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商隐作为晚唐诗坛的杰出代表,其诗作以用典精妙而独树一帜。本文旨在深入挖掘李商隐诗歌中典故的渊源、类别,细致剖析其运用典故的匠心独运之处,进而探寻典故背后潜藏的深厚情感与卓越文化价值,并从中汲取对现代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承极具启迪意义的养分,全方位展现李商隐诗歌超越时空的迷人魅力与深远影响。 一、引言 李商隐所处的晚唐时期,唐王朝昔日的辉煌已然褪去,社会陷入动荡不安的泥沼,政治黑暗无光,党争激烈残酷。置身于如此错综复杂的时代浪潮之中,李商隐的诗作却绽放出独特光芒,风格朦胧幽婉,意象繁复深邃。而典故在他的诗中仿若神奇的密钥,开启了一扇扇通往幽微情感天地与无尽意蕴宝藏的大门。这些典故或源自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或取材于奇幻瑰丽的神话传说,又或是脱胎于博大精深的文学典籍,它们与诗人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细腻敏锐的情感体悟相互交织、彼此辉映,共同铸就了李商隐诗歌流芳百世的不朽魅力。 二、李商隐诗中典故的来源 (一)历史故事 李商隐仿若一位熟稔历史的智者,对各个朝代的典故都能信手拈来。且看《马嵬二首》,其中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一句,巧妙引用唐玄宗与杨贵妃马嵬坡兵变这一震撼历史的真实事件。往昔,二人在七夕佳节许下甜蜜盟誓,那恩爱模样似要羡煞牛郎织女,然而时过境迁,如今却落得军队哗变、贵妃香消玉殒的凄惨结局。诗人借此以古鉴今,借玄宗的昏庸无道、耽于享乐以致误国,以及那段令人唏嘘的爱情悲剧,影射晚唐统治者的腐朽堕落,为岌岌可危的政治局势敲响警钟。再如《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取用汉文帝在宣室郑重召见贾谊,却只热衷于问询鬼神之事,而将治国安邦的大计抛诸脑后的典故,诗人借此抒发自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满腔愤懑,同时也含蓄地暗示彼时的统治者与汉文帝一般,不能慧眼识珠、重用贤才,致使国家深陷困境,百姓受苦。 (二)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宛如绚丽的颜料,为李商隐的诗歌画卷添上奇幻浪漫的色彩。在《嫦娥》里,“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诗人巧妙运用嫦娥奔月后独居月宫的古老传说。嫦娥因一时贪念偷食灵药,得以飞升月宫,虽获长生不死,却从此只能在清冷孤寂中消磨岁月。李商隐借此隐喻自己在尘世的孤独寂寥、落寞失意,以及对高洁纯粹理想境界的执着追寻,仿若他就是那嫦娥,在清冷世间坚守内心的一方净土,却无奈要承受无尽寂寞的煎熬。又如《锦瑟》中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诗人将庄周梦蝶时的虚幻迷离、恍若隔世之感,与望帝杜宇身死化鹃、啼血哀鸣的哀怨悲戚完美融合,营造出如梦似幻、凄美断肠的意境,引领读者在神话与现实的边界徘徊游走,深刻感受诗人对往昔美好岁月已逝难追的怅惘与哀愁。 (三)文学典籍 李商隐博古通今,对儒家、道家、佛家等诸多经典著作烂熟于心,从中源源不断地汲取灵感。以《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为例,“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诗中的青鸟,作为西王母的使者,其形象源自《山海经》等古老典籍的记载。诗人匠心独运,借青鸟传递信息这一充满诗意与神秘的意象,寄托自己对远方恋人的深切思念,渴盼着能有信使冲破重重阻隔,将自己的心意送达恋人身边,使得这一古典意象在爱情诗的独特语境中重焕生机,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李商隐对传统文学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的高超才情与卓越智慧。 三、李商隐诗中典故的类型 (一)正用典故 正用典故,即遵循典故原本既定的含义,将其直接引用至诗作之中,用以表达与之相仿的情境。在《安定城楼》里,“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诗人以贾谊年少时为国家前途命运忧心忡忡、涕泪横流,以及王粲在春日里漂泊异乡、挥笔作赋抒发思乡怀才之情的典故自比。二者皆身负匡扶社稷、济世安民的卓越才华,却在现实中屡遭碰壁,不得重用,只能在漂泊落魄中徒叹奈何。李商隐借此直抒胸臆,将自己渴望一展宏图却被残酷现实紧紧束缚,壮志难酬的辛酸苦涩展露无遗,典故与诗人自身境遇严丝合缝,极大地增强了情感表达的力度与感染力。 (二)反用典故 反用典故,则是大胆突破典故原有的固定释义,别出心裁,翻新出奇。试看《筹笔驿》,“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诗人在此处提及诸葛亮,世人皆知其有管仲、乐毅般经天纬地的大才,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命运却仿佛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关羽、张飞过早离世,使得诸葛亮的北伐大业后继乏力,功败垂成。