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栀子 小荷

 流形sbz 2025-01-14 发布于甘肃

栀子

[zhī zǐ]

又称

木丹、鲜支、支子、越桃

功效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本身既是中药又可当作食物,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

脾虚大便稀不成形、阴血亏虚、胃寒的人群慎用

中药介绍

栀子(cape jasmine fruit)取自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因其入药的部分为该植物成熟的果实,因此被称为“栀子”[1-2]。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用于治疗肝胆湿热引起的黄疸、尿频尿急,火热引起的心烦、躁扰不宁,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血、尿血、咯血等[3]。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名单》,栀子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在限定使用范围和剂量内作为药食两用。

主要药性

味苦、性寒。归心、肺、三焦经[1]。

产地选材

主产于江西、湖南、湖北、浙江。

9~11月果实成熟呈红黄色时采收,除去果梗及杂质,蒸至上气或置沸水中略烫,取出,干燥,碾碎。以皮薄、饱满、色黄者为佳[4]。

性状特征

栀子

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

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残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

种子多数呈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黄色,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5]。

炒栀子

炒栀子是栀子的炮制品,呈小块状,表面为黄褐色。

焦栀子

焦栀子是栀子的炮制品,呈小块状,表面为焦褐色或焦黑色。

栀子炭

栀子炭是栀子的炮制品,呈小块状,表面为黑褐色[6]。

储存方法

储存在干燥容器内,密闭,放置在通风干燥处[6]。

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疮齄鼻,白癩赤癞疮瘍。”

《名医别录》:“疗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药类法象》:“治心烦懊侬,烦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带,小便不利。[4]”

治疗功效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1,3]。

主治病证

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1]。

(栀子的滋味主要是苦。

 中医理论认为,栀子性寒,归心、肺、三焦经,其苦味较为突出。无论是直接咀嚼栀子果实,还是将其用于中药煎剂等,都能明显感受到这种苦味。不过,在一些经过特殊炮制或与其他药材配伍的情况下,苦味可能会有所缓和,但总体上苦味仍是栀子味道的主要特征。 )

作用分析

泻火除烦

栀子味苦,性寒,可以入心经和三焦经,有泻火除烦的功效。

可以用于治疗热扰心神引起的病症,包括心烦、躁扰不宁、胸中烦闷等,也可治疗三焦热盛引起的神昏谵语等

清热利湿

栀子味苦能燥湿,性寒能清热,可以入三焦经,可以清利三焦经的湿热,可以清肝胆的湿热也可以清膀胱的湿热。

可以用于治疗湿热蕴结在肝胆引起的黄疸、发热,也可以用于治疗湿热蕴结在膀胱导致的小便淋漓涩痛、血尿等。

凉血解毒

栀子性寒,入血分(色红),有凉血止血的功效,入三焦经可以清泄三焦的火热之邪,有泻火解毒的功效。

可以用于治疗血热导致血液运行异常出现的吐血、鼻出血、尿血等,也可以用于治疗火毒引起的高热、目赤肿痛等。

消肿止痛

栀子可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外用有消肿止痛的功效。

可以用于治疗热毒导致的痈肿疮毒、红肿热痛、扭挫伤痛等[3-5]。

(苦降疮痈肿痛的邪气)

临床应用

热病心烦

治疗热邪聚集在胸部引起的身热、虚烦失眠等,常配伍淡豆豉(香,辛,苦,解表除烦)

治疗三焦热盛引起的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等,常配伍黄芩、黄连、黄柏等

湿热黄疸

治疗湿热蕴结肝胆引起的黄疸等,常配伍茵陈、大黄等。

湿热血淋

治疗下焦湿热引起的尿频、尿急、排尿时疼痛等,常配伍木通、车前子、滑石等。

血热出血

治疗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血、咯血、鼻出血等,常配伍白茅根、大黄、侧柏叶等。

治疗三焦火热偏盛引起的吐血、鼻出血等,常配伍黄芩、黄连、黄柏等。

热毒证

治疗火热在上焦引起的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目赤眩晕、咽喉肿痛等,常配伍金银花、大黄、黄连等(苦降热毒)

治疗疮痈肿毒、红肿热痛等,常配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

治疗目赤肿痛,常配伍大黄、黄连、龙胆草、夏枯草等。

外伤肿痛

治疗扭挫外伤肿痛等,可以栀子单用,用黄酒或者醋调后外敷[2-3,5]。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栀子具有抗病原微生物、解热、抗炎、镇痛、镇静、利胆保肝和降血糖、降血压等作用[2-5]。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栀子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药膳等。

用法用量

栀子煎汤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6~10克,外用适量可以研末调敷。栀子也可以入丸、散服用[1,7]。

一般饭后服,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0.5-1小时,以免影响药物吸收和药效的发挥。

用于清热泻火时适合选用生栀子,用于凉血止血时适合选用焦栀子[3,7]。

炮制方法

栀子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碾碎。

炒栀子

取栀子切块,放置在炒制容器内,用小火加热,炒至黄褐色,取出晾凉。

焦栀子

取栀子切块,放置在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焦褐色或焦黑色,取出晾凉。

栀子炭

取栀子切块,放置在炒制容器内,用大火加热,炒至黑褐色,淋少许清水熄灭火星,取出晾干[6]。

常见配伍

栀子配淡豆豉

栀子可以清心泻火除烦,可以治疗热病心烦;淡豆豉能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两药配伍,可以加强清热除烦的功效,适用于外感热病以及热邪蕴结在胸中引起的心中懊恼、烦热失眠等

