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文观止》解读之《司马错论伐蜀》

 昵称503199 2024-12-31 发布于湖北

秦国自建国伊始,便一直在进行领土扩张,其观念已经深入每个君王的血液中,从未改弦易辙。更难能可贵的是,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内乱最少的国家,即使内乱,也会很快平息,再次回到正轨上来,继续扩张。在本文中,秦惠王、张仪和司马错的总体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扩张土地,只是顺序有所不同,究竟是伐韩还是伐蜀。

张仪的战略目标非常宏大,他的眼中是全局,“挟天子以令天下”的王业,这个做法后来被曹操完美的实施。但这个目标也有很大的问题,第一、当时的秦国,还没拥有强大到可以睥睨天下而不惧的实力。如果秦出函谷关,韩赵魏在刚刚经历了合纵抗秦之后,会不会再次联合?第二、秦国出兵,燕齐离得较远,基本可以不用考虑太大的威胁,楚国却是秦国的劲敌,他们会不会乘虚而入,坐收渔利?第三、秦国确实有足够的能力挟天子以令天下,但后遗症也很明显,相当于给自己增加了一个婆婆,套了一个紧箍咒。外部易被人攻击为篡权,内部问题则是继续让周天子在位还是废黜。无论做何选择,都会成为被天下人攻击的把柄。曹操便是最明显的例子,虽然他一家独大,却无法管住别人的嘴,不仅生前谤满天下,而且千古之后,仍被不断丑化,认为他是奸臣。第四、张仪的战略目标并不完整,他志在天下,可是在控制周室之后的行动,却没有提出下一步明确的目标,以及可能出现的风险。因此,张仪的目标虽然宏大,却缺少具体的行动方案,显得空洞,故未说服秦惠王。

相对张仪宏大而虚空的目标,司马错的方案则要务实得多。他首先指出,要成就王业,必须富国广地、强兵富民、广博其德。然而当时秦国的实际情况是“地小民贫”,并不具备攻击天下的能力。张仪没有提及取天下的方案,也是因为他非常清楚秦国地小民贫的现实情况。

司马错的观点,即令在今天,也有非常强大的现实意义。国家不富裕,繁荣无从说起;国家富裕,老百姓没有钱,执政基础则不稳固;国家和老百姓都富裕,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则很容易成为他国觊觎的目标,最典型的便是清朝以及现在的中东地区;上述条件都具备,如果不以德修之,结交天下,而是处处谋求霸权,唯我独尊,则很可能兴勃亡忽。

既然取天下不可能一蹴而就,自然也无必要争名于朝,因为那是虚名;也不可能争利于市,因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选择一个更加容易的方案,往往就是最佳方案。伐蜀非常容易,如“使豺狼驱逐群羊”。蜀国并非是“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而是具有非常强大的发展空间,得地足以广国,得财足以富民,取国可以树德,一举而三得,何乐而不为。同时,司马错也指出张仪攻韩方案的不可行之处,显得逻辑缜密,事实清楚,不由秦惠王不采纳,不由张仪不信服。

事实证明,司马错不仅有高明的军事修养,而且很有战略眼光。秦国攻取蜀国之后,即安排李冰治水,修建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彻底根治了岷江水患,使四川“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水旱从人,不知饥饿,则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为秦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草后勤物资补给,也使蜀地农业生产迅猛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鱼米之乡,更成为天下大乱时的大后方。秦国能够一统天下,蜀地之功不可没,司马错之功不可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