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飞鸟时代对应中国的南北朝时期,而南北朝的中国文化继承了周朝、汉朝以来的传统文化,同时受到西域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南北朝艺术文化形式。 日本飞鸟时代,文化(佛教)和建筑样式经朝鲜半岛传入,更多的借鉴了中国南朝梁的建筑形式。 法隆寺,位于日本奈良生驹郡斑鸠町,其又被称为斑鸠寺,全名是法隆学问寺,始建于公元607年(距今1400余年;中国的南禅寺大殿建于唐建中三年,即公元782年,佛光寺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即公元 857 年),是圣德太子于飞鸟时代建造的佛教木结构寺庙。据说建造法隆寺的起因是由于用明天皇疾病缠身,故诏命推古天皇和圣德太子建佛寺造药师像,以求庇佑身体,不幸的是寺庙未建完用明天皇就已驾崩。但推古天皇和圣德太子仍继承天皇的愿念,造药师像以祈求冥福。法隆寺分为东、西两院,其中西院建设之初的讲堂已经焚毁,现今留存的讲堂是平安时代后期(即藤原时代,对应公元886年-1192年)重建。而西院伽蓝中的其他建筑如中门、金堂、回廊的部分仍然是飞鸟时代的遗存,它们共同组成了世界最为古老的木构建筑群。日本人认为“物”是无法永久保存的,加之后来传入的佛教 “无常”观,所以对于古建筑,往往只求精神的展现,注重建筑的形式,而并不强求原封不动的保存,日本的木构古建筑遗存极多,然而古代木构几乎都经过重修,这也是日本木构建筑的一种特性,是天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结合之产物。 从南大门穿过长长的甬道进入中门,眼前可以看到最著名的金堂和五重塔。但是与其他寺院不同,中门内有粗壮的廊柱将视线阻挡,仿佛拒绝人的进入。专家分析说,廊柱的目的是将回廊围合的区域分成两个部分,即金堂区和五重塔区。从佛堂和金堂的布局来说,佛塔原本是指埋葬释迦的遗骨,也就是舍利地方,即佛塔是最重要的最具标志物的建筑,金堂则位于其次,因此才诞生了像四天王寺那样的佛塔和金堂的布局。而法隆寺的布局不同,是五五均分,则代表两者的分量相当,佛塔和金堂两者同等重要。塔有塔的入口,金堂有金堂的入口。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进入大门看到柱子的原因了。 即所谓放置寺院本尊的场所。金堂出檐深远,颇具“唐风”范儿,就像两只巨鸟的翅膀一样,覆盖着很大的室外面积。由于当时建筑工艺的局限,二层以上没有铺设可以进入的楼面。台基与柱基 飞鸟时代之前的日本建筑,即使是比较高等级的宫殿建筑都不会砌筑高台,而是掘地立柱,将建筑首层整体架空,建筑相应抬升。在引入中国建筑营造思想之后,日本开始在建筑底部砌筑高大台基。较为常规的一层台基,等级较高的建筑会超过一层,如法隆寺金堂和五重塔的台基都是两层,这样在建筑底部设置台基的营造方法不仅可以防潮,而且可以使得建筑显得雄伟高大。 法隆寺初建时,传入的南朝技术尚有很多缺陷,简单的斗拱设计难以支撑庞大出檐造成下陷,“裳阶”(最下层的屋檐部分)和支撑第二重的屋檐的雕刻有龙的四根柱子(镰仓时期)就是为了支撑出檐而做的补加之物。金堂在镰仓时期(1696—1698)进行修缮时四角增加了蟠龙柱,东南和西南各角增加了邪鬼。五重塔初层同样设置有裳阶,裳阶顶部有称为“邪鬼”的支撑构件,其形象有点类似于中国的角神。云行斗拱、井干式 金堂建筑一些细节颇为引人注目:柱子都是鼓型梭柱;云形斗拱;人字拱;万字勾栏。这些承载了我们汉魏南北朝建筑的诸多遗迹。 金堂内外两圈柱网,内侧金柱(入侧柱)与外侧檐柱(侧柱)等高,柱上坐带皿板的栌斗(大斗),栌斗上设扶壁栱和云形华栱十字相接,栱上再分别安放云斗与斗。在如此搭好的斗栱上面,搭建屋架架构。首先,在金柱的斗上架设柱头方(通肘木),接着在金柱与檐柱的斗上架设力栱(力肘木),将内外连接起来,然后在檐柱的云斗上铺叠柱头方,成井字形。据考证这种构造形式称为'井干式’构造,是金堂中的重要承力部分。下昂 在檐柱向外挑出、相当于华栱的部位,斜向下放置下昂(尾垂木),直接承担屋顶重量,而下昂的末端深入殿内,被金柱上的蜀柱(束)叉住。(1931年我国出土于洛阳、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院的隋代陶屋,檐下出现了已知最早的下昂形象,与法隆寺高度相似。)在早期木构中,昂出跳承重,在结构上作用与华栱类似,由于斜向下布置,昂可以使檐口降得更低。后来随着斗栱在结构功能上的弱化,昂也逐渐退化成“假昂”,仅起装饰作用。 