此处诗人一反常态,不再对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与功绩进行常规歌颂,而是另辟蹊径,从侧面着笔,着重突出其大业未竟的深沉悲哀。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为诗歌注入新颖独特、深沉复杂的思考,让读者于熟悉的历史故事中品味出别样新意,不禁感叹世事无常、英雄末路的沧桑与无奈。 (三)合用典故 李商隐更是一位善于将多个典故融会贯通的高手。在《隋宫》中,“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诗人巧妙融合隋炀帝大兴土木营建奢华行宫、肆意巡游江都等诸多史实,同时又隐晦地运用 “日角” 一词指代李渊等相关传说元素。通过这些典故的交相辉映,全方位地展现出隋炀帝的荒淫无度、奢靡腐化,以及妄图逆天而行、与历史潮流相悖的狂妄行径。以隋朝的迅速覆灭为沉痛镜鉴,警示晚唐统治者莫要重蹈覆辙,多个典故相互配合,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时空维度,丰富了内涵层次,使得诗作既有厚重的历史沧桑感,又具备犀利的现实批判锋芒。 四、李商隐运用典故的艺术手法 (一)隐喻暗示 李商隐运用典故时,尤擅委婉隐喻之法,巧妙避开直白浅露的倾诉。如在《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诗人以 “灵犀” 这一源自古老传说的典故入诗,含蓄暗示男女主人公虽因种种缘由无法朝夕相伴、比翼齐飞,然而彼此心灵却仿若被神奇的灵犀角贯通,情意相通,契合无间。整首诗未着一字直白的情语,却凭借这一古老传说,将那份隐秘而炽热、深沉而内敛的爱恋展现得丝丝入扣、淋漓尽致,为读者留下广袤无垠的遐想空间,让人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爱情的美好甜蜜与无奈苦涩,这种含蓄婉约的笔法与传统审美中推崇的婉约蕴藉特质完美契合,韵味悠长,令人回味。 (二)营造意境 典故融入诗作之中,往往能营造出别具一格的意境。就拿《夜雨寄北》来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此句虽未直接援引现成典故,却将 “剪烛西窗” 这一饱含古人温馨相聚、秉烛夜谈画面感的情境巧妙化用。在巴山夜雨那凄清孤寂的背景烘托下,诗人遥想未来某一时刻,与亲人或友人重逢,于西窗之下一同剪去烛花,畅聊今夜独对巴山夜雨的落寞心绪。这般虚实相生的笔法,将眼前的凄清孤寂与未来的温馨期许相互交织,营造出温暖中略带忧伤、惆怅里饱含希望的独特意境,赋予简单质朴的思念之情以穿越时空的强大力量,深深触动每一位读者的心弦,引发强烈共鸣。 (三)对比衬托 李商隐还常常借助典故之间的鲜明对比,强化情感的落差与张力。在《茂陵》一诗中,“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开篇前两句巧用东方朔偷食仙桃而获汉武帝怜爱、汉武帝金屋藏娇宠溺陈阿娇的典故,生动描绘出宫廷生活的奢华无度、得宠者的风光无限。然而,后两句笔锋陡然一转,将苏武牧羊历经艰辛、白发苍苍归国后的凄凉落寞与之对照。生前的荣耀显赫与身后的孤寂清冷、忠诚守节的高洁与宠极而衰的悲凉形成极为强烈的反差,瞬间凸显出人生的变幻无常、命运的冷酷不公,进而引发读者对历史兴衰更替、人性冷暖善恶的深沉思索,感慨万千。 五、李商隐诗中典故的情感内涵 (一)身世飘零之感 李商隐的一生,仕途之路布满荆棘坎坷,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典故于他而言,成为抒发身世之叹的有力依托。以《杜工部蜀中离席》为例,诗题效仿杜甫,诗中更是多处巧妙用典,“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诗人借唐与吐蕃边境局势剑拔弩张、使者久久未归、军队常年驻扎等一系列典故,含蓄隐喻自己所处时代的动荡不安。而他自己仿若无根的浮萍,漂泊异乡,满心壮志却无从施展,只能在时代的洪流中苦苦挣扎,其孤独、迷茫之感透过这些典故扑面而来,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深切感受到他的人生困境与无奈心酸。 (二)爱情失意之苦 李商隐的无题诗系列,诸多篇章皆围绕爱情展开,典故的运用使得这份情感愈发深沉曲折、动人心弦。在《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中,“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诗人接连引用贾充之女贾午窥帘一见钟情韩寿、甄宓与曹植之间那段凄美而无奈的情感纠葛等典故,将爱情中的渴望、矜持、无奈、哀怨等复杂情愫丝丝缕缕地融入其中。他与恋人仿若被重重阻碍隔绝,恰似香难入锁、井深难汲,虽两情相悦,却无奈难以修成正果。这些典故承载着古人的爱情故事,为李商隐自身的情感悲剧增添了厚重深沉的历史感,令人不禁为其爱情的凄美与遗憾扼腕叹息,黯然神伤。 (三)家国兴衰之思 面对晚唐江河日下、颓势尽显的局面,李商隐胸怀家国,忧心忡忡。在《南朝》组诗里,“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诗人运用南朝陈后主骄奢淫逸、荒废朝政,最终导致亡国的典故,以宫中频繁游乐、美人穿梭如织的奢靡场景,与隋朝大军压境、国家危在旦夕的紧张局势两相对比,辛辣讽刺晚唐统治者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即将重蹈南朝陈后主的覆辙。诗人的拳拳爱国之心借这些典故得以深沉而强烈地表达,满含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与殷切期盼,希望能唤起当政者的警醒,挽狂澜于既倒。 