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来源网络 郑国是夹在晋、楚两个对立的大国之间的小国,外交关系很难处理。郑子家的这篇外交辞令,利用两大国的矛盾,逐年逐月罗列事实,批评晋的苛刻要求,甚至不惜以决裂相警告,终于迫使晋人让步。晋侯晋侯:指晋灵公合诸侯于扈(hù):郑地名,平宋也。 于是晋侯不见郑伯郑伯:指郑穆公,以为贰于楚也。郑子家子家:郑公子归生,字子家使执讯执讯:掌通讯联络的官而与之书,以告赵宣子赵宣子:即赵盾,晋国执政大臣。曰:“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蔡侯:指蔡庄公而与之事君君:指晋襄公,晋灵公之 父。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侯宣多:郑大夫。郑穆公为侯宣多所立,于是他恃宠专权,故说“侯宣多之难”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十一月,克减克减:稍有控制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于执事。十二年六月,归生佐寡君之嫡夷:郑穆公的太子夷,以请陈侯陈侯:陈共公于楚而朝诸君。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蒇(chǎn):完成陈事。十五年五月,陈侯自敝邑往朝于君。往年往年:去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陈、蔡之密迩(ěr):紧密靠近于楚而不敢贰焉,则敝邑之故也。虽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 在位之中,一朝于襄:晋襄公,而再见于君:晋灵公,夷与孤之二三臣相及:来到于绛:晋国都。虽我小国,则蔑(miè):无,没有以过之矣。今大国曰:'尔未逞(chěng):快意吾志。’ 敝邑有亡,无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馀几?’ 又曰:'鹿死不择音通“荫”,引申为庇护。’ 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 不德,则其鹿也。铤(tǐng):疾走而走险,急何能择?命之罔极罔极:没有止境,亦知亡矣。将悉悉:全部敝赋赋:兵以待于鯈(chóu):地名,位于晋郑交界处,唯执事命之。文公二年,朝于齐。四年,为齐侵蔡,亦获成于楚。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岂其罪也? 大国若弗图,无所逃命。”
晋侯不肯接见郑伯,以为他有贰心,暗地里依附了楚国。郑国的大夫子家派通讯官送给书信,在信中告诉晋国的赵宣子说:“我们的国君即位三年,召集蔡侯和他一起侍奉你们襄公。九月,蔡侯来到我国准备出行到晋国,我国因为侯宣多的祸乱,国君因此不能和蔡侯一起朝见你们的国君。十一月,侯宣多的乱事稍稍平定之后,就和蔡侯一起前来朝见你们的国君。十二年六月,归生又辅佐我们国君的太子夷,为陈侯朝见晋国的事向楚国请命,又来朝见晋君。十四年七月,我国国君又前往朝见,来完成陈侯朝晋的事。十五年五月,陈侯才得以从我国前往晋国朝见。去年正月,烛之武辅佐太子夷前往朝见晋君。八月,我国国君又前往朝见。以陈、蔡两国非常接近楚国,却不敢对晋国有贰心,这都是有我国的原因啊。虽然我们一再为贵国效劳,为什么还被认为有罪呢?我们国君在位的时候,一次朝见晋襄公,两次朝见现在的晋君,太子夷和我们几位大臣相继来到绛都朝见。虽然我们是小国,事大国之礼没有超过我们的啊。现在大国却说:'你们没有使我称心快意。’要是这样,我们郑国只有灭亡,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再增加我们事晋国的礼数了。古人有话说:'顾头顾尾,身体还剩下什么地方不顾呢?’还说:'鹿要死了是不会挑选荫凉的地方的。’小国为大国效劳,大国有恩惠,那小国还是懂得报答恩惠的人;大国没有恩惠,那么小国只好是被逼冒险的鹿了。走得太快,就必然要走那些危险的地方,被逼急了还有什么工夫来选择呢?你们的命令没完没了,我们也知道自己终究要被灭亡了。只好集中全部的兵力在鯈等待,就只听您的命令了!郑文公二年,我国朝见齐桓公;四年,替齐国侵占了蔡国,蔡是楚的属国,可是我们也得到楚国的谅解,与楚讲和。小国夹在大国中间,听从强国的命令,难道有罪吗?大国如果不替我们着想,我们就没法逃避你们的命令了。” 晋巩朔巩朔:晋大夫行成于郑,赵穿赵穿:晋卿、公婿池公婿池:晋灵公的女婿为质焉。晋国的大夫巩朔和郑国签订盟约,把赵穿和晋灵公的女婿池做人质留在郑国。 [ 札记 ] 晋灵公在扈会合诸侯,商议平定宋国内乱的事务,原因是宋公子鲍杀了其兄,即宋昭公,他没有会见郑文公,认为郑投靠楚国,对晋国已有贰心。应该说明的是,扈就在郑国的地域,晋灵公在扈大会诸侯,却不召见郑文公,已经明显地表露出极大的不满。此时是晋灵公继位的第十年,那时他还是个少年,国家事务决断,仍需赵盾为之,子家致函赵盾,是相当适宜的,因此子家也就不再绕弯子。但是作为正式的外交文书,陈述的主要对象仍是晋灵公,子家则是郑国的代言人。郑国是夹在晋、楚两个对立大国之间的小国,对晋国要侍奉,对楚国也要周旋,外交关系非常难处。郑国执政大夫子家致函晋卿赵盾,一面陈述郑国国君先前如何屡次朝见晋君,逐年逐月罗列事实,暗示郑对于晋的恭顺已经无以复加,对晋国的指责针锋相对地进行回击。一面又严词申明,如果晋国恃强凌弱,欺人太甚,郑国可能铤而走险,联楚抗晋。在这篇外交辞令中,郑子家利用晋楚两个大国的矛盾,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理有据,得体的言语中隐含凌厉的词锋,最后使对方折服让步,派代表到郑国求和。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晋灵公(也即赵盾)并没有完全灭郑的力量,如果能够,他们不必装模作样。郑国历史上曾是一小霸,尚有一定的经济军事实力,不是陈蔡等小国所能比。郑国又地处中原战略要冲,是晋楚争霸的最有价值的帮手,可以说他们谁争取到郑国,就为称霸奠定了基础。所以从战略上看,郑国应是他们争取的对象。而子家的说辞,最让赵盾担忧的,不是“鹿死于荫”,而是郑国“铤而走险”——彻底地投靠楚国,甚至可能请楚国派兵驻守。这个砝码的重量,晋国不得不加以考虑。在信中,子家曾专门说到陈国,那么详尽地讲他先和陈侯去楚国请示,再和陈侯来晋国朝见。言外之意是你看楚国多大气,我们是不能只跟着你的!和解对两国都有好处,但如果欺人太甚的话,开战也可以,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让我们彻底背离楚国,不可能!利弊得失,您看着办吧。晋国方面,赵盾在权衡利害得失后,也不得不改变对郑国的态度,对现行政策改弦更张,给予郑国应有的尊重。本文告诉我们,小国要获得大国的尊重,光对大国恭恭敬敬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自强自立,不畏强暴,而在外交上适当地利用大国间的矛盾,实行平衡灵活、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才会使大国刮目相看,不敢小觑。本文也再次显示外交辞令的特殊作用,这是另一条战线的斗争,同样需要智慧和勇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