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儿子,从小念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最后却只上了二本。当年高考分数出来后,我骑着自行车在街上兜了三圈,才找到心理平衡。我认了!因为人各有命!如果人到了40岁还不信命,那你这辈子估计就这样了!” 王德峰教授曾在多次讲座中提到“命运”,他认为“命”并非完全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而是受到环境、选择、努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人生富贵穷通,莫非命也”。王德峰教授讲课时说:“一个人到了40岁还不相信有命,此人悟性太差”。 王德峰教授在讲座上回忆自己的故事: 当年,他读完高中就进了工厂,做了三年半的工人。后来,1978年恢复高考了,他也去报名了。但是,因为这三年都在打工,学的东西都是七拼八凑的,一点都不系统。没想到,进了考场,拿了试卷,发现出的题目全是自己刚好读过的,而自己没读过的都没有考到。 出了考场,王德峰忍不住感慨:“我这运气真好啊!” 后来,自己当了父母,王德峰希望儿子也能读复旦,为此将儿子送进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在自己的进行栽培之下,王德峰坚信儿子肯定能考上复旦。 但是,高考成绩出来后,招生办老师却说“你儿子这成绩,差点连本二都读不了!”他无法接受这结果,骑着自行车转了三圈,才找到心理平衡。 他意识到,让儿子考复旦这个事儿,压根就是自己强加给他的愿望,也就是说,儿子走到现在,只是命中注定的结果,并不因为自己的一厢情愿而改变。想到这里,王德峰就释然了,既然是命运决定的事,就顺其自然吧。 他说:“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命理,也有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作为父母只是承载了一个胎缘。” 孟子有句话很重要,他说人生总是有所求,但是“求”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追求的“求”,所谓“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第二种“求”,叫作“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自己为了儿子考上复旦,给了他最好的教育资源,辅导他学习,这叫“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但最后是否能有一个很好的分数,考进复旦,这件事不归你管,叫“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很简单的道理,但大概要到40岁后才能相信。 所谓的命运就是:我虽然不知道自己能在哪方面成功,但是我知道自己在哪方面不成功,这是排除法。 王德峰说:“信命并不是放弃改变自己命运的理由,而是通过理解命运的规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径与方法。”所以,正确看待命运,能让我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原装配置,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人得接受自己有所不可为,这种谦卑会给你带来更加坦然的心态,因为,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不得不说,王德峰对于“命运”的解释,通透又精辟,人人都读得懂! 王德峰,素有复旦“哲学王子”美誉的,他对哲学的解释,总是让人直呼“停不下来”、“醍醐灌顶”。就连上海弄堂里大字不识一个的很多老头子、老太太,也经常跑到复旦大学听他讲课。 有一天,当他走在弄堂里时,被邻居老太太拦住了:“王教授,我天天都在听你的课呢。” 王德峰感到惊讶之余,也被感动了。 在挑战不断的今天,如何寻找目标和意义,寻找动力,也成为大多数普通人面临的人生课题。而王德峰写的这本《寻觅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换一个别样的思考维度,指出生活中那些被轻易忽略掉的现实,从而引起内心的反思。 在书中,王德峰通过对读书、教育、生活等话题的探讨,讲述一些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由此深入浅出地谈哲学问题,讲虚无、讲得失 、讲人性,教导人们踏踏实实地,在现实生活中寻觅意义。 《寻觅意义》这本书收获了很多读者的首肯: 网友说:“王德峰教授的语言真的很能引人思考,我想这种老师才配得上称为大学教师,是实实在在帮助学生去探索人生的价值、意义以及良好的三观,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 王德峰教授在《寻觅意义》中写道: “身处现代社会,我们时常感到不安,而所有的不安,都源于两个字——'意义’。我们不知道生活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工作的意义、学习的意义……如果能够解决这些疑问,那么一切困难就迎刃而解。” 在《寻觅意义》中,王德峰教授结合生活中的各个案例,深入剖析了教育、哲学、生活、工作、学习等多个方面的难题,用风趣幽默的文字,为当代人解开重重疑虑,寻觅到开释心灵的“良药”。 有读者说:“每一个迷茫、内耗、陷入精神困境的人,都应该读一读王德峰!” 好书不贵!如果你正在寻找一本能够让你找到内心的安宁和归属感的书籍,那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 ![]() |
|
来自: 新用户0018912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