六、李商隐诗中典故的文化价值 (一)传承历史记忆 李商隐诗中的典故引用,仿若一条坚韧的文化纽带,将不同时代的历史片段紧密串联起来。从先秦时期神秘奇幻的神话传说,到汉唐盛世波澜壮阔的史实篇章,这些典故在他的诗中重获新生,熠熠生辉。后人在吟诵其诗歌之际,仿若穿越时空,重温那一段段跌宕起伏的历史。如《瑶池》中所写,“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诗人以生花妙笔再现周穆王西游与西王母相会的古老传说,完好保留了上古神话的神秘韵味与浪漫色彩,使得这一珍贵的文化记忆代代相传,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延续着民族历史的悠长脉络,永不断绝。 (二)丰富文学意象 经李商隐之手,众多典故固化为经典文学意象,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创作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诸如 “青鸟” 一词,自此成为传递思念、担当信使角色的代名词;“蓬山” 也被赋予遥远难及、象征理想之地的特定含义。后世文人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借鉴、拓展其表意范畴,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意象宝库。这些饱含特定情感内涵的意象,在不同的文学语境下反复出现,强化了文学表达的简洁性与感染力。例如宋词之中,常可见以 “青鸟” 表意相思之情,这便是李商隐意象创造在后世文学中的悠悠回响,绵延不绝。 (三)涵养审美情趣 李商隐运用典故营造出的朦胧美、含蓄美,重塑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式,为后世开启了一扇通往全新审美境界的大门。读者在解读其典故、探寻诗意的过程中,仿若经历一场心灵的修行,逐渐培养出细腻入微的审美感知力。那种于曲折隐晦中品味真情实感、于历史烟云中洞察人生百态的审美体验,迥异于直白浅近的文学风格,为后世文学审美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正是这般独特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读者沉醉于古典诗词的深邃意境之中,流连忘返,进而提升了整个民族的审美素养,涵养了民族的文化气质。 七、李商隐诗中典故的应用启示 (一)对于现代文学创作 在当代小说、诗歌等文学创作领域,李商隐用典的精妙技巧无疑为创作者们提供了宝贵借鉴。创作者们可巧妙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尤其是历史典故。例如一些历史题材小说,在叙事过程中恰到好处地穿插史实典故,既能为作品增添厚重的历史底蕴,又能借古喻今,以古人为镜,引发读者对当下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在诗歌创作方面,创作者不妨向意象派诗人学习,像李商隐那般对意象精雕细琢,以典故意象为基石,匠心独运地构建新颖独特、意蕴深远的意境,让诗歌在简洁凝练的文字中蕴含深邃思想,避免流于直白浅陋,从而有效提升作品的艺术质量,使得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学的肥沃土壤中绽放出绚烂新花。 (二)对于文化传承 无论是学校教育的课堂之上,还是社会文化普及的广阔天地,李商隐用典都是不可多得的绝佳文化样本。于语文课堂而言,教师深入剖析其典故,能够引导学生穿越时空,深入了解历史文化、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进而逐步提升文化素养与文学鉴赏能力,为学生开启一扇通往传统文化宝库的大门。在社会文化活动层面,以李商隐诗歌典故为主题举办各类讲座、展览等活动,能够吸引广大民众的目光,激发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比如举办 “李商隐诗中的爱情典故” 展览,通过展示古人的爱情观、文化魅力以及诗歌背后的故事,让传统文化走出书本,走进日常生活,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延续中华民族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八、结论 李商隐诗中的典故,恰似夜空中璀璨夺目的星辰,不仅照亮了晚唐诗坛那略显黯淡的夜空,更穿越悠悠千年历史长河,持续闪耀光芒。其典故来源广泛多元,类型丰富多样,运用手法精妙绝伦,承载着诗人深沉复杂的情感世界与厚重卓越的文化价值。通过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剖析,我们仿若挖掘到一座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承的富矿,从中汲取到无比宝贵的智慧养分。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理应倍加珍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李商隐诗中典故所蕴含的迷人魅力与磅礴力量,融入时代发展的血脉之中,激励我们在文学创作、文化传承的漫漫长路上砥砺奋进,不断探索前行,续写中华民族文化的壮丽辉煌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