夏王朝时代的一个州。楚庄王问起九鼎的大小轻重,是想王朝下台,让楚王拥有天下。但王孙满的回答让有尚有自知之明的楚庄王早早地打消了这个疯狂的念头,把膨胀的私欲收敛了一下。

        王孙满回答说:鼎的大小轻重在于德而不在于鼎本身。从前夏朝正是有德的时候,把远方的东西画成图像,让九州的长官进贡铜器,铸造九鼎并且把图像铸在鼎上,所有物像都具备在上面了,让百姓知道神物和怪物。所以百姓进入川泽山林,就不会碰上不利于自己的东西。螭魅魍魉chī mèi wǎng liǎng这些鬼怪都不会遇上,因而能够使上下和谐,以承受上天的福佑。夏桀昏乱,鼎被商朝迁去,前后六百年。商纣暴虐,鼎又被周朝迁来,德行如果美善光明,鼎虽然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昏乱,鼎虽然大,也是轻的。上天赐福给明德的人,是有一定期限的。成王把九鼎固定在郏鄏jiá rǔ,成周洛阳北面的某处高地),占卜的结果是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上天所命令的。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微,天命并没有改变。鼎的轻重,是不能询问的。”(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建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这么尊贵的九鼎,应该是国宝中的国宝,但它的结局却令人匪匪夷所思。又过了400年,到公元前三世纪,周王国最后一任天王姬延,他被称为“羞愧之王”(赧nǎn王)。那时周王室的领地更小,穷困不堪的周赧王姬延靠借债度日,负债累累,无法支持。于是,他就悄悄地把九鼎熔化,陆续出卖还账。等周王国被秦王国灭掉时,九鼎已卖了个净光。

          (四)

          “夏,楚人侵郑。”

        鲁宣公三年,夏季,楚国人入侵郑国。

        郑国不是早早地投靠了楚国吗?现在怎么又被楚国讨伐呢?这得从春天“晋侯伐郑”说起。去年,晋国大夫赵穿在桃园攻杀晋灵公后,晋国大夫赵盾让赵穿到周王室迎接晋国公子黑臀立为国君,即晋成公。晋成公比“只爱养狗”的晋灵公有事业心,准备要在国君位置上好好干一番事业。于是就发兵攻打最不听话的郑国,到达郔地(郑地,今河南郑州市),郑国害怕了,就请求和晋国讲和,晋国大夫士会就到郑国缔结了盟约(“晋侯伐郑,及郔。郑及晋平,士会入盟。”)。

        去年赵盾(赵宣子,宣孟)伐郑遇楚国相救,无功而返,今年终于达成盟约了。晋国和郑国结盟的结果,就是到此次楚国讨伐郑国的直接原因(“夏,楚人侵郑,郑即晋故也。”)。楚国讨伐郑国的真正原因,就是楚庄王想称霸诸侯了,“大哥”的名号很吸引人。

          (五)

          “秋,赤狄侵齐。”

        鲁宣公三年,秋季,赤狄入侵齐国。

        狄人的情况以前已经进行了全面描述(详见【闲话春秋】之一百一十四),这里不再重复。不过,这里是《春秋》首次书写“赤狄”。

          (六)

          “宋师围曹。”

        鲁宣公三年,秋季,宋国军队包围了曹国。

        “帅哥”宋文公即位的第三年,听信武氏的计谋,杀了自己的同胞弟弟须和昭公的儿子(侄子)。估计做完这事就后悔了,于是迁怒于武氏,就让宋国公族戴公、桓公的族人在司马子伯的客馆里攻打武氏,把武公、穆公的族人全部驱赶出国。武公、穆公的族人也不甘示弱,就借用曹国的军队攻打宋国。秋季,宋国军队包围曹国,以报复武氏的叛乱。宋国这些年来,就折腾个不停,不断地发生公室与宗族之间的权力争斗。

          (七)

          “冬十月丙戌,郑伯兰卒。葬郑穆公。”

        鲁宣公三年,冬季十月二十三日,郑穆公姬兰死了。

        人都说虎毒不食子,但郑穆公的老爹郑文公姬捷却把5个儿子都杀了,把剩下的儿子姬兰也被赶到国外去了。在那种“虎毒食子”的恶劣环境下,郑穆公靠春秋第四霸晋文公的支持,靠国内政石癸、孔将鉏(zū)、侯宣多等治力量的接引回国当上了国君(详见【闲话春秋】之一百零一)。郑穆公有病,说:“兰花死了,我也许要死了吧!我是靠着它出生的。”割掉了兰花,郑穆公就死了。这是《春秋左氏传》讲的神话故事吧,我们权却一阅即可。人总是要死的,郑穆公的死,留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世卿政治,这却是值得仔细思考的。世卿政治是春秋时代最显著的政治特点,对后世中央集权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郑穆公姬兰有十三个儿子,除了后来的郑灵公夷和郑襄公坚外,别外有七个儿子的后人在郑国为卿,合称七穆。七穆指郑穆公的七支后裔。这七人分别是子罕、子驷(sì)、子良(公子去疾)、子国(公子发)、子游(公子偃)、子印、子丰。这七人的儿子均以其父的字命氏,分别为罕氏、驷氏、良氏、国氏、游氏、印氏、丰氏,合称七穆。后来的七穆中,出现子展、子西、子产、伯有、子太叔、子石、伯石等掌握郑国政权的世卿(世代为卿大夫)。

        世卿集团的政治之所以被称为世卿制,是因为它本身含有一种较稳定的继承方式,并已制度化。世卿制不同于君权按照君主的意志来确定,亦不同于政权通过卿大夫角逐竞争后由强者掌权。世卿集团由几个利益共存的大家族组成,实行联合统治。为保证各家族利益和权力平衡,世卿集团规定了一定的秩序传递执政权,并以它为依据来分配和组织政治权力。这有点象今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政治。

        郑穆公的一生,最辉煌的事可能就是去年在楚国的支持下打败了宋国,俘虏了宋国主将华元,捞到了不少赎金。人最得意之时,也就是灭亡之始。今年,郑穆公的人生走到了终点。而冬季死,冬季葬,不按“诸侯五月而葬”的礼制,迅速安葬郑穆公,体现出郑国人民并不怎么怀念他们的国君,至少是那些世卿不想在他的葬礼这事上虚耗太久。每个人都来自偶然,象一粒微尘,在滚滚向前的历史洪流中,稍纵即逝,了无痕迹,如此看来,所有的“我执”都意义不大。郑穆公死后,他的儿子郑灵公夷即位。

读点春秋,知点礼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