栀子配黄芩

栀子可以清利三焦湿热,又可以凉血解毒;黄芩可以清利上焦湿热,又可以凉血止血。

两药配伍,可以加强清热利湿、泻火解毒的功效,适用于三焦火毒炽盛引起的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湿热黄疽、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等。

栀子配茵陈

栀子可以泻火除烦、清热利湿;茵陈可以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两药配伍,可以加强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的功效,是治疗湿热黄疸的常用药对[4]。

组成方剂

栀子豉汤

药物组成:栀子、香豉。

功能与主治:透邪泄热,除烦解郁。适用于伤寒应用发汗法、吐法、下法后出现的胸中热,虚烦失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恼等。

黄连解毒汤

药物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功能与主治:泻火解毒。适用于三焦火毒证,表现为高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失眠;或热病导致的吐血,鼻出血;或热病引起的皮肤发斑,或身热腹泻,或湿热黄疽;或痈疡疔毒,小便色黄等。

茵陈蒿汤

药物组成:茵陈、栀子、大黄。

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退黄。适用于湿热黄疸,表现为全身包括面部、眼睛都呈黄色,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部微有胀满,小便量少色黄,大便排不净或便秘。

八正散

药物组成:车前子、瞿麦、篇蓄、滑石、栀子、甘草、木通、大黄、灯心草。

功能与主治:清热泻火,利水通淋。适用于湿热淋证,表现见尿频尿急,排尿时疼痛,淋漓不畅,尿色红,尿液浑浊,严重的会出现小便排不出,小腹急满,口燥咽干等[6]。

制成中成药

栀子金花丸

药物组成:栀子、黄连、黄芩、黄柏、金银花、知母、天花粉、大黄。

功能与主治: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肺胃热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目赤眩晕、咽喉肿痛、吐血鼻出血、大便秘结。

导赤丸

药物组成:黄连、栀子(姜炒)、黄芩、连翘、木通、大黄、玄参、赤芍、滑石、天花粉。

功能与主治:清热泻火,利尿通便。用于火热内盛所致的口舌生疮、咽喉疼痛、心胸烦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龙胆泻肝丸

药物组成:龙胆、黄芩、栀子(炒)、盐车前子、泽泻、木通、酒当归、地黄、柴胡、炙甘草。

功能与主治: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肿疼痛、胁痛口苦、小便色黄、排尿疼痛、湿热带下[6]。

药膳食疗

肺热咳嗽或咯血

鲜栀子15克,蜂蜜少许。

加水共同煎汤后饮用。

黄疸,淋证,心烦失眠,目赤肿痛

栀子仁3~5克,粳米30~60克。

将栀子仁碾成细末,将粳米煮成稀粥,待粥要煮熟时,放入栀子末稍煮即成,可以每日分2次食用。也可先煎栀子仁,去渣取汁后,再用药汁煮粥[8]。

使用栀子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栀子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脾虚大便稀不成形、阴血亏虚等人群慎用栀子,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3-4,7]。

特殊人群

脾虚大便稀不成形、阴血亏虚、胃寒的人群慎用。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栀子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不良反应

栀子有一定的肝、肾毒性,过量服用可能会导致肝脏损伤[9-10]。

鉴别用药

栀子与炒栀子、焦栀子

三者都出自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炮制方法有所不同。

栀子可以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主治高热、湿热引起的黄疸、淋证以及疮疡肿毒、扭挫肿痛。但是栀子性寒,容易损伤脾胃,对胃有一定的刺激性,脾胃功能较差的人服用后容易出现呕吐、食欲减退。

炒栀子缓解了栀子的寒性,可以清热除烦,主治邪热郁结导致的心烦、黄疸、小便黄、目赤肿痛等。

焦栀子善于凉血止血,主治血热妄行导致的吐血、鼻出血、尿血等[3-4]。

栀子药食两用的性质决定了它用途的多样性,具体使用根据不同用途有所区别。作为食品使用时,它的用法用量可能与作为药物使用时有所不同。

比如,药用时可以生用,可以经炮制后使用,其使用量严格按照组方的要求,不可随意增加或减少。

而作为食品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烹饪方式(如熬粥、代茶饮、泡酒等),而其使用量也可根据个人的需要或增或减。食用药膳前应先咨询专业医师。

吃法用量

栀子作为中药时,成人每天用量为6~10克。

栀子作为食品时,可适量食用。

药膳应用

粥类

栀子粥

材料:栀子仁5克,槐花10克,粳米100克。

做法:将栀子仁、槐花碾成细末,将粳米煮成稀粥,粳米快要煮熟时,加入栀子末、槐花末稍煮即可。

功效:清热泻火。

代茶饮类

栀子茶

材料:栀子10克,陈皮6克,蒲公英5克。

做法:以上药物一起研成末,每次用10g,放置在保温杯中,加入大半瓶沸水冲泡,盖闷15分钟后即可饮用。

功效:清热利湿。

酒类

状元红酒

材料:红曲15克,砂仁5克,陈皮7.5克,青皮7.5克,当归皮7.5克,丁香3克,白豆蔻3克,厚朴3克,山栀子3克,麦芽3克,枳壳3克,藿香4.5克,木香1.5克,冰糖500克,白酒4升。

做法:将以上13中药物一起放入纱布袋内,和白酒一起放到容器中,密封,用小火隔水蒸2小时,去掉药渣后放入冰糖溶解即可。每日服2次,每次饮用10~20毫升。

功效:理气健脾,化滞除胀[10]。

营养成分

含脂肪、蛋白质、氨基酸、膳食纤维、糖类、淀粉以及锰、铁、钙、铜、锌等[10]。

食用注意

婴幼儿、孕妇、老年人慎用栀子。

栀子用量过多很容易伤及脾胃,脾虚大便稀不成形的人群不宜使用栀子[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