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附功力如影随形—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临证70年精华录(402)

 中医闫大夫 2025-01-02 发布于山东

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临证70年精华录(402)

仲景先师传人吴七先生,指出《伤寒论》遣药不多,辨证运用能中标的,在“十八罗汉”内含有风、火、冰、雷“四大天王”,即麻黄、附子、石膏、大黄,习称猛将、驱邪拔尖药。时方派善理温热医家,除开小量石膏、大黄,视麻黄、附子如凶煞、恶神,避之唯恐不远。正由于此,则令壮士断腕、良品蒙冤。老朽执业七十年,深知其效,和清水豆卷、漂淡干姜相较,居高峰优势,占无与伦比地位。前贤说过:小巫跳神,局限落后民间,永远不会捧印进入圣堂。

1954年老朽于河北吴桥诊一男子,身重,口唇发青,手足逆冷,脉浮而微,无汗恶寒,便溏日行二、三次,吻合《伤寒论》表证未解、邪入少阴。患者起初曾吃桑叶、大豆黄卷、漂淡干姜,不效;当时就授予麻黄附子细辛汤,计麻黄10克、细辛6克、附子30克(先煎一小时),加桂枝10克,每日一剂,温覆取汗。连饮两贴,表解阳复,病去而愈。麻黄、附子的临床,有擎天作用,非等闲可以代替,故人们歌颂经方,“不废江河万古流”。

小郎中按:本文中张老介绍了吴七先生提到经方用药的“四大天王”,分别是麻黄、附子、石膏、大黄。这类药张老称之为猛将、驱邪拔尖药,因此治疗一些外感病和一些危急重症需要驱邪时常用。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提到过:“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去邪务尽,善后务细,盖早平一日,则人少受一日之害);治内伤如相(坐镇从容,神机默运,无功可言,无德可见,而人登寿域)”。文中张老提到后世的一些温病派医家使用大黄和石膏,而很少应用附子和麻黄,甚至是畏惧附子和麻黄。小郎中认为这应该并非是明清温病派医家不敢或者不会用,而是他们医治的疾病特点是温热或者湿热类疾病较多,使用机会较少导致的。如果温热或者湿热类疾病用上麻黄或者附子无异于火上浇油,愈燃愈烈,耗伤人体阴血津液,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我们后世医生,看待中医一定不能偏颇,踩一个捧一个,而是应当全面的理解中医,理解每一个医家理论和临床特点的适应范围和适应证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应对复杂的临床病变。

文中张老为我们展示了一则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医案,从文中脉浮、身重,无汗恶寒可以看出患者目前还有表证未解。关于表证的问题目前也是很多医生无法理解的存在,有些表证的存续时间很长,以致于很多医生无法认识,因此也无法解决患者的病痛,小郎中近日治疗一例表证长期未解的患者,收效较好,后期专门分享。小郎中认为关于表证的定位、定性和定量最好参考胡希恕胡老关于表证的认知理论。而案中口唇发青,手足逆冷,脉浮而微,便溏日行二、三次,这些症状特点提示了患者还有少阴证,尤其是脉微这一点至关重要,这是我们临证中一定要仔细体会的脉象特点,否则会出现原则性错误。一开始医家治疗仅仅按照单纯的表证治疗无效,选择的药物也过于轻清,因此无效,而张老辨证使用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桂枝增强温通温化和散寒之力,收效很好。文中有一个治疗表证的关键点,温覆取汗,表解阳复。这种取汗法一定不是大汗,而是微微出汗,表解阳复。表证的本质其实就是卫阳之气被郁闭,无论是寒证还是热证,把郁闭的卫阳疏解开就可以治疗得效。如果出大汗反而会造成一些变证,切记切记!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医生参考学习,患者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勿盲目试用,因自行试用产生的任何问题,本号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飞雪初降已暮天

影摇红忆残年

春来人言无限好

吾爱书城不羡仙

志存高远修仁术 勤勉笃行励后学

一襟明月,抱拙博览古今书

两袖清风,悬壶济世百年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