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宅拾遺

 由感而发 2024-12-31 发布于浙江

前两天回石阜老家,突然发现老宅堂前板壁上贴着两张发黄的古董纸条,突然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从小生长在老宅,这么多年,竟然是第一次发现。纸条年久风化,一张尚完整可读,一张破损严重,内容模糊不清。为此,我专门请了摄影师,拍了高清照片,又请教了方向明和吴宏伟两位老师。

第一张纸条内容为:“严州府正堂刘,考取双峰书院朔课生员方宝泉第壹名”。字体主要为仿宋体,横细竖粗,颇为端庄。“生员方宝泉,壹”为毛笔手写体。明清时期,大凡地方生员能考入严州府双峰书院,考试成绩优秀的,州府即发此官方凭证,以资表彰,受表彰人一般都会张贴在老家正堂两侧的木板上彰显,并鼓励后来学子。

清代,桐庐县隶属严州府管辖,所以桐庐人一般都以考取严州府学为荣。这里的“正堂”为知府的别称,据查,“刘”为时任知府刘宗标。纸张上还盖有一方印章,印文分两部分:右边一半是篆书的“严州府印”,左边一半是满文的的“严州府印”,体现了官方颁发的权性和严肃性。(此处插图“方宝泉”图片,插图见附件)

双峰书院前身为文渊书院,位于今建德市梅城镇,明清时期的严州府治就设在这里。清康熙时,严州知府吴昌祚创建了文渊书院;嘉庆时,知府张丙震改文渊书院为双峰书院。双峰书院的命名,应该来自严州府府治(梅城)的南峰和北峰,且上各有一塔,隔江相望,号称“双塔凌云”。双峰书院是严州府府级官方学校,这应该是今严州中学的前身了。朔课是古代书院的一种教学或考试制度,特指在每月月初进行的课程或考试。生员俗称秀才,考取县级书院的生员为“邑庠生”,考取府级书院的生员为“郡庠生”。

根据《桐南石阜方氏宗谱》记载,方宝泉为石阜村方氏四房万六公、曾七公、元十一公派第二十四世,行梓五十八,字布原,号荔笙,郡庠生。又根据民国《桐庐县志》记载,方宝泉为清光绪朝丁丑(1877年)岁贡。值得一提的是,方宝泉还是桐庐县七大儒林之一的方骥才独子。

第二张纸条,目前依稀可认的字有“……浙江全省学政??上?一等第魁名”,其余字受损严重,已难识别。

这种纸条就是晚清时期的州府官学考试成绩单。前面部分一般是州府官学和学政称呼,后面部分是学员姓名、等级。学政就是明清时期,省级负责教育的最高领导,类似于今天的省教育厅长。所以进一步确认是晚清时期的。“一等第魁”就是第一等生员里面的第一名,“魁”就是第一名的意思。(此处插图“方骥才”图片,插图见附件)

根据两份考试成绩单成色判断,第二份比第一份年代更久一点。因此,第二份考试成绩单的主人应该就是方宝泉的父亲方骥才。据《桐南石阜方氏宗谱》记载,方骥才为石阜村方氏四房万六公、曾七公、元十一公派第二十三世,原名志勋,庠名骥才,字躞云,号壶山,行沾六十,岁贡生。又据民国《桐庐县志》记载,方骥才为咸丰朝甲寅(1854年)岁贡。方骥才生于1807年,为桐庐县七大儒林之一,著有柏堂文稿》《觉昨非轩诗草》《秋芙蓉集》《不伦翁笑笑集》《读左官见》等作品集。其门下弟子众多,其中最为有名的为桐庐县最后一个进士、名臣,正三品太常寺卿袁昶。

这两张纸条,在我们家堂前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保存至今,着实不易。彰显了我们方氏祖上在清代严州府官学中的优秀成绩,也见证了“耕阜石阜”耕读传家的优良家风。

                

                  方宝泉第一名                     方骥才一等第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