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有天地,图书馆、书店、古旧书摊、私家书房等,这些地方都是书籍的天地。这些地方虽然环境不一样,但都是书籍的栖身之地。杨绛先生说:每本书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多个人物。事实上也是如此。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参加工作后,手里头有了点工资收入,书多了,无处搁放,仅一间房,既是宿舍,又当书房,环顾四周,几乎到处都是书,且堆放得很杂乱,东一堆,西一叠,参差不齐,不雅观,床上枕头边,凳子上、写字台上都堆着书,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装书籍的仓库。于是,我下决心改变现状,自己动手用单位废弃的一些包装木板,敲打成一个有一米多高四层的简易书架。这个书架不好看,又笨重,但是很实用,摆放几百本书完全没有什么问题。这样单身汉生活这几年所买的几百本书就有地方摆放了。几年后,结婚生子,结束了单身汉生活以。寄居在太太单位的职工宿舍,虽然有两房一厅,没有正式的书房,但可以摆放两个书橱。 我时常走进自家的书房,面对书架上井然有序的各种书籍,有时候会发呆,有时候也会浮想联翩。在宁静的书房里,每一本书都是一片新天地。宁静之中,书架上摆放的每一本书都开启了一段旅程,一个故事的起点。这种平静超越了时间的流逝,带来了一种深远的宁静。书架是我的小宇宙,每一本书都是一扇门,打开它,我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与历史上那些赫赫有名的书籍收藏大家无法相比,他们要么是握有大权的达官贵人,要么是腰缠万贯的书贾商贩。我只是一个工薪族,购买书籍的钱十分有限。但我坚持不懈。四十多年来,我的几间书房为五万多册书籍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天地。在这个宁静的书房里,我品味着文字的香气,感受着知识的沉淀。携书香, 时光不孤寂。每一本书都像是一位智者,带我穿越时空,游走在不同的思想天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在书房里,我似乎找到了真正的平静,不是因为没有波澜,而是在书的海洋里,我学会了面对生活的从容。 二、图书馆
阿根廷著名的作家博尔赫斯有句名言:“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图书馆是书籍的大天地。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文献是图书馆开展一切工作的物质基础。图书馆的门扉轻启, 时光缓缓流淌;书页轻翻,静谧中故事开场。我初次去图书馆,那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有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学校庞大的图书馆,是几十万册书籍的大天地。各种类型的书籍都有,包括小说、历史书、科学书、艺术书、哲学书、参考书等,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和主题。走进图书馆,只见一排排书籍、报刊如同士兵列阵,整齐有序地矗立在书架上,等待着读者的检阅。同学们或低头疾书,或手不释卷,全神贯注地沉浸在阅读的乐趣之中,在浓厚的书香气息中静享“悦读”时光。 那年月,刚恢复高考不久,同学们通过决定命运的一考,跨入新的学校。在学校图书馆里,读者的座位十分抢手,去迟了就没有座位了。同学们的求知欲望特别强,特别是那些“老三届”的同学,他们都想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发奋学习,给我们这些年纪小的同学作出了榜样。许多同学包括我在内,抢不到座位就席地而坐。我是学校图书馆里的常客,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在图书馆里度过。图书馆里,空气中弥漫着努力的味道,时刻催促自己,多看书多花点时间学习。在自己喜欢的几类书架中溜达穿梭,往四下里寻寻觅觅地搜索,手指在一排书脊上走走停停,与书页轻触,静享时光之美。沉浸在书海中,每个字句都像是智慧的火花,点燃了我求知的欲望。有时若无其事地抽出一本书翻开,随意地看上几页,又失落地放回书架。好书往往都被群书遮挡着,要在成千上万册书籍中寻找出一本,就像在大海里捞针一般,当然也就别样欣喜。这种心急火燎或者漫无目的的过程,也是考验你的意志,让你更为在意地去看书,这显而易见为一种特殊的享受。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图书馆都是姓“公”,都是公益性的。图书馆里的书不像家里的藏书那样随遇而安,而是来来去去,循环流动,它们经过挑选分类,被贴上标签,编进目录,定制整理,它们被借走,被归还,被期待,它们不断地被转手,居无定所,书页逐渐发黄发黑,破旧不堪。人们数百次地给它们涂抹胶水,布质的书皮,用透明胶带粘合破损的书页,重新投入流通。 参加工作后,我先后去过一些乡镇、县、市级图书馆看书,也向国家图书馆和部分省市县图书馆捐赠过自己已经出版了的三本书,即《春雨知时节》《旷野里的露珠》《没有比书房更好的去处》。让自己的拙作有了个更好的天地。实际上我写的这几本书通过出版社的发行渠道,走进了许多高校和各级图书馆,他们的去向让我有了再次写书出书的欲望。图书馆里的书确实是很多,少的有几万册,多的达上百万册,用汗牛充栋,琳琅满目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三、书店 新华书店王府井书店一直因为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品种最全、服务最好,被社会各界誉为“共和国第一店”。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去北京出差,顺便去了一趟新华书店王府井书店。一次性购买了两千多元心仪的连环画。 书摊即出售书籍的摊子。这里也是书籍的天地。新旧书籍琳琅满目,价格亲民。时下,有不少人包括我在内都喜欢光顾旧书摊,一是因为新书价格太高;二是在淘旧书时还能发现一些珍品;第三有些旧书还具有收藏价值。书摊上的书籍种类繁多,既有经典文学名著,也有科普知识读物,还有各类杂志和报纸。这些书籍有新有旧,但都被整齐地摆放在纸箱里,方便顾客挑选。 我经常去逛书摊,中山的书摊主要集中在沙岗墟和逢源街。我每年从书摊淘书上千册。多年来,我在书摊游逛,淘到了不少的价廉物美的旧书,有的书价格低至两、三元一本。并结识了不少的书商。印象较深的有几位,如老邓、快乐读书郞、阿龙、老刘、泉子等等。最初是在老邓的旧书摊淘书,他卖书与其他书贩不同,卖书是以斤计算,每斤书卖七元,不论是多么值钱的书,都是这个价格。说实话,我在老邓的旧书摊捡了不少的“漏”。后来涨了一点价,每斤书卖八元。再后来他也变“精明”了,好书按本卖了,最贵的卖到几百元一本。前后十来年,我从老邓的书摊买了上万册书。老邓卖旧书赚了两百多万元,可惜的是他炒股亏损了一百多万元,后来歇业不干了回湖南老家去了。 当今社会,书籍的存在似乎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它们的天地似乎在缩小,随着电子书及网络阅读的普及,实体书店这一传统文化场所的生存环境愈加严峻。一些实体书店陆续倒闭,真正喜欢阅读实体书籍的人群在缩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依然有不少人选择投身这一行业,坚守着那一方属于书籍和思想的天地。 尽管在许多人看来,纸制书籍可能是一个夕阳产业,纸制书籍的天地远赶不上电子书的天地,读者群在日益减少。但事实上,纸制书籍却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电子书是不可能取代纸制实体书籍的。因其也有一些缺陷,如碎片化,阅读体验较差,眼睛容易疲劳和导致视力出现问题,信息干扰和沉浸感差,依赖设备和标准化,装帧设计和质感的缺失等。有人说过“书籍比人长寿”。我甚至大胆地预测,若干年后,纸制书籍又会再现辉煌,它们的天地会更辽阔。 |
|
来自: 文锦书屋susped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