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郝晓东:专业书籍读不懂, 怎么办

 五千韧月 2025-01-01 发布于河南
图片

教师专业阅读存在一个普遍现象:读不懂有难度的专业书籍;许多有价值的书,读后感觉用不上,难以迁移到教育教学中。

原因何在?

大多数人关注阅读书单,但往往忽视读书方法。读书也是有方法的,大多数教师在应试教育中成长,不同程度爱死记硬背、求同思维、求标准答案思维等因素影响,加之没有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读书方法就停留在业余性阅读层面,而非研究性阅读。

业余性阅读是以获得资讯、满足休闲和消遣为目的的阅读。

业余性阅读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

第一,在书籍选择上源于兴趣多,基于需求少,偏重阅读畅销类的教育散文、教育经验或教学技巧,不愿意读有难度的专业书尤其是经典书;

第二,阅读中聚焦局部多,关注整体少,往往是对某一句、某一段感兴趣,而忽略作品的整体主旨和架构;

三,泛泛浏览多,沉潜啃读少,很少前后勾连,反复揣摩,提取要旨;

四,潜意识中印证多,反思少,习惯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来验证文本,很少用书籍中的知识来反思修正固有的或显性或隐性的观念和行为;

第五,阅读多,写作少,习惯勾画重点,但缺乏批注、总结和写读后感。

如果仅仅是为了日常生活获得资讯和消遣,采用业余性阅读也没有什么影响,但如果是为了专业发展,那么,其局限性就很明显,就需要研究性阅读。

研究性阅读是通过对书籍的批注、梳理、批判,领会并内化知识的过程,主要表现为:

第一,带着“框架性问题”阅读。

如袁茹锦在《化书成课》中提出 “阅读五问”——阅读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本书的作者试图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深入学习这本书需要哪些信息作为基础?这本书基本的观点、假设或者原理是什么?阅读这本书将会对我的价值观产生何种影响?再比如,还可以提出:这本书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写的?这个问题其他人是如何回答的?作者提出了什么洞见?作者的洞见对自己有什么启发?带着问题阅读,就是主动阅读,主动探究文本,主动与作者对话, 主动与自我对话。

第二,咬文嚼字,潜心啃读。

对于超出认知范围的有难度文本或经典性书籍,就得如啃硬馒头一样一点一点啃。朱熹说:“须是一棒一条痕! 一捆一掌血!看人文字,要当如此,岂可忽略!”“看文字,须是如猛将用兵,直是鏖战一阵;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勘到底,决是不恕他,方得。” 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倡“向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战”:“只有一 种方式是真正在阅读。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你什么都没有,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

第三,能迅速提炼、抓取文本的核心要点和主旨。

阅读既要敲骨吸髓啃读,也要一目十行速读。犹如老鹰滑翔觅食,面对一堆资料,快速浏览,发现要点,摘录提取,为我所用。知识爆炸时代,不是任何书籍都值得啃读,也没有大把时间从容啃读,大部分书籍和文章速读即可。如果不会速读,容易沉陷在海量的文章中,被知识淹没。但真正领会了啃读,才能掌握速读。

第四,围绕一本书,选取相关书籍进行主题性阅读。

书是“指月之手”,读书根源处,不是为了读懂某一本书,而是希望对某个重要领域或关键问题有通透的领会,进而改善实践。要达到这一点,仅靠一本书往往不够。比如,我之所以能掌握一些写论文的方法,是因为读了《不发表就出局》《写作是门手艺》《批判性思维与写作》《写作即思考》《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等书籍和大量关于写作方法的文章。如果仅仅读一本书是很难领会论文写作方法的。

以上是关于两种读书方法的区别。是不是知道研究性阅读的方法就可以了?从“知道”到“做到”还有“十万八千里”。

对于大多数一线教师来说,仅仅“知道”如上研究性阅读方法也难以 “做到”。为什么?一是忙于日常工作,时间和精力不够;二是缺乏无法回避的挑战性任务的驱动。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大多数人除非迫不得已,不愿意走出认知“舒适区”。那么,面对实际状况和人的本能,阅读方法是不是就难以突破呢?也不是,现实中,有几种探索已经证明行之有效并对许多教师起到良好的效应。

一是加入学习共同体。

与什么人在一起就会成为什么人,学习共同体对个体能起到唤醒、影响、督促、激励的作用。

学习共同体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

比如,我主持的新网师就是一个在线专业学习共同体,全国数千名教师在讲师的带领下,每日啃读、持续打卡、定期研讨,日积月累,读了许多单凭自己不愿意读、读不懂的书,如《非理性的人》《教育的目的》《儿童的人格教育》《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国哲学史》等。

还有一种是由教育局和学校发起的教师读书会,比如山西省定襄县教育局教研室发起的教师读书会、黑龙江省尚志市希望小学组织的蒲公英读写社等,这类由行政力量发起的读书会,定期组织专业阅读,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做报告,对教师阅读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是以教的方式来读。教,是最好的学。如果没有外在要求仅仅是自己读,往往一目十行,粗略了解,大略翻看,甚至半途而废。一旦有了教的压力,就不能只“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为了讲清楚,会对每段、每句反复揣摩、沉吟思考,对文本前后联系,归纳要旨。前几年,我曾自发组织教师公益读书会,之所以没有报酬也能每周坚持推动阅读,主要就是我通过讲的方式,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三是教师做课题研究。一旦做课题研究,就会根据目标任务和学术规范,遵循研究方法,查阅相关资料,撰写文献综述,追溯概念本源,了解学术前沿,有助于从业余阅读迅速切换到专业阅读。

图片

我给新网师提建议
作者:郝晓东
编辑:李艳玲
审核:刘玉军  刘凤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