金堂内目前不对外开放,堂内目前共有13尊佛像,8尊为飞鸟时代留存之物。三尊主要佛像中,释迦三尊、药师佛像均为圣德太子年代铸造。据说法隆寺的本尊释迦三尊像依照圣德太子身高而铸。另一尊国宝救世观音也是仿太子容貌所铸,现保存在东院伽蓝的梦殿中。历史记载法隆寺金堂于667年被烧,金堂被烧毁为什么大佛却完整无损呢?专家研究发现,现在金堂天花板的木头的年代是668年,说明现在的金堂不是被烧的那座,旧的金堂被烧毁时,这座佛堂已经存在并放置了佛像,金堂被毁,才改为金堂用的。这解释了为什么金堂被焚,而佛像保存完好的原因。 国宝世家三尊像由铜铸造,其面部的金箔仍清晰可见。在圣德太子去世的公元622年,亲人和家臣为祈求太子到达极乐净土,故铸造了这尊佛像。这尊佛像脸部略长,嘴角浮现出淡淡的微笑,右手施法印,旨在解除人间疾苦,保佑平安,左手摆出倾听人们愿望之印,指尖连着薄膜形似噗,这表示救济众生不落下任何一物。此外还有一尊著名的佛像也在火灾中逃过一劫,保存在梦殿中。 日本的“厨子”即是用于供奉佛像的佛龛,法隆寺中的这件“玉虫厨子”通高2.33米,由底部的基座、中间的须弥座和上端的宫殿三部分组成。最上端宫殿部分的屋顶采用了较早期的歇山顶造型(日本称为“入母屋”式),正面及两侧有可开启的双门,宫殿内壁有用铜制的千佛像浮雕。须弥座部右面《舍身饲虎图》,宣扬圣德太子舍身为救苦恼众生的慈悲精神。圣德太子一直希望以佛治国,感化更多的人行善以促使社会形成行善的氛围,这便是菩萨净土国度了。玉虫厨子的檐下的出跳非常高古原始,斗栱的出跳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屋檐,而玉虫厨子檐下的出跳结构只是层层叠加向外前伸,而没有横向部件,日本多地震,当建筑一旦左右有摇动,这种出跳结构就立刻失去稳定,后世大佛样建筑很多结构也于此相同,淘汰也是必然。 从厨子屋顶的样式、垂木和出㤚的形制等处均可看出遵循的都是中国建筑的传统,使之不仅成为日本早期、同时也是中国早期建筑样式的重要遗构。 此外还有一尊著名的佛像也在火灾中逃过一劫,保存在梦殿中。 

在日本古建筑中,宽度为1间(2根柱子)的被称为单廊,宽度2间(3根柱子)的被称为复廊,法隆寺东院伽蓝的回廊就是前者。面向外部的墙面有连子窗,面向内庭的一侧为敞开式。
飞鸟时代回廊的叉手不用束柱(即蜀柱),而平安时代的使用束柱。飞鸟时代的回廊使用虹梁(即月梁),梁身形成平缓弯曲的样貌,端头不做出处,无明显卷杀。 法隆寺五重塔为日本最古老的五重塔。佛塔平面为正方形,内无楼板,无法登临。佛塔比例优美,塔刹高度约占全塔高度1/3,第五层塔檐单边长度只有初层的一半,显著区别于日本晚期佛塔。五重塔的塔中心有一根贯通全塔的中心柱,承托塔上的相轮、珠宝等部件,塔身重量则由外檐柱和四根天柱承担,中心柱下有埋置舍利的穴洞。 五重塔的云肘木较金堂的更加简单。金堂的云肘木边缘会大量出现两道或三道的刻线,会有卷云状凸起的装饰,这些都不见于五重塔上。 人字叉手之间有蜀柱存在,蜀柱直抵叉手相交的结点处,叉手和蜀柱间并无榫卯关系。推测蜀柱在当时的作用仅是对叉手进行一定程度的结构加强,而叉手仍为最主要的承重构件,唐以前高古的做法。 百济观音与其他佛像不同,身体袖长的独特之美,令人心生爱怜。然而佛像诞生于何时出自何人之手,仍是未解之谜。 梦殿是法隆寺东院伽蓝中最重要的国宝,建于公元740年前后,源于一次圣德太子梦见自己在抄佛经时,一位天神出现在他面前,因而筑此梦殿。梦殿是一座八角形的建筑,顶面装饰着一颗耀眼的宝珠。 梦殿中主尊即为这尊梦殿观音,据说是和圣德太子等高,模仿圣德太子的面容修造的。整个佛像庄严祥和,线条流畅而柔美,堪称是飞鸟时代佛像艺术的最高境界。法隆寺,仔细品精心看,需要几天的时间,我们走马观花,在夕阳西下时不舍地离开,对法隆寺有了大概的印象,也把最美时分的法隆寺日落印在心里。圣德太子(公元574-622)生活的飞鸟时代,乃日本试图脱胎为中央集权国家的时代,豪门内蓄力为争夺权斗而斗争,你死我活、亲足相残的惨剧也时而发生。圣德太子20岁时就成了推古天皇的摄政,他一方面向隋朝派遣隋使谋求平等外交,吸取先进文化,其政绩为人称道;另一方面,他尤其对佛教倾注诸多心血,试图将佛家变成国家的立国之本。 推古天皇13年(605年),圣德太子移居斑鸠宫,并在周围修建了诸多留世的寺庙,更重要的是圣德太子一直推崇佛教的思想,直到622病逝享年49岁,临终前太子留下一段话:世间虚假,为佛是真。 千年已逝,古寺经过火灾动荡,几经各时期修缮维护。或许金堂不是最初的金堂,回廊不是当年的回廊,但是以圣德太子为蓝本的佛像永在,圣德太子现身说法、宣扬佛教的故事留长。黎明从飞鸟的斑鸠町划过,日本的后人祭奠他,崇敬他,信任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