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 我出生于苏南江阴县的一个十分贫困的农民家庭。1960—1963年,我在江苏省沙洲县(现为张家港市)梁丰高中读书。经过3年的刻苦学习,1963年7月,我拿到了高中毕业证书。我有资格考大学了。 高中毕业证书 1964年高考准考证 1963年高考录取率不足10%,我高考名落孙山。1964年继续努力参加高考,8月22日接到北京电力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从1964年9月进入大学后,我就开始做研究生的美梦。 1965年春天,响应国家“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北京电力学院的高电压专业、电厂化学专业并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我来到了位于武昌东湖之滨、珞珈山下的美丽的校园。 我们当时的学制是5年(1964-1969年),但1969年毕业,1979年才拿到毕业证书。 1969年毕业的学生1979年才拿到毕业证书 1970年7月,我被分配到湖北省某部队军垦农场继续接受教育1年多。5年的大学,上了6年,加上在军垦农场1年多,总共7年多,其中5年多没有学习专业和外语,此时发现,我们的专业与外语早已丢到了九霄云外,头脑里已是一片空白! 1972年7月,结束军垦农场的再教育。因我是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毕业的,就分配到了湖北省潜江县电力公司,“电厂化学专业”干上了“输配电专业”。 板车接我到单位报了到,我拉着板车开始了我的电力职工的工作。我从用板车拉电杆开始,爬电杆,架电线,由一个工程队的工人成为了技术员,再后来提拔为潜江县电力公司副主任。 在湖北省潜江县电力公司工作六年,紧张的工作,早已将研究生的梦丢到九霄云外了。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要抓好教育”的方针政策,使得停止了10余年的高等教育终于迎来了春风。在招收本科生以后,继而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这对于我们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喜讯。当时,硕士研究生招生的年龄要求是不能大于35岁。我34岁,刚好在这个规定的年龄的上限。 我国电厂化学专业界的元老、鼻祖——美国硕士毕业回国的著名腐蚀专家、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电厂化学教研室主任王杏卿教授;原电力工业部西安热工研究所副总工程师、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厂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秦金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老一辈电厂化学科技工作者,看到由于我国10年没有电厂化学专业毕业生,更没有研究生,造成电厂化学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的青黄不接,于是他们闻风而动,急电厂化学专业所需,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了在全国统一考试招收电厂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愿望!这在我国电厂化学专业界的研究生培养的历史上是首次! 1978年3月,我报名参加全国的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了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电厂化学专业,并拿到了准考证。教育部确定1978年5月15日—5月17日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发给我的通知 湖北省1978年高等学校研究生招生准考证 有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的资格了!但是,我感到太难太难了。 第一,大学虽然学的是电厂化学专业,但仅仅学了2年基础课,专业课几乎没有学过。第二,从1966年到1972年六年多的时间里,专业、外语都没有碰过。第三,到潜江县电力公司工作6年,从事的输变电专业的工作与电厂化学专业绝然不同,现在要翻烧饼,又要重新学习、复习电厂化学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连教科书都找不齐。第四,手头工作要继续,且备考的时间只有2个多月了。 拼吧!就像1964年高考那样,如果失利,就做好回家当农民的准备!1978年考硕士研究生,如果失利,就继续当个输变电专业的职工吧。 于是,我白天在筹建发电厂工地上奔波,晚上在租住的农民家的一间小房间里挑灯夜读!我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主要内容,将“氧化还原反应”等四大化学反应的方程式等等内容,抄写在报废的晒图纸上,然后贴在墙上,中午休息时看、下班后看,晚上则夜读到半夜之后! 四五月份的农村,树木、草丛包围的农民家的小房间,天黑之后,无数的蚊子从门缝、墙角等一切可乘之隙进入房间。饿了一天的蚊子,像成群结队的战斗机,冲向我那些暴露在外的皮肤,贪婪地叮咬吸吮我的鲜血,骚痒难受,干扰我的复习!我只好穿起了长袖、长裤的帆布工作服,脚穿长筒的雨鞋,与蚊子打防御战。 2个多月,主要是靠夜战的突击复习。1978年5月15日至17日,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开始了!5月15日考政治、外语。5月16日考基础课。5月17日考专业课。 湖北省潜江县招生办公室关于考试时间的通知 我们的考场设在潜江县教育局二楼的会议室内,参加考试的约有20余人。外语考的是俄语。当年几乎没有人敢看技术书,更不能看外语,但学习《毛主席语录》和毛主席著作是必需的。于是,我买了一本俄文版的《毛主席语录》,有时间就读读。没有想到,这次研究生考试外语有用了,一般人考了10多分、30多分,我考了73分!为我的研究生梦的实现加了分! 1978年7月,我收到了硕士研究生初试录取、参加复试的通知书。县领导研究作出了同意我参加研究生复试的决定。但是,看了通知书上说明,我傻了眼!有效期是,以单位同意参加复试的回信上的邮戳日期为准,但当日刚好是有效期的最后一天,且此时邮局已经下班!我赶忙找到县邮电局局长,将城关镇邮电局的门打开,在我的单位同意参加复试的复信上盖上当日邮戳,才避免了一次失之交臂的做硕士研究生梦的机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半年的复习备考的艰苦努力,参加了全国硕士研究生的统考,过五关斩六将,全国60多名参加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电厂化学专业的考生中,有24名考生进入了复试。其中武汉水利电力学院12名,电力工业部西安热工研究所12名。我是电力工业部西安热工研究所的复试名额。 参加西安热工研究所电厂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复试留影纪念(1978年7月24日) 1978年7月20日至23日,参加电力工业部西安热工研究所电厂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复试的有13人,最后 6人通过了复试,正式录取为电力工业部西安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1978年10月,34岁的我,由电力工业部西安研究所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的水处理专家韩隶传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我再次走进了停止招生十余年的大学,成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圆了我的硕士研究生的梦! 12名电厂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2年基础课都在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统一上课。