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11月记录,石佛村摩崖造像群在北京地区摩崖石刻界小有名气,是北京古迹发烧友的必选之地,主要是北京摩崖造像很少,质量又很差,明朝的时候,做为一个帝都,每个村都有自己所供奉的寺庙,城里的每个街巷也有自己所供奉的寺庙,那些皇家寺院,王公大臣和太监家庙更是誉满京城,据说帝都辉煌时期有三五千座寺庙,寺庙里的各种神佛造像都美轮美奂,足以令世人叹服。老百姓平日里在家附近拜佛,遇到大事就去赶庙会,没有人会想起在山区野外的摩崖上凿个佛像,没有社会需求啊,所以帝都的摩崖造像是凤毛麟角,不怕那些石窟造像多的地区笑话,物以稀为贵,如今我们北京在摩崖上有个小佛龛就宝贝的不行,何况石佛村有十九个小佛龛,可以称为北京之最了。 再说明朝的时候,帝都的石匠们也很忙,世世代代的手艺都是为皇家的陵墓服务,王公大臣们的陵寝,太监高官们的坟头,都需要精湛的石刻工艺制品,皇家石匠们没有时间做摩崖造像,这种野路子的活儿,只能交给民间石匠,缺乏大师人才啊。再说石佛村,现在是废了,过去是去戒台寺和潭柘寺的主要进山古道,明朝天顺和嘉靖烧香的香客越来越多,因为家里附近的寺庙如同居委会,大事管不了,皇家寺庙好比佛界高管,只负责战略决策,不管人间琐事,只有山里的菩萨比较清闲,爱管闲事,许愿往往灵验,自古以来百姓就信这样的口碑传销,山里的寺庙就越来越火,城里的寺庙看不过去,想出妙法截住戒台寺的第一注香火,于是请人在去戒台寺的山路岩壁上做了第一个摩崖佛造像,做的不大,一米见方,但是位置极佳,从古道上香的客人都要拜一拜,城里的寺庙立刻变得灵验了,其他城里的寺庙也纷纷效仿,几十年的光景,这块石壁上出现了十几个佛龛,形成了今天的规模,这些佛龛都不敢署名,只有一个最偏僻的佛龛非常小心地刻上寺院的名字。 这条古御道除了摩崖造像,还有古井龙王庙遗址(石刻)、修路摩崖(石刻)、阿佛摩崖石刻和戒台寺最美石牌坊,附上照片。 关于石佛村摩崖造像群的真正历史推测,我郑重推荐看古迹群各位老师的帖子: 一、勤业斋老师,在“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永定镇石佛村摩崖造像群”的博文中,引用了九本资料和文献:1、《日下旧闻考》,2、《帝京景物略》,3、《门头沟文物志》,4、《在门头沟的版图上——永定镇》——《石佛村的摩崖造像》(齐鸿浩),5、《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下》244-D20 石佛村摩崖造像〔永定镇石佛村·明代·区文物保护单位〕,6、《京西古村》,7、《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8、《京西进香古道》,9、《北京不可移动文物目录》,和一堆不同时期的石佛村摩崖造像群的照片,把这处文物解释个透彻,信息量之大害的我的老手机看帖就死机。 二、颐和吴老老师,两篇教科书式的博文,一篇《北京最精美的明代石牌楼》把石牌楼上28座佛像都照活了,连日本兵的涂鸦都有,再开贴写这个石牌楼只能是复制粘贴了,另一篇《门头沟石佛村探秘》,以丰富的石刻积累知识和精湛的摄影技术把造像来龙去脉解释一遍,有加上自己的旁证,比如秘密崖石刻造像,神仙洞石刻,2011年帖子让后人无法有新的发现,而他自己总有不断的发现。 三、有孔铜钱老师,博客文章少而精,以古迹覆盖全面而著称,其中《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一)》,《庞潭古道及卢潭古道》两篇博客,包含了芦潭古道的历史和现存遗迹,如古迹地图一样,需要反复欣赏,必要时做笔记,可以说,如明灯一样指点着古迹发烧友前进的道路。 四、古迹寻游老师,博客以照片形式记录着古迹的变迁,凡是眼睛看不清楚的,忘了拍照的,不认识古迹群各位老师的,都乐意去他博客中寻找答案,一定能解惑而归。 五、还有北京古迹群的其他老师,认真图文并茂记录古迹的现状,本人表示钦佩,其实我最感谢的是把上面这些老师聚在一起的群主,天翔128群主,总是见他如数家珍般地多次反复寻访古迹,只写第一次的感受,这次又是他老人家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亲自带着我,看了北京最精美的石牌楼,看了传说中的进香御道,芦潭古道中石佛村至戒台寺段,看了二处石刻,阿佛和修路摩崖石刻,看了著名的造像群,看了井泉龙王庙遗址,没有高人指点,凭借再好的书面介绍,很难一次就看全石佛村古道上的遗存。 剩下能做的事情,以齐鸿浩老先生的文章做说明,对号入座,把佛造像照片上加上简单介绍,今天阴天下雨,想起佛造像的佛龛应该有避雨的设计,减少雨水冲击的破坏,心安了。 (难拍摄和旧照片部分借用颐和吴老、勤业斋、有孔铜钱的博客照片,感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