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 [定义]把适用于其他场合的词语或句子挪过来用于当前的话语场合中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释] 例1:到汉代,十五个铢钱为一个汉尺,其长度不足金制五寸,所以小说、传奇中所云古人身高一丈,并非相当于现代人的两倍,否则古人进现存的古庙、古殿真要“竞折腰”了。(陈文良《谈谈类书的功用》) “竞折腰”是毛泽东咏雪词中的词语,表示“倾倒崇敬”之意,这里却取其字面意思“弯下腰”,这也既是引用,也是对“竞折腰”的别解。(陶渊明有“不为五斗米折腰”一说) 例2:“韦凡……”从背后传来一声非常耳熟的呼唤。哦,那是阮丹!她呆呆地站在那里,发痴地望着已经成为过去完成式的丈夫。(中英杰《在地震的废墟上》) “过去完成式”是英语语法术语,一般出现在语法类书本中,这里移到文艺语体中,用来表示“夫妻离异”,是语体色彩的变异。因此,属于“体变”。 挪用的定义宽泛,外延甚广,与引用、易色、体变、移时、别解等多种辞格相互纠缠,可视其特点,归入相关修辞方式。 挪用修辞艺术”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概念,包括语言学、艺术学和人类学。以下是对“挪用修辞艺术”的详细解析: 挪用修辞的定义和形式 挪用修辞是一种新兴的修辞手法,指的是将本不应该用在这种场合的词语或句子信手拿过来运用,使语言生动活泼,意趣盎然1。常见的挪用手法有以下三种形式: 故意望文生义:挪用词语汉语复合词,固定词组的意义是丰富复杂的,如果只从组成词或词组的词素的字面上去理解,往往会望文生义,闹出笑话。而挪用正是充分利用这一因素来引人发笑,使语言俏皮风趣,增加艺术感染力。例如,通过故意误解词语的含义来制造幽默效果。 艺术挪用:特别是在当代艺术领域,挪用是一种极为常见且重要的创作思维和表现手法。它不是传统概念上的临摹、复制,更不是所谓的抄袭、山寨。挪用是一种以强烈创新意识为前提的艺术再创作,是通过新的思维和做法来赋予原作品新的语境、风格、面貌与意义4。 挪用修辞的历史背景 挪用修辞艺术可以追溯到1912年毕加索和乔治·布拉克的创作中,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艺术家们广泛使用挪用去创作。例如美国艺术家谢丽莱文的作品复制了其他人的艺术作品,这引发了关于独创性、真实性和原创性的讨论2。此外,挪用修辞在当代艺术和人类学之间也具有重要的关系,被视为现代艺术诞生的重要时刻之一3。 挪用修辞的特点和影响 挪用修辞的特点在于其去原创性和再创造性,往往具有一定的质疑、破坏、调侃、戏虐等意味。它重点表现为对原创和原作的颠覆与解构,对经典权威和固有程式的挑战与反叛4。这种手法不仅刷新了我们对艺术刻板僵化的认知,也极大推动了世界艺术的丰富和发展。 具体案例分析 杜尚的《L.H.O.O.Q.》和《泉》:通过在原作上添加文字或符号,赋予其新的意义。 安迪沃霍尔的《布里洛盒子》:将日常物品转化为艺术品,探讨消费文化。 蔡国强的《威尼斯收租院》:将现实场景转化为艺术作品,反映社会现实。 挪用修辞的争议和讨论 尽管挪用修辞带来了许多创新和启发性的作品,但也引发了关于原创性和版权的讨论。一些人认为挪用是抄袭的另一种形式,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挪用是一种批判性的艺术手法,能够赋予原作新的生命4。 总之,“挪用修辞艺术”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通过对挪用修辞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当代艺术作品,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把握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