这是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电厂化学专业首届硕士研究生,也是全国电厂化学专业首届硕士研究生。 1978年10月—1980年7月,我们在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习《数学分析》《线性代数》《复变函数》《数学物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语言》及第二外语、专业课等课程。陈绍炎教授讲英文版《水化学》,钱达中教授讲《热力发电厂水处理》。大家互相帮助,很好地完成了2年的学习,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年的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的理论学习期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陈绍炎教授、施燮钧教授负责指导我的学习。 1980年9月,我们西安热工研究所6位研究生同学来到西安做研究生课题试验研究,完成硕士研究生论文的撰写。 我的硕士研究生研究课题是《用于阴双层床的Ⅱ型强碱阴树脂除硅性能的研究》。1年的西安热工研究所的课题试验研究里,韩隶传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精心指导、言传身教,亲自指导我查阅、翻译资料,为我配备了1个辅导老师——李荣荣工程师,4个实验员——张培英、汪雨虹、孙慧芳、鲁礼勋同志,指导、配合完成我的硕士研究生研究课题。 我在韩隶传导师的指导下,设计图纸、采购部件,到加工厂加工零件,并自己动手安装了水处理试验台。课题研究的试验运行必须24小时进行并检测,因此,课题组安排了8小时三班倒。我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都在实验室,观察试验情况,处理试验出现的问题,及时整理数据。紧张时,我24小时在实验室,累了就在便携式的钢丝床上躺一下。 10月的一天下半夜1点,下着大雪,西安的冬天也是很冷的。试验出了异常,我也处理不了。无奈之下,半夜到家属区,敲开了韩老师的家门,将韩老师从热被窝里喊了起来,师生二人将故障处理完毕,这时天已大亮了。 朱兴宝与韩隶传老师合影 朱兴宝在西安热工研究所做硕士研究生论文 研究生课题试验组 经过半年的试验研究,获得了较完整的数据,利用研究生课程所学电子计算机知识——BASIC语言,到西安交通大学的计算机上完成了试验数据整理。1981年11月完成了论文的编写。毕业论文是《用于双层床的强碱Ⅱ型树脂的除硅性能及其使用特性的研究》。 ![]() ![]() 朱兴宝硕士研究生论文 1981年10月,我顺利通过了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从1966年到1977年,我的研究生梦一片空白,直到1978年出现了曙光,我在彷徨中、重重困难中冲了进去。一个做了12年的研究生梦,在1981年终于梦想成真! 朱兴宝1982年获得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硕士学位证书 通过3年的刻苦学习,在指导老师和研究生共同的努力下,充实了理论基础、掌握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撰写了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我们12个同学都获得了工学硕士学位。我们有的分配到了大学、研究院、大型企业,有的出国进行深造。 40多年过去了,如今,这12位我国首届电厂化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最年轻的也有70岁了,大部分则80多岁。他们当年有进一步出国深造的;有继续学习成为博士的;有当上了大学教授、单位研究员,成了研究生导师的;有成为中央大型企业董事长的;有成为电力等行业大型企业的总工程师、技术骨干的……。他们在电厂化学专业的理论研究、技术应用研究、标准化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发表了数以数百计的科技论文和著作,研究制定、出版了有关电厂化学专业水、煤、油、汽、气的测试、应用等方面的国家或电力行业的规程、导则、标准…… 我在回忆1978年首届电厂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招收成功的时候,怀着极为崇敬的心情,深切怀念已去世的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王杏卿教授、施燮钧教授、钟金昌教授和原电力工业部西安热工研究所秦金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何辉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孙桂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感谢他们为了我国电厂化学专业的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1982年1月,我从电力部西安热工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到湖北省电力试验研究所,从事电厂化学专业技术的试验研究工作。 我将硕士研究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参与了湖北省电力系统第一台200MW火力发电机组——荆门热电厂的化学专业的调试,并完成了《有机物污染离子交换树脂的研究》的科研课题。参与了从宜昌葛洲坝到上海的、我国第一条500kV直流输电线路的调试。参与了湖北省电力系统第一台引进国产300MW火力发电机组——汉川电厂的化学专业的调试,并发现、解决了除盐水系统的阴床漏钠的问题。查明、解决了青山电厂除盐水系统混床滋生微生物问题。研究并解决了黄石电厂除盐水系统混床有机物污染问题。研究并提出了火力发电新机组启动期间,凝结水处理混床早期投运的方法,在保证水质的情况下,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后来,我又攻读了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成为当时国内电厂化学专业的第一个博士,也是湖北省电力试验研究所第一个博士。 至今,我出版了《离子交换树脂的污染》(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300MW火电机组调试技术 》(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现代离子交换与吸附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等3部著作。发表科技论文70余篇;获得科技成果近10余项。 参加编写了电力行业标准2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电力基本建设热力设备化学监督导则》(DL/T 889—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停(备)用热力设备防锈蚀导则》(DL/T 956—2005)。 曾任湖北省潜江市电力公司副主任、湖北省电力试验研究所化学室副主任、湖北省电力试验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曾兼任全国电力行业电厂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厂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电机工程学会组织委员会主任、湖北省电机工程学会电厂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朱兴宝 2024年10月28日撰写于武昌 作者:朱兴宝,1944年11月出生。江苏省张家港市人。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级会员,湖北省电力科学研究院退休职工。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YNY8de9ww6tj49qWVPOvO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