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是书法圈内的一件大事。其中,隶书、楷书展区在河南进行。因为距离较近,我抽空前去进行了观展。当时,我观看得时间最长的是隶书,关注最多的大字。说实在的,在展厅里,大字的确很震撼,有冲击力,艺术感染性很强。大字很能表现人的个性,也很容易暴露作者的缺点。力怯者不能为也。写字,很多时候,也得量力而行。小字相对来说容易把握一点。十三届国展中共有34幅小字隶书作品,占全部隶书入展作品132件中的25.7%。小字隶书写好,再去写大字,在字形、用笔、章法、墨色等方面都会有共通之处,相对也会容易一些。写字的人大都知道大字茂密,小字空灵。但字径的大小不同,创作思路也不一样。我对十三届国展中的三幅隶书作品进行分析。从这些当下优秀的作品中提取出隶书创作的营养,以供自己在书法临习时借鉴和化用。这只是学书者的一孔之见,阅者勿笑。据说,作者是刚毕业的大学生。243cmX120cm,共312字,字径大小约为9.3cmX10cm,约为方格;四条屏。格子大,但是字写得小,字居于格子中间,显得空灵许多。主要取法《张迁碑》与《鲜于璜》,个别字的雁尾有《石门颂》绞转的笔意。用颜体行书落款。这件作品以《鲜于璜》碑为主基调,强化了《鲜于璜》碑的几个特点:一是在用笔上,以方笔为主,注重铺毫,横划之间较为茂密,个别笔划已挤在一块,有一种密不透风的感觉;在线条上多以直划为主,雁尾不伸展,个别笔画以绞转,调节了字的方形,更加灵动。二是有结体上以方为主,字多呈扁方形;但也体现了隶书的拙朴,如第一列的“神”“间”的欹侧;“徇”的中空等。三是章法上取四条屏,行书落款,字形在格子中间,整体以一小方块和一小方块呈现,如排兵布阵,与《鲜于璜》碑的章法相吻合。对我的启示:一是主基调的碑帖很明确,风格很突出,即使融合《张迁碑》的拙,也很自然;二是用笔很沉实,线条很稳,能看出作者的功力;三是把每个字写好,进行组合即可,小字作品贵在于完美,精细。四是实际上作者的字形较大,字径在9cm左右,处于小字与大字之间,中号字难写。这是其难点,也是其特点;在处理时,作者除了把字形写精细外,还刻意把字放在格子中间,有透气感,这些都值得学习。内容为苏轼《东坡题跋》节录,241cmX110cm。字径大约5.5cmX7cm,长方形格子。作品上方留有空白。作品取法以《鲜于璜》为主,间有《张迁碑》。李爱玲是个老作者,功底相当深厚,其作品非常完美,显得很精致,现场感比拍照要精彩得多。当时,在看作品时,很多观众都拍了作品的局部和细节,这是一幅无论远观、还是近看都值得把玩。是件相当优秀的作品。这部作品对我的启示:一是从章法上看,作品整体感强。整幅作品用一种字体写就,落款和正文一样,中间也没有界格,很通透,也很完整。作品的上部有空白,没有题跋,显得很简约,有透气感。这幅作品有行有列,左右字挤,上下字疏;在整行字中,上平下不平,取法《鲜于璜》的章法,既整齐又有变化。整幅作品大而不空,灵动而不闷重,值得借鉴。二是从用笔上讲,用笔方圆并济,起笔随性自然,但是,行笔沉着有力,笔笔到位。雁尾不夸张,伸展而不造作。用笔,贵在功夫,在于用力,别无他法。小字能显出作者线条的功力,也是很难得的一点。三是从结体上看,我认为取法《张迁碑》的更多一点。其亮点也有很多。例如,因字赋形,第一列中的“书、骨、众、至”字形成长方形;“师、妙、之、反、淡”呈扁方形;“禅、体、观、诗”是标准的正方形。例如,字很拙朴,第一列中的“造、陶、彭”的中空,显得外收内放;“如”字右边“口”字变大,有好大王的意味;“能、体”字的左右欹侧,有拙味。无论杂糅多种碑帖,还是强化一种碑帖的某一方面,都要突出其共性。把“共性”表达出来,就是作品的风格。写小字需要耐住性子。这是最大的启发。四是精细,作品意识强,这是一幅功力深厚,又被广大群众接受的好作品。这幅十三届隶书入展作品,是山西作者陈彬的小字隶书。内容为《放鹤亭记》,字数约600字,行书落简款。拿这幅作品予以分析,主要是她的作品形式是有行无列,取法为《张迁碑》为主。很有特征。这部作品对我的启示:一是章法总是有规律可循,隶书作品没有太复杂的章法,这种技巧的学习,不是隶书学习的重点。这幅作品整体感强,章法与字形处理相统一,没有界格,通透而完整。二是字的结构是这件作品的学习要点。主要取法《张迁碑》,但对其字形结构进行了夸张,字势险绝而又见拙厚。间杂有《鲜于璜》和《好大王》的结体方法,其共通点就是拙朴。如第一列中的“扉”字,上面的“户”写得大,撇直,而里面的“非”小而左右有变化,险绝而精致。这里的字也是因字赋形,大小、胖瘦不一,但每字都别具匠新,错落有致,绝非一日之功。三是用笔也是一亮点,线条取圆笔,雁尾不夸张。但篆书笔意十足,沉稳而扎实。这部作品最大的亮点,就是作者对碑帖进行了转化,把碑帖中的营养化为自己的理念,再用自己的理念进行新的创作。既能入得进去,又能跳出来,这种学习方法值得借鉴。现代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定要表现时代特征。要善于从经典碑帖中去“提纯”,之后再转化为自己的“肌肉”,然后才能创作出自己的作品。把营养作为自己的理念,再有理念转化到笔下的创作,这个过程很复杂,一定要有心去思考,去尝试,去转换。这也是学习书法的难点,也是学习书法的乐趣。顺便说一下,我从这次十三届国展中的隶书作品集里选取的这三幅小字隶书作品,本无意,但细看,都是山西作者。本来想换上一幅,也许会更有代表性。但想到学习只是为了运用,无他,也就作罢。除了第一个年轻作者罗振昭外,李爱玲和陈彬的作品我从网上看了很多,李爱玲常写《礼器碑》,篆隶书都很厉害,是个多面手,无怪乎其线条的扎实。陈彬也是个老作者,很多获奖作品多为古拙的大字,其书法的功力浑厚;其十三届国展中的小字作品,也是她大字作品中长出的一个枝叶,真谓厚积而薄发。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走大道,不取巧,下功夫,肯坚持,善转化,就是最好的学书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